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06年中国城市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统计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了我国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生的城市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以揭示2005年松花江污染和哈尔滨停水重大事件之后,中国城市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的规律、危害、应急响应状况以及总体情况和变化趋势,检验近1年来中国城市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发生日期、地点、污染物种类、事件简况、应急反应5个方面对75起突发污染事件的统计分析表明:1)2006年突发污染事件总体呈数量增多、危害增大的趋势;2)危险化学品和各类工业污水仍是主要污染物;3)交通事故、工厂泄漏事故和突然排污仍是主要风险源;4)41.3%的事件威胁到了城市供水系统安全运行,造成城市几小时或多天停水,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5)92%的突发污染事件得到了应急响应,但应急时间远大于国家规定的1h,应急预案在快速性和有效性方面还需改进.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首届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高层论坛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中国GDP的6%.仅2004年全国就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及其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事件都会在城市中引发突发事故,如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造成公众伤亡、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的稳定。为了及时应对突发事故,建立强有力的应急指挥系统,国家安监总局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国家安监总局首批评估认定的~级安全培训机构)拟举办《突发事故应急救援管理与本地化防范高级研讨班》,培训班具体事宜如下。  相似文献   

4.
岳鹏 《中国安防》2007,(4):33-37
综观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包含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在内的人文和社会指标占了5个,而经济指标只占3个,此项执政新理念意味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开始从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的平安和谐社会发展转型.   目前全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上百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500亿元左右,占我国GDP的6%.……  相似文献   

5.
金磊 《现代职业安全》2006,(1):74-75,78
2005年,中国的自然灾害总体上表现较为平稳,全国生产安全也总体稳定。但从城市公共安全视角出发,情况却不容乐观。2005年发生了许多在城市及其周边的危机事件,并且这些事件还有灾害扩大化的趋势。据2005年11月召开的“中国首届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高层论坛”透露,每年中国集中在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人员伤亡逾百万,总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中国 GDP 的6%以上。  相似文献   

6.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以南方某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是城市应急管理的基础,可以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指明方向.通过建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开发应急能力评估管理系统,通过针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灾害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可以为城市的应急准备过程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结合在南方某市开展的应急能力评估,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评分的统计学意义后,给出了该市18类的应急能力的评分分布及其属性和特征的状况,指出了该市在应急能力发展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方面,为改善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盐高浓度有机榨菜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盐高浓度有机榨菜废水厌氧反应器微生物系统启动时间长的问题,探讨复合式厌氧反应器HAR(Hybrid Anaerobic Reactor)微生物系统的快速构建.结果表明,反应器在温度20~25℃,接种厌氧污泥质量浓度为30 g/L,废水盐度为1.8%(Cl-计),负荷为1.5kgCOD/(m3·d)的条件下,启动运行62d后,可使进水COD为4500mg/L的高盐榨菜废水出水COD为440 mg/L,去除率达到90.11%.反应器pH值为7.3~7.6,VFA小于300mg/L,碱度为1 300~1 500 mg/L,氧化还原电位ORP小于- 330 mV,反应器运行稳定,启动完成,反应器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构建的时间大幅缩短.从中心区到第6反应区的COD降解速率依次降低,COD分担负荷分别为5.01 kgCOD/(m3·d)、2.26 kgCOD/(m3· d)、1.16 kgCOD/(m3·d)、0.70 kgCOD/(m3·d)、0.75kgCOD/( m3·d)、0.29 kgCOD/( m3·d)、0.20 kgCOD/(m3·d),COD去除分担率分别为37.50%、22.16%、11.36%、6.82%、7.39%、2.84%、1.93%.SME监测表明,HAR反应器从中心区到第6反应区存在不同的优势微生物,中心区以甲烷八叠球菌、瘤胃甲烷短杆菌为主,外环第1至第6反应区以索氏甲烷菌为主.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地区的PM_(2.5)质量浓度一直远超我国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限值(35μg/m~3),其中石家庄市在2013年PM_(2.5)的年均质量浓度高达156μg/m~3。而PM_(2.5)对人体健康有严重的影响,是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大气污染物。定量评价PM_(2.5)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还可以为空气质量和卫生指标的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根据京津冀典型城市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市的PM_(2.5)污染特征、基础健康资料和暴露-反应关系系数,利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选择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作为健康终端,研究三地受PM_(2.5)污染的影响。并且采用效益转换法估算了3个城市PM_(2.5)质量浓度变化引起的健康风险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慢性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及其经济损失受PM_(2.5)污染影响最大。其中,2017年北京市慢性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比例分别高达87. 75%和7. 86%。同一暴露水平下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市所受的健康风险及经济损失更大。2017年北京市由PM_(2.5)污染所造成的健康风险的经济损失为333. 91亿元,天津市为211. 09亿元,石家庄市为169. 34亿元;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开展,由PM_(2.5)引起的健康风险及其经济损失也随之下降,相比于2013年三地的降幅分别达到32. 5%、35. 5%和32. 1%。  相似文献   

9.
针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酸抑制而造成的消化效率低和产气量低等问题,采用中温(35℃)厌氧消化研究了微量Co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的pH值、挥发性脂肪酸(VFA)、COD、产气速率及产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0.25~2.00 mg/(L·d)的微量Co均可以改善餐厨垃圾单相厌氧消化酸抑制的现象。至第25 d反应结束,C1~C4组(Co投加量分别为0.25 mg/(d·L)、0.50 mg/(d·L)、1.00mg/(d·L)和2.00 mg/(d·L))的COD的去除率分别比CK(对照)组的高5.75%、10.91%、7.97%和4.74%。CK的产气速率峰值和累积产气量分别为867 mL/(d·L)和13 798 mL/L,C1~C4处理的产气速率峰值分别为2 143 mL/(d·L)、3 193 mL/(d·L)、2 204 mL/(d·L)和2 510mL/(d·L),其累积产气量分别达到19 244 mL/L、24 433 mL/L、20 264mL/L和16 989 mL/L。C1~C4的产气速率峰值及累积产气量分别比CK的高147.17%~268.28%和23.13%~77.08%。其中,投加0.50mg/(d·L)的微量Co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酸抑制的缓冲作用最好且其COD去除率、产气速率峰值和累积产气量最高。因此,投加0.25~2.00 mg/(d·L)的微量Co均有利于缓解餐厨垃圾单相厌氧消化酸抑制的发生并提高厌氧消化效率和产气效率。  相似文献   

10.
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带给现代化城市的最大威胁就是随时都存在发生突发事故的可能性.而城市因其人口集中、财物集中、生产经营集中、建筑物集中,对各类事故、灾害往往有“放大“作用.一旦遭遇重大城市安全问题,极易产生连锁反应,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保障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本刊邀请了有关专家、学者谈如何提高城市安全运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Safety Science》2005,43(1):73-74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提高交通安全——实现智能汽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介绍了通过智能汽车的研究 ,提高城市交通安全的必要性 ;综述了发达国家关于智能汽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并通过国外智能汽车发展的趋势 ;进一步论证智能汽车的研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 ,也是提高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 ,论文提出利用模式识别技术的智能汽车的结构框架 ;指出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与模式识别技术结合的优势。最后 ,论文在阐述我国需要发展智能汽车的同时 ,提出应结合中国国情相应研究相关理论 ,为今后的实施奠定基础的近期目标 ,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