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对电熨斗过热故障的火灾痕迹与火烧过程中遗留的痕迹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发现,过热故障导致的火灾痕迹,无论在宏观形貌还是硬度分布等方面,均显著区别与火烧电熨斗的火灾痕迹.在现场勘查及物证提取与鉴定中,可依据分析的结果来判断火灾是否由电熨斗引起,进一步为火灾原因调查提供新的调查依据. 相似文献
2.
收集火灾现场痕迹物证是火灾事故调查中认定火灾原因,明确火灾性质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火场勘察的实践经验,对火灾痕迹物证的发现和提取工作进行了总结,对火灾痕迹物证的检验方法和要求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3.
对处于4种不同状态下的"热得快"从宏观形貌和微观形貌进行比较、观察和分析;同时系统地分析了"热得快"金属管表面形貌特征和电热丝表面形貌特征形成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状态下"热得快"金属管宏观形貌特征存在差异,但容易受到火场复杂条件的影响,不能对火灾前"热得快"所处的状态进行定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技术观察"热得快"电热丝的微观形貌的差异,可以直观快捷地识别"热得快"在火灾前所处的状态,为"热得快"火灾残留物的鉴定提供一种新的鉴定依据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故障条件下的火灾特性,以几种常见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开展锂离子电池在针刺、外部高温以及过电压充电条件下的危险性试验,并研究电池燃烧产生的熔痕。结果表明:与钴酸锂锂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相比,三元锂离子电池在针刺和外部高温试验中温升最高、毒性气体释放量最大;在过电压充电时,三元锂离子电池极易发热,且表面温度升高较快,有明显的火灾危险性;锂离子电池燃烧产生的高温能使铁质外壳熔化,熔痕部位金相组织呈现电弧作用痕迹特征,电池金属外壳的金相组织长大且呈现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5.
沈宝昌 《消防界(电子版)》2021,(7):86-86,88
现如今,人们在防火安全方面的意识在逐步增强,对火灾预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而要提高火灾的预防效果,就需要对火灾出现的原因、具体过程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防范,并为火灾自救、营救提供参考依据。在此过程中,火灾调查中的痕迹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基于此,本文从火灾调查中痕迹的主要作用入手,对其应用的具体步骤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火灾调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试验方法建立了炭化痕迹的数学模型,与火灾流体动力学软件FDS相耦合,实现对炭化痕迹的再现,同时,进行了较为接近真实火灾的火灾场景试验,并用新编译的FDS软件对试验进行重构。结果表明:火势发展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起火后,火场热释放速率迅速上升,100 s左右达到约2750 kW,随后开始下降,直至434 s降到700kW左右,与火势进程基本吻合;试验得到的密度板炭化痕迹未被烧损的区域(横向30.2~86.8 cm、纵向0~18.6 cm)略小于重构得到的密度板炭化痕迹未被烧损的区域(横向33.4~91.6 cm、纵向0~18.9cm),但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验证了新编译的FDS软件的有效性。将该软件应用于消防工作,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定量方法来描述炭化痕迹的形成过程,还可以通过火场中的炭化痕迹来反推起火点位置,辅助火灾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高晓东 《消防界(电子版)》2022,(23):49-51
火灾原因的调查是灾后处理工作的关键部分,火灾现场的残留物是火灾原因调查的重要物证,直观、常规的手段无法准确地从残缺或面目全非的物体上提取调查所需的数据,需要科学、精准的鉴定方式来优化调查取证的准确性。金相鉴定技术是电气火灾事故原因调查的必要手段,促使火灾事故的调查结果更为精准。文章会围绕金相鉴定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在电熨斗火灾调查中应用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研究结果会对电气火灾事故的调查提供一份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帮助火灾调查人员快速准确地确定起火点位置、完善事故调查证据链,进而探明火灾原因,综述基于火灾痕迹的起火点判定研究现状。首先,介绍火灾痕迹分类,包括燃烧痕迹、烟熏痕迹、倒塌痕迹及电器线路痕迹,着重介绍烟熏痕迹的研究现状及不足;然后,综述当前国内外多种起火点判定方法,将其分为利用经验、数值重构技术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等3种,并分别分析3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展望未来起火点判定技术的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利用烟熏痕迹数值模拟结合机器学习进行起火点判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康乐 《消防界(电子版)》2023,(18):90-92
火灾调查作为维护社会安全和司法公正的一项关键任务,依赖于准确而完整的物证。然而,在实际调查中,物证往往面临各种潜在的风险,可能在勘验现场、提取过程乃至整个调查阶段受到损坏。在这一背景下,对火灾调查中物证损坏原因与防范措施进行研究成为迫切需求。首先,阐述了火灾调查物证保护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火灾调查中物证损坏原因,包括报警不及时、调查时间延迟以及火灾勘查工作不彻底等。最后,提出了火灾调查中物证损坏防范措施,包括加强勘验现场保护水平、提升取证速度、加强搜集提取物证过程的保护、对调查取证人员的培训以及构建完善的物证保护机制等,旨在为火灾调查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确保物证完整性,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0.
干加浩 《消防界(电子版)》2022,(2):56-57
火灾调查工作是保护火灾现场、明确火灾成因的重要途径,其中火灾物证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物证的取证与分析,不仅能够追溯火灾发生的原因及实际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消防部门制定火灾防范规划、防灾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但是,火灾调查取证过程中,火灾物证容易受到各种原因影响而发生损坏,从而增加火灾调查的难度。文章从火灾物证损坏的原因入手,分析防范火灾调查中物证损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Electric arc beads commonly cause large fire and explosion accidents, especially during the powder process industries. During such fires, the original equipment is often severely burned, rendering electrical fire investigation impossible. Therefore, identifying the beads caused by electrical faults through metallurgical investigation is crucial.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cause’ of arc beads and determined their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metallurgical analysis of copper wires with short-circuit currents of 100, 160, 200, and 240 A. According to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raphic knowledge, bead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were divided into six types: hypereutectic (A), dendritic eutectic (B), chilled layer (C), cellular crystal (D), dendritic (E), and coarse columnar crystal (F). Oxide levels of each category were A (4.5%–7.6%) > C (2.0%–3.8%) > B (1.1%–2.4%) > D (1.0%–2.1%) > E (0.6%–1.9%) > F (0.1%–0.7%). When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s were the same, there were a greater number of small particle beads than large ones. As the current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distributed beads with a particle size d < 1 mm decreased, with 1 mm ≤ d < 2 mm increased, and with d ≥ 2 mm were stable. Bead size and distribution had a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 at 200 A. When the current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beads with A and C structures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those with D structures increased to more than 50%. Oxygen content and arc temperature determined the oxide form. These results are vital for electrical fire investigation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ire material evidence extraction and cause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层建筑中几个消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目前国内高层建筑的状况,结合所发生的火灾特点,提出了在消防方面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还给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建议和防治方法,并指出在高层建筑中,若所有电梯都设计成消防电梯,同时少建裙房,必将有助于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对火灾现场常见聚合物材料和易燃液体燃烧烟尘凝团进行了分形研究,通过线性回归得到了描述其形貌特征的分形维数和分形前置因子。研究发现大多数材料烟尘凝团的分形维数在1.5~2.0之间,燃烧时发烟量较大的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分形维数值。利用分形分析结论,对烟尘进行判别分析,可以准确判别烟尘种类。 相似文献
14.
利用锥形量热仪实验测定了纸面石膏板暴露在不同辐射热通量、不同暴露时间下的烧损程度,基于火灾烈度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建立石膏板受热痕迹的半经验模型。通过修改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的源代码,将模型嵌入到软件中,与自身功能相结合,实现重现石膏板受热痕迹的功能。同时进行了石膏板受热痕迹的实体实验,研究了不同油盘面积、受热时间和相对位置对石膏板受热痕迹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利用增加了新功能的FDS软件对实体实验进行了数值重构,对比实验和模拟的结果,证明了该模型可用于石膏板受热痕迹的重现。该技术完善了火灾的数值重构技术,作为火灾调查的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对于完善事故调查的证据链,辅助火灾调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利用锥形量热仪测定不同辐射热通量和不同燃烧时间下木质类人造板材的炭化深度,建立木质类人造板材炭化痕迹的数学模型,并嵌入到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源程序中,与自身功能相结合,实现重构木质类人造板材炭化痕迹的功能。同时实验研究了不同油盘尺寸、不同燃烧时间、不同火源位置和不同材料种类对炭化痕迹的影响,并利用新编译的FDS程序对实验进行重构,对比重构结果和实验结果,证明该程序可以用于重现木质类人造板材的炭化痕迹。 相似文献
19.
火灾科学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火灾科学的发展前景,指出了火灾科学必然包括各种领域并列举了课题的分类,阐明了每一领域的研究都是防止火灾损失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火灾科学近年来的工作,阐述了火灾研究的现状。大多数研究都是以最近的火灾为背景展开的,虽然其中许多侧重于基础研究,并未针对某一特定火灾。最后本文提出了火灾研究的将来需要。由于未来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的难以预测,与之紧密相关的未来火灾也难以想象,因此,只能试从当前火灾研究去推测将来。本文认为将来的火灾研究课题大多数为基础研究,虽然它也或多或少与未来火灾有关系。并且预测随着新概念的引入,将来的火灾研究的数据和方法都活发生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