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州市城市森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森林土壤能储淤城市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影响土壤环境质量.文章对广州市的城市森林区域中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研究,应用单项污染元素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广州市城市森林土壤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机场高速林带林区土壤中As、Pb、Cd三重金属污染元素超标,广深铁路林带林区土壤中Cd重金属元素超标, 其他各林区严格控制环境重金属污染物未超标;帽峰山森林公园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最低,表明森林群落对重金属污染元素的消减作用明显.土壤酶活性可以表征森林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森林土壤中As、Cu、Zn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性;对可能影响城市森林土壤重金属含量因素的10个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城市森林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2.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土壤中的多种金属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环境土壤标准物质NIST2710、NIST2711和ESS-4,使用ICP-AES双向观测法进行测定,采用了内标校正和元素间校正两种校正方法解决了土壤样品基体复杂、共存元素干扰大的难题,研究了土壤中多元素同时测定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土壤中的As、Cd、Co、Cr、Cu、Ni、Pb、V和Zn等多种元素的测定值与给定的标准值吻合,该方法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97,完全能满足土壤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3.
李强  曹莹  高存富  刘亚峰  周密  刘晓雪 《环境化学》2020,39(4):1153-1157
本文采用硝酸-氢氟酸-盐酸-过氧化氢(5∶1∶1∶1)的消解体系和硝酸-过氧化氢(6∶2)消解体系,均通过微波消解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的铬、镍、铜、锌、砷、镉、铅等7种元素.分析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9种土壤与水系沉积物的质控样品,研究了全量微波消解酸体系对土壤中7种重金属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Cr和Pb元素,硝酸-过氧化氢消解体系可溶态元素的结果显著低于元素全量的结果,未加入氢氟酸,难以将硅晶格中的Cr和Pb析出.对于As元素,硝酸-氢氟酸-盐酸-过氧化氢消解体系的回收率略有偏高,推测其原因为盐酸引入的氯离子对ICP-MS的测定产生了质谱型干扰,因此消解体系应尽量避免引入氯.对于Ni、Cu和Zn的结果,硝酸-过氧化氢消解体系的回收率在75%—110%的范围,两种消解体系结果的偏差较小,硝酸-过氧化氢法测定的可溶态元素的结果可以较好的反映元素全量的水平.对比不同地区土壤的结果发现,除水系沉积物和砖红壤中的Pb及砖红壤中的Cr,土壤中部分Cr和Pb难以被硝酸-过氧化氢体系消解出来,在环境中处于稳定的状态,因此采用硝酸-过氧化氢体系能更准确地评估Cr和Pb对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不同类型污染区农业土壤中汞的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Hg是一种可以累积在生物体中的潜在有害元素,土壤中的Hg很容易通过食物链转移到植物和动物体内,但目前还没有证实其有利的生物功能.中国土壤Hg污染已经普遍发生,金属矿产的开采、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和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人类活动导致向环境中释放大量的Hg.土壤作为环境中Hg的汇,其Hg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本文参考《土壤有效态元素的测定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最新环境验证标准和《ISO 14870—2001》方法标准,采用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作为提取剂,提取土壤中有效态铜、铁、锰、锌、镉、铬、镍和铅等元素并使用ICP-AES法进行了测定.该前处理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元素全量消解方法,无需添加高腐蚀性、高氧化性的强酸.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线性相关系数良好,r0.9999,精密度RSD0.7%,测定结果与土壤标准物质GBW07414a中的有效态元素标准值吻合.  相似文献   

6.
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微束X射线荧光(μ-XRF)分析具备原位分析样品的元素组分,化学特性,物质结构及其二维分布等的能力,可更加直观地揭示目标元素在复杂体系中的分布状态.利用传统的化学消解与原位μ-XRF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测锡矿山土壤中多种元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Sb和As含量较高,分别为6 681和878 mg·kg-1,μ-XRF分析表明土壤中Fe、Mn分别与As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较好,决定系数(R2)分别达0.225 8和0.181 1,更直观地揭示了As在土壤中以铁锰结合态为主.μ-XRF技术的应用原位直观地揭示了土壤中多种元素的分布关系,为综合评价和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以及发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活垃圾向土壤释放重金属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张辉  马东升 《环境化学》2001,20(1):43-47
以南京为例,研究了城市生活垃圾对堆放环境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总含量、各形态含量)的影响及其量比关系。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形态分布特征受其从垃圾中释放率的影响。自垃圾堆放环境土壤中释放的重金属含量与其有效态部分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合肥地区典型城镇土壤中As、Hg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标准化及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合肥地区典型城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Hg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确定的As、Hg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分别为10.230 mg/kg、0.073 mg/kg,并与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标准化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均能有效计算土壤中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获得的基线完全符合其定义和实际意义,可以很好地用于进一步的土壤环境评价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外源铬(Ⅲ)在潮土和红壤中的形态转变特征及模型拟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向群  郑顺安  李晓辰  刘书田 《环境化学》2012,31(12):2008-2009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毒害作用不仅与其总量有关,而且与其形态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无论是土壤固-液界面还是根际环境的化学行为,都涉及到土壤中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变化.当重金属进入土壤时,各种形态就会在土壤固相之间重新分配.目前对于铜、锌、铅、镉等外源重金属进入土壤后的形态分布及转变已有报道[1],但关于铬的报道仍然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中、低浓度铅(Pb)和苯并[a]芘(B[a]p)复合污染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归宿规律和相互影响,以考查Pb-B[a]p复合污染的相互作用.采用4因素6水平均匀设计试验方案,w(Pb)范围为0~1 120 mg·kg^-1,w(B[a]p)范围为0~6.4 mg·kg^-1.结果表明,在非根际环境中,Pb的不同结合态未受到B[a]p的影响,而土壤中B[a]p的自然降解过程也未受到Pb的影响;在黑麦草根际环境中,Pb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以及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明显降低,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含量明显升高,这与黑麦草根际分泌物和植物根际的吸收作用有关;玉米和黑麦草地上部和根部Pb含量均与土壤中Pb总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B[a]p含量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在玉米和黑麦草根际环境中,B[a]p的降解速率比非根际土壤有明显提高,其中黑麦草的促降解作用强于玉米;Pb对玉米和黑麦草根际土壤中B[a]p的降解过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与根际环境对Pb的活化作用进而增加Pb对微生物有效性有关;Pb对植物根部吸附B[a]p的过程也有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在根际和非根际条件下B[a]p与Pb的共存均未影响Pb的归宿,在非根际环境中Pb也未影响B[a]p的归宿,但在根际环境中Pb抑制了B[a]p在土壤中的降解及植物根部对B[a]p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金茜  陈永红 《环境化学》2012,31(3):394-395
矿产资源的采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在矿石采集、加工以及废弃矿渣的风化和淋洗等过程中,都可能导致各种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进而导致矿区及周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和累积,并通过食物链循环在动植物体内积累,最终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安市东郊某废弃钢铁厂为例,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废弃钢铁厂两棵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树盘及其根部土壤中重金属Cr、Mn、Hg、Zn、Pb、Cd和类金属As以及P等8种元素的含量.土壤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区Cr、Zn、As等元素含量超过了西安市郊区土壤背景值,Cr、Mn等元素易在深层土壤中积累,Hg、Zn等元素不易在深层土壤中积累.两个树盘年轮中这8种元素的含量随着年代的推移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该地区由这些元素引起的污染状况日益加重.Hg、Pb、Cd等元素于1996年左右吸收达到最高峰,与该钢铁厂生产历史相一致.这两个树盘中Mn、Hg、Zn、As、P等元素自1993年后均呈现比较一致的增长趋势.通过计算各元素的自相关系数,从统计学角度发现这8种元素在油松年轮中的迁移特征:Mn、Zn、As等元素均存在着3年的横向迁移趋势,Pb、P存在2年的迁移趋势,Hg、Cd有1年的迁移,而Cr几乎不迁移,其中Zn、Cd、P等元素在油松中的迁移趋势与西安市西部某地区椿树和桐树中的迁移趋势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环境下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迁移分配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不同环境中重金属的积累特点及其向食物的迁移可能导致对人类健康的不同影响。文章对苏南某市典型乡镇工业环境中的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积累进行了分析,并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进行重金属污染的单因子和综合因子评价。结果表明,工业环境中农田土壤表层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和重金属DTPA有效态含量显著高于非工业环境,说明工业化发展是土壤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同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种类农产品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表现为叶菜类>籽实类>根菜类>水稻籽粒,重金属元素中Cd、Zn、Cu较易在农产品中积累。应该注意工业发展对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对人类食物安全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壤污染元素异常下限值的确定对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异常下限值计算方法仪适用于元素含量数据呈正态分布的情况且地球化学意义不明确,而事实上土壤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很可能具有分形分布特征,元素背景和异常有各自独立的幂指数关系.文章探讨利用分形方法确定合肥大兴地区土壤中Hg元素的异常下限值.基于分形的含量-面积方法确定的合肥大兴地区土壤中污染元素Hg的异常下限值为0.13 mg/kg.与传统方法(平均值加两倍标准离差)对比显示,分形方法圈定的异常区域是有效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混酸微波辅助萃取ICP-MS测定不同性质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硝酸(HNO3)、硝酸-盐酸(HNO3∶HCl=3∶1)、硝酸-盐酸-双氧水(HNO3∶HCl∶H2O2=3∶1∶1)和硝酸-盐酸-高氯酸(HNO3∶HCl∶HCl O4=3∶1∶1)等4种消解液对土壤中铅(Pb)、镉(Cd)、砷(As)、铬(Cr)、镍(Ni)、铜(Cu)和锌(Zn)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萃取效率.结果表明,硝酸-盐酸-高氯酸混合液的萃取效果最好,硝酸-盐酸混合液次之.通过对6种土壤标准物质的分析发现,除了Cr之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混酸微波可提取态含量与总含量接近.土壤中的Cr有一部分是以铬铁矿的形式存在,在环境中相对较为稳定,采用混酸微波可提取态的Cr来评估其对环境的危害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重金属与土壤的结合强弱与成土母质相关,冲积母质的土壤中Pb、Zn和Cu的结合较强,萃取相对较难,Cd、Ni和As与土壤的结合强弱则与成土母质关系不大.采用最优的消解液萃取矿区河流底泥和土壤中的重金属,ICP-MS分析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应为尾砂冲积而成,矿区周边的土壤也受到不同程度重金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各种工农业生产和家庭消费引起的重金属在环境中的释放 ,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胁迫和破坏 ,呈加剧的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 ,人类活动引起的Pb ,Cd,V与Zn的释放量分别是自然情况下的 12 ,5 ,3和 3倍 .Sb ,As ,Cr,Cu ,Hg,Ni,Se等的人为释放量或超过自然释放量 ,或与自然释放量持平[1] .土壤是重金属离子的源和汇 ,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可以多种形态存在 ,如可溶态、交换态以及与不同土壤固相组分如碳酸盐、铁锰氧化物、有机质、残渣物质结合的形态[2 ]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特别是各种有机胶…  相似文献   

17.
采用ICP法测定了不同地区何首乌植物及其生境土壤中的15种元素(Al、B、Ba、Ca、Cu、Fe、K、Mg、Mn、Na、Ni、P、Sr、Ti、Zn),分析比较了各种元素在不同地区何首乌体内和生境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及不同地区何首乌对无机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何首乌和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存在着显著差异,德庆、井冈山、靖西三地何首乌的Mn含量较高;不同地区何首乌对元素的富集系数无显著性差异,而何首乌对不同无机元素的富集系数则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对Ca、K、Mg、Sr的吸收富集能力较强.表6参14  相似文献   

18.
土壤钙的生物有效性及与其它元素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刚  李金英  曾晓舵 《生态环境》2002,11(3):319-322
根据国内有关土壤钙素的研究文献、总结了土壤钙的生物有效性.土壤钙与其它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钙在土壤中的固定、移动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钙肥的施用原则.其施用原则应该是平衡且适量。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稷山和永济两地矮牡丹体内无机元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了山西省稷山和永济两地区矮牡丹体内和生境土壤中的10种元素(K、Mg、Mn、Fe、Ni、Zn、Cu、Cd、Cr、Pb),分析比较了各种元素在不同地区矮牡丹体内和生境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及不同地区矮牡丹对无机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结果表明,两地区矮牡丹体内和生境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及植株不同器官间元素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两地区矮牡丹对不同元素的富集系数有显著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对Cd(永济0.457,稷山0.213)和Ni(永济0.093,稷山0.167)的富集上,植株不同器官之间的富集系数无显著差异.表4参9  相似文献   

20.
芦岭煤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  李余生  孟雷  许龙  王云光 《环境化学》2014,(11):2001-2002
两淮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地方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尤其是矿区周围土壤污染问题.重金属元素会对土壤性质产生严重危害,不仅抑制农业生产活动,而且通过食物链、地下水等途径进入人体,严重影响居民的生命健康.本文通过对宿州市芦岭煤矿周围的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其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以期为该矿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