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对漓江流经桂林市区段的4个采样点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鉴定出浮游藻类共计7门51属,种类数以绿藻门最多,其次为硅藻门,这2类藻类组成占漓江藻类总数的70%左右。各采样点藻类组成丰富性从北至南逐渐降低。数量上以硅藻门为优势种群,枯水期以绿藻门为优势种群,藻类数量增多,漓江流域常年以舟形藻、异极藻、针杆藻为优势类群,2-3月随着气温回升,绿藻门的角星鼓藻属明显增多。除枯水期外漓江藻类变化不是很明显。数量稳定在1.0×104~1.4×104个/L,枯水期可达到1.4×106个/L。总体来看漓江除冬季枯水期外其余时间水质较好,属于贫营养化到中度营养化水体。 相似文献
2.
2011年6—8月采集江阴市6条河流的浮游藻类样品,分析其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并利用多样性指数、指示性类群和硅藻商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137属种,平均生物量2.38 mg/L,蓝藻、绿藻、硅藻分别占72.3%、10.2%和8.4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幅分别为3.34~3.59、4.75~6.40和0.73~0.75,硅藻商变幅为8.3~16.4。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水体处于轻或无污染状态;指示性浮游植物类群和硅藻商评价结果表明,河流处于α中污带-β中污滞-多污滞。相关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理化水质因子不显著相关,与悬浮物SS显著负相关,与总有机碳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指示性浮游植物类群或硅藻商更适于作为城市河流水质评价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3.
2010年9月和2011年1月、4月、7月共4次对江阴6条主要河道的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开展调查分析。共发现浮游藻类7门141属种,种类丰富度和现存量夏秋季高于秋冬季。优势种属呈季节性演替,即冬季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颗粒直链硅藻(Aulacoseira granulata)-春季梅尼小环藻、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裸藻属(Euglenaspp.)、衣藻属(Chlamydomonas spp.)、卵囊藻属(Oocystis spp.)-夏季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阿氏浮丝藻(Planktothrixagardhii)-秋季巨颤藻、阿氏浮丝藻、梅尼小环藻。南北向河道(锡澄运河、白屈港河和张家港河)的浮游藻类季节波动性大于东西向河道(应天河、东横河和西横河)。通过指示生物法,调查河道处于α,β-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人工湖早期浮游藻类及其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于2022年10月30日在紫琅湖湖区设置13个采样点,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解析了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藻类8门33科58属,共73种。其中硅藻门和绿藻门种数最多,分别为25和26种。以细胞密度论,蓝藻门,隐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其细胞密度分别为7.7×105~6.7×106, 1.7×105~3.7×106, 0.5×105~3.2×106cells/L;而以生物量论,隐藻门和硅藻门占优势,其生物量分别为0.92~5.52,0.42~1.39 mg/L。以蓝藻门的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和细鞘丝藻(Leptolyngbya sp.),硅藻门的直链藻(Melosira sp.),绿藻门的空星藻(Coelastrum sp.),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隐藻(Cryptomonas sp.)为优势种。不同采样点之间群落组成,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浊度(NTU)、总有机碳(TOC)、溶解氧(DO)和pH值是影响浮游藻类分布特征的显著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6.
对苏州阳澄湖2009年-2011年的浮游藻类现状进行调查,采用硅藻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两种生物学指数评价阳澄湖水体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在阳澄湖发现浮游藻类219种(包括变种),秋季的浮游藻类种类数多于春季;阳澄湖水质尚好,东湖南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目前阳澄湖的有机污染处于缓慢上升的态势,富营养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于2018年—2019年在鄱阳湖区周边选取4个县(区)10个村庄的典型门塘开展浮游藻类采样调查。研究共鉴定出藻类6门83种,以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全年范围为7.30×104个/L~2.78×1011个/L,年均值为1.4×1010个/L,其中夏季细胞密度最大,冬季细胞密度最小;优势种主要有小环藻、微囊藻、铜绿微囊藻、卵形隐藻等,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演替,全年优势种为小环藻;藻类多样性指数(H′)年均值为1.49,丰富度指数(M)年均值为1.92,全年水体生物学评价结果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8.
通过2018—2019年夏冬季在鄱阳湖布设17个采样点,采样检测浮游藻类和水质参数,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该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检测出浮游藻类7门31科58属,浮游藻类丰度范围为3.5×105 L-1~1.15×107 L-1,主要由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组成,绿藻门为夏、冬季主要优势种群。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冬季湖区水环境空间差异较大,而夏季差异较小;夏季氮磷营养盐和DO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冬季氮磷营养盐、BOD5和IMn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就滇池草海综合整治对草海水生生态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滇池草海经综合整治特别是经过底泥疏浚后 ,草海水体及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水生生物物种的演变趋势正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988-2017年洞庭湖共记录浮游植物8门110属,其中蓝藻门15属、绿藻门45属、硅藻门28属、裸藻门7属、甲藻门4属、隐藻门4属、金藻门5属、黄藻门2属。洞庭湖所出现的物种主要是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全湖种类的40.9%、25.5%和13.6%,而其他5门只占20.0%。洞庭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隐藻和硅藻为主转变为目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在个别湖区(如大小西湖)已经出现以蓝藻为优势种群的现象,洞庭湖已经到了由中营养到轻度富营养化的转折点。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世纪90年代左右的2.06×104 cells/L上升到目前的32.3×104 cells/L。东洞庭湖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显著高于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近30年来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种类都与总氮显著正相关,都与溶解氧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18.
2008年5月—2009年4月对三岔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8门78属299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优势种和密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末和夏季蓝藻占绝对优势,冬季和初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有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 Kutzing)、小舟形藻(Naviculaminima)、细小平裂藻(M erism opdeia minima)、湖泊鞘丝藻(Lyngbya lim netia)等。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和密度显示,湖区的水体已进入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9.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惟一饮用水水源地,为了研究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于2012年春、夏、秋对于桥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库共鉴定出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硅藻(Diatoms)、裸藻(Euglenophyta)、甲藻(Pyrrophyta)、隐藻(Cryptophyta)和黄藻(Xanthophyta)7门114种,群落组成以绿藻-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较低,夏季急剧增长,到了秋季又有所回落。优势种对于桥水库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春季为中营养水体,夏季为富营养化水体,秋季为中富营养水体。春、夏、秋季于桥水库香农-韦弗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22、2.51和3.17,说明2012年于桥水库春季、秋季为贫营养水体,夏季为中营养水体,且有暴发水华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东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2年1月(枯水期)和2022年7月(丰水期)对东江干流29个断面开展了浮游植物和水环境因子调查,对比了枯水期与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方法研究了水环境因子[水温(WT)、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浊度(TUR)、透明度(SD)]对东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江干流枯、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为绿藻-硅藻型,枯水期浮游植物种类数(7门186种)高于丰水期(7门181种)。全年优势种共有6种,为空球藻(Eudorina elegans)、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小环藻(Cyclotella sp.)、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和隐藻(Cryptomonassp.),其中枯水期优势种有3种,丰水期优势种有4种。丰水期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8.09×107 cells/L,130.06 mg/L)分别为枯水期(2.57×107 cells/L,40.04 mg/L)的3.1倍和3.2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析结果显示,丰水期生物多样性高于枯水期,研究断面的水质总体处于轻度~中污染状态。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不同水期的WT、pH、DO、TN、TUR存在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结果表明,WT、DO、TUR是东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