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正环境教育分为了三个阶段:面向环境保护的环境教育阶段;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阶段;面向生态文明的环境教育阶段。一般认为,我国的环境教育开始于1973年。那年8月,我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提出"大力发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环境教育随之开始在全国起步。发展阶段怎么划分?概括来讲有两种标准,一是按照发展过程来描述,如1994年任耐安在《中国环境教育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其中包括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26部环境资源法律和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款、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的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但是,我国的法治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在"十二五"安徽环保表情包中,环境法治的进步是一大亮点。环境保护,立法先行。在环境立法层面,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十二五"期间为环保提腰打气,先后修订、出台了《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环境法规,形成了有安  相似文献   

4.
"保护松花江保护母亲河"绿色大讲堂活动介绍为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到保护松花江活动中来,由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吉林省环境保护厅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5.
所谓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是指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已具雏形,已远不是单项制度的“构件”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座由新老制度构成的结构初具规模的有机整体的“大厦”.其中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等“老三项”制度产生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创时期,于1979年9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确立.“老三项”制度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尤其是在环境保护的开创阶段,对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被称为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飞跃的40年。自1972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围绕着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突出环境问题的需要,每10年左右实现一次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大跨跃",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与模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逐步构建了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包括完备的生态环境规划政策体系、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绿色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实施1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规体系,建立了一整套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强化了环境监督管理,促进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提高了人们的法制观念和环境意识,推动了我固环境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我国环境立法的发展概况虽然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保护山林、水道、动植物等内容的法律,但是环境法作为独立的法律出现却是现代的事情。我国环境立法是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四十年代末到七  相似文献   

8.
资讯     
《绿叶》2005,(3)
第二届"中国环境大使"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为了更好地向全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加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督机制,"中国环境大使"第二届评选活动于3月22日正式启动。据了解,评选活动分为4个阶段进行:经过社会各界推荐与自荐、候选人的调查与评估以及  相似文献   

9.
2016年9月30日,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安徽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新条例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地区,并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较2001年颁布施行的《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这部将于今年12月1日施行的新条例覆盖更全面、条款更完善、处罚力度更大,是一部真正武装到"牙齿"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这次法规升级版的出台实施,为保护全省人民"大水缸"的安全加了道"安全阀"。  相似文献   

10.
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两字重过千钧,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冲刺阶段必须迈过的坎。今天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告别了"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模式,已经迈向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攻坚克难的指引,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上台阶"阶段。当此之际,如果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不好,经济系统将遭到生态系统的报复;如果生态环境风险不断累积,很可能会让工作成果毁于一旦;如果城乡、地区的环境公共服务差距继续拉大,将阻碍生态产品供给的升级。  相似文献   

11.
《四川环境》杂志创刊至今已经十年了。这段时期,是我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壮大的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十年来,《四川环境》杂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介绍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交流环境管理、环境教育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经验,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为提高全省人民的环境意识,促进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虞伟 《环境教育》2014,(7):48-50
正第一,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现状我国关于环境教育最早的政策表述是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通过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文件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专业"。在1980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环境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对环境教育作出规定,指出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进而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体系,为我国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作出了规范,并使我国的环境保护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一、宪法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依据,是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基石。在宪法中有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如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  相似文献   

14.
正《安徽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将于2016年12月1日施行。较2001年颁布施行的《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覆盖更全面、条款更完善、处罚力度更大,是一部长"牙"的保护城乡人民群众"大水缸"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将保障广大居(农)民用上更加清澈干  相似文献   

15.
自《环保法》颁布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先后颁布了不少地方性环保法规。地方性环保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落实和贯彻国家环保法规,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制建设,强化地方环境管理,因地制宜地解决本区域的环境问题,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05,(1)
从循环经济到绿色GDP,从环保人士首获诺贝尔奖,到中国环境文化节隆重举办,2004年,环境保护已经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本刊联合"TT65"网站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500多名学者、专家理事,共同就2004年的环保热点进行了盘点--  相似文献   

17.
李义天 《绿叶》2008,(6):29-43
生态破坏的症结在于人类社会政治结构本身——阶层制。谁为当代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付费,而又是谁从中受益,这是环境正义运动的核心问题。地区共同体——让民众和社群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态命运和社会命运,也让民众有权探寻一种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生活方式——这一生态政治学的典型处方,难以克服生态系统连贯性与人类政治结构分割性的矛盾。生态社会主义倡导消除资本主义,消除由逐利而来的排他性紧张关系,提供了一种全球主义的生态拯救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环境保护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环境管理是做好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针对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状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以及管理学等方法,论述了农村环境的现状,分析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4个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府、企业、社会、农村"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阐明了"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对于加强农村环境管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教育》2004,(2):28-28
(1)中国环境保护徽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象征地球,说明地球只有一个,这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 (2)徽标上端图案基本结构与组合同联合国环境保护徽相近,说明环境保护事业是全球性的,它为全世界所关注。当今时代,日益恶化的环境告诫人们:环境保护事业与全人类生存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20.
就一般意义而言,中国的环境教育事业是与中国的环境 保护事业同时起步(1973年),同时发展的。然而,在当时的 动乱时期,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所确定的政策、方 针和措施,很难甚至不可能落实。因此,环境教育工作的真正 起步,应该从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拨乱反正算起。 改革开放不仅是国家由大乱走向大治,更是环境保护事 业真正的起跑点。众所周知,环境保护事业决不可能在大跃 进、大炼钢铁等高烧式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得到重视,只能在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