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烈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85周年 为研究地理学如何面向21世纪,如何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行动相结合,“地理学与持续发展——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85周年”大会将于1994年6月20日~24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活动的主要内容有:(1)21世纪的地理学;(2)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3)全球变化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4)中国农村持续发展与城镇化;(5)中国的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现代地理技术发展;(7)21世纪的地理教育。会议期间还将对先进集体、学会活动及科普活动积极分子、首届优秀地理图书获奖者、第二届青年地理科技奖、优秀地理期刊等进行表彰。对从事地理工作50年的专家、学者颁发荣誉证书。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1)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5)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由理念变为现实的世纪。在新世纪里 ,我们将继续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 ,抓住时代特点 ,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 ,把握好可持续发展中资源、环境、人口等与经济和社会的结合点 ,在报道方式、角度、内容和版面等方面做更多、更新的探索 ,继续为广大读者提供热情服务。我刊 2 0 0 1年各板块的重点选题如下 :○可持续发展研究 突出 2 1世纪可持续发展重大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主要选题包括 :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目标、任务、重点、方法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建设土地工程学科,解决土地问题。研究方法:围绕土地工程学科建设,运用综合分析法进行深入阐述。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存在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严峻等问题;(2)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3)要解决土地问题,必须有科学的学科体系支撑,并指出目前土地工程学科建设情况。研究结论:要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加强土地工程学科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土地工程实践,以工程实践丰富土地工程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部位 ,1980年代和 1990年代 ,依靠乡镇企业和开发区建设 ,经济迅速发展。但这种高投入的增长也使苏州市新世纪的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 ,尤其是地表水水质下降、地下水过度开采、湖泊富营养化以及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直接导致苏州市水质型缺水和土地资源危机。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从乡镇工业发展、城市化、化肥农药使用以及科技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资源与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 )科学编制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总体规划 ;(3)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资源利用和环境逐步改善的良性循环机制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活污染治理能力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等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海洋开发是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效益的行业,又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山东的海洋开发必须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出发,着重处理好观念、体制、政策、资金诸问题,树立以下的海洋开发战略思想:1)发展沿海外向型渔业、衣业;(2)发挥港口优势,加强对外贸易;(3)开发利用沿海新能源,发展盐化工,加强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4)防止海洋污染,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迎接 2 0 0 2年 8月 2 6日至 9月 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根据联合国第 5 5届大会的要求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于2 0 0 2年 8月 2 1日发表了。报告全面介绍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地方 2 1世纪议程、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行动和成就 ,阐述了我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和政策措施。报告对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活动进行了评价 ,进一步阐明了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大会所达成…  相似文献   

8.
耗竭性资源定价是价格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对天然气等耗竭性资源开采的定价问题研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天然气等耗竭性资源定价主要通过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以及资源禀赋条件间接影响开采水平和经济增长。本文从耗竭性资源的经济理论出发,运用H.霍特林定价原理,估算天然气开采的耗竭性定价方法及数学模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研究发现:(1)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价格缺乏弹性(-0.183 559),需求量随时间呈指数增长趋势;(2)市场价格与资源储量呈反向变动关系,与资源开采年限呈正向变动关系,并且这种变动幅度与需求价格缺乏弹性有关;(3)市场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4)天然气资源开采的定价主要与资源初始可采储量、市场的需求弹性、市场利率和开采时限相关。  相似文献   

9.
学科发展状况分析指出提出已经近20年的流域生态学依旧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无论是内在建制还是外在建制都未形成。本文对照学科评判标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推动流域生态学学科发展和完善需要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其中当下最紧迫最需要做的事情是(1)确定本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并阐明对象的结构;(2)确定本学科独特的核心概念,并厘定相应术语;(3)构建本学科独特的基本理论构架;(4)构建本学科独特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后,尝试性地对流域生态学的一些基础性问题(研究对象与核心论题、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给出自己的观点和预设,以求为流域生态学的学科构建提供理论预设。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都市连绵区相比面临着一系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港澳回归并和珠江三角洲结合以及多条新的南北通道出现将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的地位遭到进一步的挑战。有鉴于此 ,本文提出一系列实施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2 )加速城市化进程 ,促进都市连绵区最终形成 ;(3)加大支柱产业、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与园区和基础设施投入 ;(4 )加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内部的分工与协作 ;(5)加强政府对区域发展的调控能力 ;(6)开展跨行政区规划 ,促进长江三角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云南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必须探寻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本文构建了包含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模型,并对模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检验。根据云南实际,选择8个能够全面并重点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8个显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变量,设计维持现状发展路径、社会发展优先路径、经济发展优先路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优先路径、协调发展路径等生态文明建设的5条路径,通过模拟仿真,得到2025年和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并从生产总值、总人口、就业人数、资源效率和环境绩效等五方面进一步分析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有效性,得到:(1)经济发展优先路径和维持现状发展路径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2)社会发展优先路径促进了云南就业人数增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优先路径提升了资源效率,但都不能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3)协调发展路径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子系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是优先选择发展路径。针对选择路径提出三方面建议:(1)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应用;(3)充分发挥公众的环境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至今已有 2 0多年的历史。 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保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 ,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 2 0世纪 80年代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 ,环保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进入 90年代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至 2 0 0 0年底 ,全国已有 1万多家企…  相似文献   

13.
港口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珲春防川建立自由港的国内外环境特点:(1)港口位于东北亚轴心与经济枢纽部位;(2)环日本海各国间存在着较强的资源、技术、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3)建港地区的开发已经令周边各国瞩目;(4)建港地区具有开发的内在优势。提出珲春防川自由港类型选择及建设步骤。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我国全方位开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皖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皖北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特别是伴随人口流动造成的家庭房屋利用率较低,其间接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阻碍因素。本研究从生态文明角度了解农村农村人口住房、环境等方面的现状。研究采取实地考察与调查问卷的结合方式,分美丽乡村和普通农村两种类型,对皖北农村人口与房屋现状、能源结构、污水与固体废弃物处理、村民政策和相应技术认知程度等5个方面重点分析。结果表明:(1)皖北农村基本为自建房,房屋闲置情况不突出,住房满意度相对较好;(2)皖北农村基本无排水排污系统,环境现状总体相对较差,美丽乡村比自然村环境状况及规划较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3)能源以电力为主,地区使用存在差异。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改善方案:(1)大力倡导人才引进农村,落实优惠政策;(2)实施排水排污实施责任主体制,发展绿色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及改善环境现状;(3)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力度,规范环保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 ,展开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阐述。指出并纠正了认识上对城市化问题的种种误区。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应该与国情国力、工业化发展形势相协调 ,过程应有序、健康。并认为 :(1)在相当大一段时期内 ,中国城市化水平以界定在5 0 %或 5 5 %为宜 ,而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国家不同国情的高指标、高比例 ;(2 )对城市今后的发展规模应有一个合理限度 ,考虑人口、用地、环境的合理容量 ;(3)小城镇的发展要合理引导、分期分批、有重点地稳步发展 ;(4)乡村城镇化必须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 ,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道路。正确引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人口流动、产业政策、区域平衡、科技进步、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当作整体一盘棋来统筹制定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16.
自1994年国务院发布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来,中国在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及其治理方面已取得诸多重要成果和研究进展。作为国内唯一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收录并出版了过去数十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质量研究。回顾分析其近年来的出版特征和演变趋势对我国未来多方位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治理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借助文献计量方法,以2010—2018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出版的2 543篇论文为样本,对国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与新兴热点进行系统性审视。研究发现:①《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在过去八年中收录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视角和范围较为全面,主要涵盖了碳排放、生态与环境、能源与资源、农村与农户、城市与城乡以及经济与产业六大主题。②其总体的知识演变是由可持续发展相关主题的概念、指标和评价逐渐转变为单一主题的细化、延伸和深入研究,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探讨和治理协同。研究方法上则是由初始的理论框架、影响评估和因素分析逐渐转变为问题导向和数据支撑的计量实证、效率测算和时空分异。③国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题有明显的政策引导效应,近期的新兴热点为精准扶贫、城镇化、环境污染、环境规制、绿色发展、雾霾、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和韧性城市。这项研究的讨论与结论可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期刊编辑、作者、审稿人和读者以及对相关领域最新技术水平感兴趣的人员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征稿简则     
1 宗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 2 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它坚持贴近决策层、贴近学术前沿、贴近现实性 ,为繁荣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学术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实施服务。2 内容本刊关注时代主题 ,探索发展方略 ,弘扬理念创新 ,主要刊登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反映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公共政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容涉及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如 :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多个方面回顾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创建二十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对该学科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阻碍该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在实践层面上为该学科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作者研究发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自创建以来在学科建设、学科队伍、以及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建设在全国呈现"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与此同时,多项与该学科相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立项,使得相关重大理论问题得以深入研究。但是,当前该学科的各分支学科依然缺乏更高层次的融合,学科发展缺乏自己特有的基本理论,更缺少共识,具体表现在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体系不严谨、缺乏特有的支撑理论、专门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究其根源,又主要因为该学科的学科渊源导致在整合其他学科上存在困难;同时,各分支学科所属专业领域跨度大,学者难以驾驭;另外,一直以来组织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了阻碍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文章从实践层面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尽快建立起相应的专门学会,提供相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其次,应当重视教材建设,尽快组织具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学者,编写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以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再次,注意在相关一级学会年会中设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题研讨会,相互邀请相关交叉领域里学者积极参与,从而促进学科交融和良性发展。最后,在相应的学术期刊开设专门栏目,推动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本文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利用Eviews 6.0软件,基于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探讨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增长阶段,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自195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具体表现为:(1)互为因果(1952~1978年),这一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耕地的产出在经济增长中占据较大的份额;(2)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1978~1992年),此阶段耕地资源投入量顺应了经济增长的要求,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3)后者是前者的Granger原因(1992~2008年),耕地资源作为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的低质量增长,由此产生了重复建设、土地低效利用等问题。因此,关注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均衡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掌握其中的因果变化趋势,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以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是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