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1994—2016年美国人均海洋产值,运用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分解法测算分析了美国八大海洋区域和30个沿海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4—2004年、2005—2016年,美国人均海洋产值密度总体呈"多波峰"和"窄峰形"的特征,符合发达经济体总体发展稳定、局部分化的特点。(2)泰尔指数分解表明,美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维持在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沿海八大海洋区域间的差异。(3)太平洋地区、北太平洋地区和墨西哥湾地区对区域差异增大起正向作用,五大湖地区、东南地区和沿大西洋中部地区则起负向作用。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人口迁移和技术进步、经济周期性波动和自由贸易政策等方面探讨了美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对2006—2016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分析,并基于空间收敛模型研究海洋经济生产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2006—2016年我国各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呈减小的趋势;全国、东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增长存在绝对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北海区域、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性;在引入海洋经济增长相关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后,全国、东海区域、北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对外贸易水平和固定资产投入强度是影响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6—2014年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了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经济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工具变量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实证检验了金融产业专业化集聚对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海洋经济技术效率促进效应不明显;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进一步采用门槛回归模型解释了引起"金融抑制"现象的原因:沿海地区金融集聚水平存在"门槛效应",部分沿海地区过高的金融集聚水平弱化了对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促进效应。因此,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优化金融人才结构、实现"互联网+海洋金融"的发展模式、深化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是提升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评价体系,对我国沿海11个省区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水平的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省际间的绝对差异较稳定,但相对差异呈缩小态势。②我国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在空间上呈现由中部较高水平集中连片分布向各层次交错分布转化的格局特征,各水平南北呈现均衡发展趋势。③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科技因素和人才支持力4个因素对海洋经济绿色包容性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山东省17个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变差系数、相对发展率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动态演化格局及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土地经济密度原本较高的城市,其土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度也较快,各城市相对发展速度呈现不同;济南和青岛的增长极效应显著,带动周边城市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具体包括城市区位、城市交通状况、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土地投入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海洋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辽宁省为例,运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了1997—2007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进行了偏离—份额分析,揭示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对策,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洋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角度对我国海洋12个产业部门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以下结论:1较突出的产业资源利用矛盾阻碍了海洋经济发展速度;2"本位主义"发展理念导致区内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同构的问题较突出;3海洋产业处在一个高位增长的黄金发展期,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亟须寻找和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权法对2013—2019年沿海11省份指标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时间上,我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广东、上海稳定处于高水平梯度,河北、广西、海南持续处于低水平,辽宁、福建、天津略有变动。②空间上,从海洋经济平均发展质量看,长三角位列第一;但在增长率方面珠三角高于长三角,第三是环渤海海洋经济区。③影响因素上,环境保护力度、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规模,海洋新兴产业等有待提高和发展。最后针对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海洋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角度对我国海洋12个产业部门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以下结论:1较突出的产业资源利用矛盾阻碍了海洋经济发展速度;2"本位主义"发展理念导致区内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同构的问题较突出;3海洋产业处在一个高位增长的黄金发展期,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亟须寻找和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1—2015年我国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作为海洋经济增长指标,以赤潮累计发生面积、含油污水排海量、石油类污染物的点位超标率和无机氮点位超标率作为海洋环境污染指标,构建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和海洋环境污染的VAR模型,综合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两种方法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污染的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与各海洋环境污染指标呈反向变动关系;(2)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增长对海洋环境污染水平的影响显著,海洋环境污染有逐渐抑制海洋经济增长的趋势;(3)环渤海地区含油污水和石油类污染物的排海量是限制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环境污染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秦皇岛市建设"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为背景,在深入剖析秦皇岛市海洋开发演变路径的基础上,提出秦皇岛市海洋经济发展要打造全国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示范区、打造最优的滨海康养休闲度假区、打造东北亚综合枢纽港以及打造数字化海洋产业集群的战略定位,并提出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衔接,政策统筹协调和资金保障支撑,海洋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以及整合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区域结构,修复海岸线、保护重点区域的海洋资源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为科学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决策支撑,对于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6—2020年11个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Moran′s I指数等统计计量方法,揭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空间关联性和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东海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北海区和南海区,各省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正在缩小;(2)区域内的差异较大且没有明显改善,区域间差异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短期内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同一层次中内部流动概率较高,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向好趋势不变,时期越长向上转移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VES生产函数,建立了包括海洋资源为生产要素的估计模型,探究了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海洋资本投入对海洋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②以海洋劳动力作为门槛变量,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分别存在单门槛、双门槛和单门槛效应。③以海洋科技作为门槛变量,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存在单门槛效应;海洋第一、三产业中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④以海洋资本劳动力比率作为门槛变量,海洋第一产业中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存在单门槛效应;海洋第二、三产业中的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总体上看,海洋生产要素在跨越门槛值后,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处于海洋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海洋经济宏观转型的机制研究将为中微观海洋发展指明方向。通过熵值法计算海洋经济转型指标权重,评价我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度,检验海洋经济转型的空间相关性,并以沿海11个省市2001—2015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海洋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上,相邻省市的海洋经济转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②沿海省市海洋经济转型空间相关性2001—2007年逐渐减弱,2008—2016年逐渐增强;③控制主要海洋产业占GDP比重、海洋经济密度有利于本地区海洋经济转型发展,而控制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建成量、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泊位数、海洋经济密度则有利于其他沿海省市海洋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选取社会经济发展、水环境影响因素和水环境效益变量,拟合、对比分析了湖南1998—2012年各变量数据,以探寻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污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以三次函数、二次函数相关性最为明显,且两者不存在EKC曲线。随着湖南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废水排放对水污染影响日渐凸显,但省内整体水环境效益日趋提高。因此,提出优化调整省内经济结构、引进开发新技术、普及环保知识、落实环保政策等措施,以促进湖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亟待攻克的难点,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作用日益凸显。基于对国内外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内容度量、影响因素、发展机制与调控措施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多从经济地理学或地理学视角对协调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等展开定量分析,而在内涵与机制等方面缺少深入探讨,科学规范化的理论方法体系尚未完善。因此,未来仍需继续构建与完善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机制,合理把握全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态势,积极寻找研究新需求。  相似文献   

17.
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海洋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赋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1984年、1993年、2000年、2003年、2007年、2010年和2015年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整体上协调性相对较差;1984年属于严重失调类经济受损型,1993年属濒临失调类经济受损型,2000—2003年属于资源环境/经济同步型,2003年以后属于轻度失调类资源环境受损型。  相似文献   

18.
环境规制和创新直接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和方向。基于我国沿海11省市2006—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More值和门槛回归模型,从方向和速度两个维度对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在产业转型方向上,沿海地区正向第三产业转型,2010年以后1/2省份的产业转型速度加快。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促进海洋产业转型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海洋技术创新水平制约下环境规制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倒"U"型双重门槛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提升海洋产业转型水平时,应充分考虑海洋技术创新水平对环境规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海洋环境,是我国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海洋环境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定正确的战略对策,是我们亟须研究的一重大课题。海洋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海水水体、海洋资源、海床、底土和海岸以及邻近海面上空的大气等。  相似文献   

20.
以下概念涉及对海洋的生态损害由弱到强依次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有偿使用、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负外部性)、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侵害)。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广义概念,包括针对"海洋资源有偿使用"的"有偿"、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负外部性)"的"补偿"和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侵害)"的"赔偿"。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海洋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需要进行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实践上需要将它置于生态补偿的总体框架中进行制度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