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赵春雨  王颖  张玉书  严晓瑜 《灾害学》2009,24(4):102-106
利用辽宁省35个气象观测站点1956-2005年的逐月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省近50年的农业气候条件的长期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初步分析了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省生长季(4-9月)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每10年减少29.4 h;生长季日照百分率减少也很明显,平均每10年减少1.2%;生长季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蒸发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17.3 mm。潜在蒸发量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生长季≥10℃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且全省≥10℃界限温度开始的日期明显提前,大部分地区近50年提前6 d左右。辽宁省生长季3 350℃积温等值线在最近的10年里有明显的北移和东移。  相似文献   

2.
沂沭断裂带上跨断层定点水准高值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8月,沂沐断裂带上的冯家坊子和相公庄定点水准测量在更换了DiNill数字水准仪后同时出现高值变化。本文计算了冯家坊子、相公庄水准2000~2002年1~7月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利用t检验、f检验对不同年相同时间段的均值、方差进行了统计检验,并结合地下水位、降雨、温度、环境等因素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水准观测值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引起水准观测值出现显著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冯家坊子、相公庄水准出现的高值变化与更换了数字水准仪有关,而冯家坊子水准出现的高值变化还与温度、地下水位变化有关,相公庄水准SN向出现的高值变化还与周围环境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电信传输地震台网研制的768数字式水氡仪可以观测地下水氡浓度的连续变化,该仪器由二次自动连续式玻璃脱气装置和采用 CMOS 集成电路的脉冲计数器组成,与全国电信传输地震台网配接可将观测结果自动传输至分析记录中心。仪器的主要性能是:测量范围1~200埃曼,测量灵敏度为800脉冲/分/埃曼,脱气效率>50%,响应时间<5分钟,稳定度为±5%,工作环境的温度为-15℃~+45℃、湿度<90%,功耗<20W。该仪器经过各种性能试验和长期使用,基本上能满足地震前兆研究中水氡观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预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IPCC数据分发中心提供的7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温室气体(GG)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GS)共同增加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50~10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的未来温度变化与全球和全国一样,都将呈增加的趋势.GG作用下,2050年和21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变暖幅度分别为2.2℃和4.5℃左右,比全国以及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变暖幅度小;GS作用下2050年和2100年,其分别为1.2℃和3.9℃,总体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变暖幅度低于全球与全国的变暖幅度.各个季节相比,春季和冬季的增温幅度最大,夏季最小,在两种情形下,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中期夏季温度将分别增加2.3和0.8℃,2100年将分别增加4.1和3.1℃.对降水变化的分析表明,GG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全球、全国以及中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相比,降水增加的幅度最大;GS作用下,降水增加趋势不明显;综合7个模式的模拟结果,GG作用下,春季和秋季降水增加最明显,夏季次之;GS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降水变化不明显,夏季降水增加.同时,本文还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中期和末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两种情形下,都是长江以北的增温幅度大于长江以南.GG作用下,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21世纪中期降水将增加5%~7.5%,夏季则是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增加较大,将增加10%,而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增加不明显;21世纪末,春季和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增加幅度都将加大,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增加最明显;考虑GG和GS的共同影响后,长江以南的地区降水增加,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利用噪声分离相对比较和动态基线带统计确定的方法,对双塘等五台七孔电感法相对地应力测量系统中悬空与受力元件观测值的部分统计参数,进行了估算和对比。经类比分析发现:(1)悬空元件与受力元件的观测值经系统改正后,剩余值的精度大多数  相似文献   

6.
南通地震台核旋观测值从 2 0 0 10 8起大幅下降 ,经过与其他台站资料的比较和仪器工作情况的分析 ,认为该异常不是地磁本身的异常变化 ,也不是仪器的问题。进一步对外界环境调查和实地测试 ,证实是受台站附近基建工地的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盐城地震台地处苏北中原。台站位置是:N33°22′03″,E120°07′40.6″;地磁房建于第四系覆盖层上,磁房是用磁化率较低的石灰岩砌成;仪器房年温差<30℃,日温差<0.5℃;符合观测规范要求。地磁场Z分量观测始于1979年,工作一直正常。 1990年2月10日常熟5.1级地震前及1987年2月17日射阳5.1级地展前盐城台地磁Z分量极小值时间变化皆有异常变化。异常的主要表现是地磁Z分量极小值时间滞后,通常在盐城这样的纬度地区,地磁Z分量极小值出现时间是11时到13时。但是从1  相似文献   

8.
在水氡观测仪器标定中 ,关于标定K值的使用方法 ,《规范》规定 :当新—原K值相对偏差小于 5 %时继续延用原K值。但在实际观测中 ,这样容易导致误差积累。本文从日常观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分析 ,认为在每年仪器标定后 ,无论标定的仪器新一原K值相对偏差是否大于 5 %,都应采用新K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临震电磁波发射现象的多频段观测试验,观测仪器所选用的工作频段为超低频、低频、甚低频、中频和高频五挡,在较高的频段上以点频接收为主,而在较低的频段上以宽带接收为主,信号处理方式一般为幅度解调与积分放大相结合,笔绘出信号的包络。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前,江苏弶港与南渡电磁信息多频段观测仪器的高灵敏度接收道记录到一系列特殊波形,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一观测结果,对其波形与信号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毅荣  尹宪志  袁志鹏 《灾害学》2004,19(Z1):39-45
分析了气候系统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2.5mm左右,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年降水存在2~4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以一致变暖为主,高原中部变化幅度大于周边,气温上升速度年平均气温为0.26℃/10a,冬季升温最快,夏季升温最慢;干旱频繁、暴雨较多.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制的火灾试验炉进行了11个型钢混凝土试件在恒高温下的推出试验。重点分析了型钢加载值与滑移量之间的关系、试件裂缝及其发展特征等内容。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型钢混凝土的极限滑移荷载与残余荷载相对于其在常温下的数值均有大幅下降,在20~200℃时下降最快,200℃之后滑移荷载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随着试件所受温度升高,加载过程中出现裂缝的部位增多。试验中高温下试件的初始滑移量高于常温下试件的,随温度的变化其在2.5~3mm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12.
Ma  ZL 《灾害学》1993,8(3):82-82
日本的灾害防治研究机构在滑坡的研究和防治过程中,根据不同需要,研制了大量微机控制的全自动化观测仪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观测系统,大致可分为两个系列。 (1)处于活动期的危险斜坡(即新生滑坡或老滑坡复活)的长期监测系列①伸缩仪—观测裂缝;②地面倾斜仪—观测微小变动,③地下倾斜仪—调查、观测滑面;④多层位移仪—调查、观测滑面;⑤地下水位仪—观测地下水位变化;⑥孔隙水压仪—观测孔隙水压变化;⑦自然电位仪—观测自然电位变化;⑧雨量计—调查降雨量;⑨温度计—观测地温变化;⑩现场录像系统—用于极危险滑坡。以从不同角度观测滑坡变化,滑前特征及取得滑动的全过程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 为了研究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的地磁场效应,作者在南通地震台进行了地磁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在消除了地磁场当天正常日变化及地磁场的干扰变化后,日环食期间地磁场表现出一定的扰动效应。证实了日环食期间地磁场确实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 纬度残差是天文测纬过程中非极因素引起的波动值,通常是由非极性地方因素造成的。从理论上讲,它包括大气反常折射,地方性垂线变化和观测点的位移等。如果纬度观测质量很差,它还包含有仪器误差和人差等因素。但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津站天顶仪的测纬精度,一次观测中误差σ=±0.″13,纬度变化平滑值中误差m=±0.″015,其质量是高的,人仪  相似文献   

15.
<正> bp,即气压效率值,是在深井水位观测中,气压每升降1毫巴所引起的水位变化。理论上,气压每升高 1mb,井水水位应下降10mm;气压每下降1mb,井水位则应上升10mm。但实际观测中,bp 一般小于10mm/mb。bp 的大小,各井不一样;在不同时期,同一口井也可能略有变化。下表是扬州地区及邻近用于地震观测的几口水井的有关资料与 bp 值。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暖引起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导致许多传统上种植春小麦的区域改为种植冬小麦。利用研究区1980-2012年28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全国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和种植冬小麦可能的冻害风险。结果表明,33a来,观测站点年平均气温和地面温度分别升高了1.3℃和1.98℃,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分别升高了1.58℃和2.83℃;冬小麦生育期0℃的有效积温增加了340℃·d;日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0℃的日数和负积温分别减少了4.6,5.6 d/10a和57,233.8℃·d/10a;日最低地面温度-18℃的日数和负积温分别减少了6.7 d/10a和143.5℃d/10a;1月平均最低地面温度显著升高了2.54℃。这些变化使冬小麦种植区域向西北扩展。气候资源的显著变化为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提供了气候依据。然而,影响冬小麦安全越冬的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气温和1月平均地面温度并没有显著升高,最低地面温度-18℃的冻害日数和积温从1997年前后的平均13d和1200℃·d又增加到2012年的20d和3500℃·d左右。适合种植冬小麦的区域范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概况 1983.11.7 山东省菏泽县附近发生5.9级地震,震前一些前兆观测仪器记录到某些异常变化。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联合研制的体积式应变仪于1983年6月23日在徐州台(北纬34°14′,东经117°09′)坑道内安装,坑道底部海拔高程65米。坑道口至埋设仪器点距离约350米,坑顶岩石被复约60米,山体走向与岩体走向近于一致,约北东20°左右,岩层为寒武系中统厚层灰岩,结构完整,裂隙不发育,倾角陡立,约70°左右,在坑道底部的垂直钻孔深30米,体积应变仪的探头就装在钻孔底部。坑道内长年温差小于1℃,看不出温度的日变化,湿度保持在84—90%,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选取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网使用较为广泛的7种强震动记录器,在实验室中模拟极限工作环境温度,选取5个温度测试点,通过测量仪器自噪声,分析计算各温度点仪器零位漂移值。通过计算得出在极限温度下,GDQJ2型仪器零位漂移值较大,BASALT型与EADS型仪器零位漂移值较小,但7种实验仪器的技术指标均满足地震行业规范要求。本实验也为将来在真实环境下的强震仪零位漂移温度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蒙城地磁台相对观测磁偏角自2003年8月起,变化较大.运用上海佘山地磁台的资料作对比分析,发现相对观测磁偏角除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外,还存在仪器机械性漂移.研究结果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受仪器室的物理因素影响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正> 重力定点观测是地球物理和地震预报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对重力观测的精度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对于定点重力观测而言,其精度主要取决于记录纸上每单位长度(毫米)所代表的重力值,即记录格值。我国地震台站观测规范规定,记录格值的测定相对精度要高于百分之一。目前,全国地震台站的定点重力观测使用的仪器大多数是GS-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