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和美丽中国建设都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以及路径。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率先实现乡村绿色振兴,第一,要形成绿色治理模式,使全民参与保护并能共享保护成果;第二,要形成与保护互促的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的技术路线。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浙江仙居国家公园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龙头带动社区参与保护、共促发展方式转型,构建了以绿色公约、绿色资产清单、绿色货币为标志的"三绿"治理机制,与国家公园产品品牌增值体系一起初步实现了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使乡村振兴的绿色化道路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
<正>实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和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将"实施乡村振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目标之一写进党章。2018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梳理已有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了乡村空间规划相关重点文献,厘清乡村空间规划在乡村振兴中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指出未来研究方向。结果表明: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成熟,我国乡村空间规划研究变得多样化和微观化。②乡村空间规划研究集中在特色小镇和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业的关注高于以农业为核心的六次产业融合发展。③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空间规划、乡村生态空间等类型空间的规划研究有待加强。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背景中,应加强对以农业为核心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规划、"三生+三产"空间统筹规划和田园综合体规划经验推广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飞跃。立足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提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五链驱动"路径:扩展产业链、优化生态链、融合文化链、提升管理链、完善生活链,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搭建理论框架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采用综合指标法测度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结合时间序列法量化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并运用案例分析法解析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结果表明:(1)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是以旅游业为驱动载体,以“就地就近”城镇化为基础,在“市场链接、产业融合、行政势能、制度嵌入、规划引导、资金支持”等外部因素干预下,乡村基于自身基础条件选择合适发展路径并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2)基于时间序列法,发现张家界旅游城镇化是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且随时间推移,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日渐明显,逐步超过乡村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3)张家界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演进过程分为介入阶段(1989—2000年)、分化阶段(2001—2008年)、转型阶段(2009—2014年)和融合阶段(2015年至今)。(4)张家界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主要分为景区城镇化和城镇景区化两种。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振兴乡村,政策的优先次序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守住绿水青山,并获得金山银山?陈润羊的新作《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模式研究》,对此作出理论上的回答,即通过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可以达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这两个基本目标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既要着力解决存量问题,又要担负新的增量使命。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总体要求,以安徽省2011—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安徽乡村振兴总体水平稳步上升,区域差距逐渐缩小,但各地市水平参差不齐,各子系统发展趋势存在差异;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农林水财政支出、对外开放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程度逐步递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应夯实基石,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厚植底蕴,充分挖掘农耕文明价值;巩固核心,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拓宽渠道,切实构建财政投入多元格局;提供保障,深化推进农村资源要素改革。  相似文献   

8.
王显荣 《四川环境》2022,(2):161-164
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则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必要环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环境问题得到了巨大改善,但仍有问题亟待解决.以G镇为研究对象,探究该镇地理特点与环境卫生现状,对该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路径,包括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加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为我国农业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农村环境的全面整治和村容村貌的彻底改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地区发展差异,当前在青海农牧区环境整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推进乡村环境改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文章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确立为出发点,介绍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自然灾害频发,受灾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居高不下,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乡村振兴造成重大阻碍,迫切需要补齐农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这一短板。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决定农村灾害应急与生态保护之间具有高度协同性,基于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协同视角提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文从目标、机制、主体、防控、保障5个层面构建了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体系,并在协同体系下提出从机制体制、监测预警、保障设施、统筹关系体4个方面推动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为减少灾害损失、降低“因灾返贫”风险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破解“三农”问题和“乡村病”难题,“城乡融合”理念被提出,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县域为单元,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基于“人—地—业”体系探究2000—2018年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吉林省城乡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部与西部优于东部,并形成了以市区为核心的“以一带多”发展格局。(2)研究期内人口与产业融合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产业融合在3个维度中上升幅度最大。(3)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是“产业主导、多元协同发展”机制下人口、土地、产业共同促进的结果,多因子协同交互作用会进一步影响城乡融合发展。(4)实现人口双向自由流动、闲置土地盘活利用、三产融合发展是推进“人—地—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吉林省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下城乡差距得到进一步缩小,乡村振兴将成为城乡发展的必经之路。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天津城乡产业发展不均衡一直以来受到严重诟病,城乡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有效的产业联动机制,大大限制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通过分析天津城乡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从城乡产业间三个内部逻辑分析入手,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才是促进天津城乡产业发展的治本之策。从多角度紧密结合城乡产业发展的内部逻辑,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天津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路径的构思。  相似文献   

13.
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思路创新与转型是关键。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现阶段农村环境治理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和显著"弱项"。本文在分析"十四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解决农民群众身边最紧迫、最直接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聚焦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三大重点领域,统筹城乡污染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多元共治体系,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打好升级版的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思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平原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村庄空心化聚落形态具有特殊性。以村落空心化为特征的乡村衰落是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阻碍。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吉林省平原区空心村的时空扩展和空心化特征,结果发现:吉林省平原区村落空心化起始晚,但发展快;人口和宅基地空心化严重,耕地质量具有"空心化"趋势。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建议:在村庄整治中,应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机制,中心村实心化发展与零散空心化村落治理相结合,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中心村落职能结构,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点发展农牧业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5.
健康是当下城乡规划建设中重点关注的焦点,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立足健康中国语境,借助于CiteSpace梳理近五年乡村规划的相关研究,分析课题研究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明确人居环境营造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健康”的内涵,并阐释乡村农文旅系统的范畴及三者的耦合作用机理。以SD法和IPA法对乡村振兴实践过程农文旅三大系统的相关要素进行重要性—满意度分析,并将其归纳成农文旅互适耦合的九要素。从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和宜文的目标出发,探讨九要素的规划设计策略,以促进乡村可持续振兴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8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日前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要求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强化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三年攻坚,乡村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基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与行动,预示了中国将要对人口占半壁江山,但居住的面积远大于城市的乡村进行重大改革,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或将从乡村振兴开始。  相似文献   

1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建设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提升农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以B市作为研究案例,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生活垃圾、农户改厕普及情况、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等方面,对B市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B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B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辽宁省鸭绿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6个乡村为例,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产业融合构建的体验空间进行具体分析,识别了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关键性要素。结果表明:发展方式对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社会风情的作用次之,产业水平的作用较弱,休闲体验的作用最弱。通过整合核心产业与生态景观营造产业体验空间,发展以"共享+体验"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庄园经济,丰富乡村体验产品体系的价值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灰水足迹是水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义为稀释污染物所需的水量。灰水足迹作为水污染的体积量化指标,已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底层数据缺乏和方法体系限制,灰水足迹研究尚无法为实践管理提供有效支持。本文剖析了灰水足迹评价的必要性及相关概念内涵,从灰水足迹核算方法及适用范围、演化机制、基于灰水足迹的虚拟水流动路径解析等方面综述其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灰水足迹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思路。同时,为实现灰水足迹深度应用,进一步阐述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灰水足迹数据库、基于实体—虚拟灰水耦合流动格局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和推进灰水足迹标签制度以消费侧选择引导生产侧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