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探测技术在公路隧道泥涌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常吉高速公路小劈流隧道泥涌灾害为例,在综合分析隧道的工程地质情况和泥涌灾害特点基础上,详细探讨了综合探测技术在泥涌灾害治理灾害发生后的探测不良地质灾害超前探测、以及灾害治理后效果检测与评估中的应用。采用TSP 203系统探测的结果与在灾害发生后的地表塌陷处和地面开裂处充电探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进而可以准确的圈定泥涌灾害的规模与成因;在该类隧道不良地质体的超前探测中,结合工程地质资料,TSP 203可以较为准确的探测掌子面前方的破碎带、断层、软弱夹层;同时,采用地质雷达方法可以对泥涌灾害处理后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工程实践表明,综合探测技术手段对于探测不良地质灾害体,指导泥涌灾害预报,检测与评价地质灾害工程处置效果,以及指导隧道施工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发生在鲁豫交界区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其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灾害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活动,此外还就灾害防御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满洪敏 《灾害学》2002,17(1):46-51
1995年前后,山东省临沂地区郊棉纺织厂等单位相继出现地面塌陷现象,同时穿过市区一条河流的水田桥附近河水下漏。在初步断定 这些现象由岩溶塌陷引起的前提下,采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地质雷达探测等技术,有选择地对临沂市西郊五个重点企业进行了岩溶调查。结果表明,在临沂市郊的浅层地表普遍发育着岩溶。岩溶的类型多样,岩溶的主要特征是埋深层,空间尺度小,密度大,从地下水抽取试验看,岩溶贯通性好。针对岩溶自身的特征以及临沂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提出了减少或避免塌陷灾害的对策。主要是场地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控制抽取岩溶水以及混凝土泥浆灌注,铺设桁架和清、爆、挖、填处理或者回避等。  相似文献   

4.
浅层物探在监测城市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仪芳  宋文荣 《灾害学》1993,8(3):27-30
我国约有160多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迫切需要查明其成因,估计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减小灾害的方法。本文以铜陵市长江路大面积出现的地裂缝及塌陷为例,对比使用了电法、磁法、地质钻探、人工地震等方法。认为人工地震方法在喀斯特地区可以用来确定此类地质灾害的范围、趋势和找出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省霍州西部地区出现了大量地裂缝,破坏了许多房屋和耕地,并且改变了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地区经济发展。由于该地区地裂缝的成因尚不清楚,防治措施难以制订,其影响范围内的人群、房屋、耕地、水资源仍然受着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威胁。基于此种状况,在调查霍州地区采空塌陷地裂缝时空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区内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等条件,分析了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认为,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和采煤排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雨水的冲蚀加速了地裂缝的扩展,确定了该地区地裂缝的非构造属性,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厉华 《防灾博览》2012,(6):44-47
公路运输中,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曾经历了车辆超限超载泛滥的时期。超限超载运输是一个涉及人、车,路、货的系统问题。在超限超载运输的限值规定、危害、成因以及相关治理措施等方面,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都做过一些研究。其中,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不仅从理论上研究了车辆轴重与公路路面破损的关系,而且在减少超限超载运输车辆和降低对路面的破坏两个方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7.
桂林市岩溶塌陷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近40年来发生在桂林市区及近郊300km^2范围内的654个岩溶塌陷的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桂林市岩溶塌陷以人为塌陷为主,其中77.65的人为陷由抽水引起,时间上,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冬、春两季,且总体上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空,夺溶塌陷多发生在市区土层厚度小于10m,且下伏基岩为东村组的峰林(或孤峰)平原和一级阶地内,多发生在张扭性特征明显的NE向和NW向断裂带及其交汇部位,并具中性和成带性的分布特征,上述岩溶塌陷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主要受桂林市的气候、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揭示和掌握岩溶塌陷时空分布的这种不均匀性,对城市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贵州水城盆地的抽水塌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苏维词 《灾害学》1998,13(3):47-50
塌陷是岩溶地区的一种主要地质灾害,其成因多种多样,但过量抽取地下水是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本文以水城盆地抽水塌陷为例.论述了抽水塌陷发育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抽水塌陷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理,并简要地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16,(3)
近年来,深圳市频繁发生地面坍塌事故。在讨论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的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对深圳官方实地调查的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当前深圳市地面坍塌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类活动,具体表现为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老化破损、工程施工不当、暴雨冲刷、道路荷载过大以及暗渠化河道垮塌等5种基本形式,可为后期地面坍塌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了鞍山市区地势及地质构造,分析了隐伏岩溶及塌陷分布的基本规律,探讨了岩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过程,及其表现的主要特征,指出了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及对建筑物的威胁,划出了防范区,最后,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苏南煤田地质勘探队丹徒县华山煤勘区33口钻井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并结合该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具体地阐述了荣炳井所在地区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和井孔条件。在此前提下、初步探讨了该井水位变化反映地震灵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综合管廊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管线埋设或架立引起的挖掘道路、影响交通、破坏景观等问题。提高道路和公用管线的管理水平,有效利用地下空间,提高防灾能力,是现代化都市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管廊的构造、抗火设计要求、管线布置、消防系统等方面出发,对地下城市综合管廊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主要地质灾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玲  邬永强 《灾害学》1997,12(2):69-72
着重讨论了山西省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水土流失、地裂缝、地面塌陷的分布和成因。  相似文献   

14.
陕西韩城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斌  赵法锁  石碧波 《灾害学》2004,19(4):35-39
实地调查表明,韩城市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规律,以韩城断裂为东、西区域的分界线,东部黄土台塬区以黄土崩、滑为主,西部低山区则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十分发育;研究认为,韩城市地质灾害具有某种集中发育的特征,在成因上除了与降雨量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外,西部区域主要决定于人类的采矿活动,东部区域则受控于自然地质因素;不同成因的地质灾害其防治措施是不一样的,西部以工程治理为主,东部则以生物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15.
土洞塌陷后如何确定地表的安全警戒距离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现有研究成果很少。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考虑塌陷后土洞的空间效应,按轴对称模式进行建模,然后提出了分析塌陷土洞内壁临界稳定坡角和地表安全警戒距离的方法。通过对既有塌陷土洞案例的计算,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采用该方法研究了土洞内壁临界稳定坡角随土洞半径和洞深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了典型塌陷土洞的地面安全警戒距离分布情况。分析表明,塌陷发生在一般路基压实土范围内时,地表安全警戒距离最大值可取2.5 m;对于一般正常固结土,地表安全警戒距离最大值可取5.0 m。该成果可供土洞抢险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陕西咸阳市正面临着危害自身的三大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质变差、地面发生沉降,如不加以解决,势必严重影响该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这是陕西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地质总站和咸阳市地下水管理办公室联合发出的呼吁。这两个单位自1985年开始,对咸阳市地下水动态进行了连续3年监测研究,已提交了3个年度报告,论述了咸阳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产生原因,并作出了下述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7.
5月10日武汉市武昌区陆家街中学门前发生了一起局部塌陷,历时二天。塌陷面积约600平方米,倒塌房屋10间,附近房屋亦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这次塌陷由于发现早,报告及时,故无一人伤亡。塌陷发生以后,省、市地震部门接到通知及时赶到现场,通过现场考察、查阅和分析有关资料,认为属于岩溶塌陷,是一种局部地质现象,与地震无关。为搞清抽取地下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出发,对北京顺义区地裂缝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即区域地质构造、基岩埋深及基岩起伏形态差异、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及空间分布差异引发地裂缝灾害的内在条件,而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灾害的外在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几条防治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老山隧道的防水重点和薄弱环节及工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渗水是隧道开挖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老山隧道位于碳酸盐岩山区,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确定防治水的重点及对策是工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老山隧道工程,在地质调查、隧道涌水观测与防治水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老山地区的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循环特征,特别是断裂控水规律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碳酸盐岩地层富水性断裂的工程分类与防控对策;分析了结构防水的薄弱环节之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20.
路基冻胀是季冻区常见的道路工程灾害,影响因素复杂且相互耦合。本文针对现行冻胀规范仅考虑土质条件和含水率两种影响因素的局限性,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和综合判别,明确了含水率、温度、压实度和土质条件是路基冻胀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哈尔滨周边有代表性的季冻区道路为例,构建了上述四种因素耦合下的季冻区路基冻胀率计算公式,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土质条件、含水率、温度及压实度对冻胀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47、0.21、0.18和0.14。新的计算公式能够反映多因素耦合下季冻区路基土的冻胀特性,为季冻区道路工程防灾减灾及相关规范完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