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郑海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1):8-12
介绍了中美两国法规对汞排放连续监测的要求,分析了烟气中汞排放连续监测的技术难点,指出现有的汞在线监测只能得到气态总汞的浓度。阐述了冷蒸气原子吸收光谱法、塞曼调制原子吸收光谱法、冷蒸气原子荧光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等气态元素汞的不同分析方法。通过对湿化学法与热转化单元的比较,得出热转化技术更加适合烟气汞的在线监测。分析了造成汞测量误差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减少误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3.
杨春林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4,16(3):9-13
阐述了采用完全抽取方式的GPRS烟气在线监控系统的功能和构成。该系统从功能上分为烟气信息监测监控收集子系统、烟气信息加工及处理子系统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持及信息发布子系统,结构上分为监测点和监控中心两部分。监控中心包括省级监控中心和市级监控中心,监测点包括仪器分析单元、控制单元和通讯系统。指出基于中国移动GPRS/GSM的烟气数据监控系统具有建设使用成本低、监测监控范围大、积木化结构、技术先进和数据并行收取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利用拉曼光谱对采样后的滤筒进行分析,发现废气中的硫酸铵-硫酸氢铵气溶胶是造成成都市部分企业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颗粒物比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对含硫酸铵-硫酸氢铵气溶胶废气进行颗粒物浓度比对监测时,参比方法(重量法)测定的颗粒物浓度是一定标干采样体积下废气中固体微粒和硫酸铵-硫酸氢铵... 相似文献
9.
10.
对江苏省9家燃煤电厂入炉煤中ω(汞)及烟气中ρ(汞)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家燃煤电厂入炉煤中ω(汞)为54.5~297 ng/g,平均值为139 ng/g,低于我国煤中ω(汞)的平均值(220 ng/g)。燃煤电厂排放烟气中ρ(汞)为0.08~16.97μg/m^3,远低于《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汞及其化合物标准限值(30μg/m^3)。通过对燃煤电厂入炉煤中ω(汞)与最终排放的烟气中ρ(汞)进行分析,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参考借鉴美国IEMGTP元素汞溯源协议中规定的4个溯源传递层级以及4种常用的成熟溯源质控方法,研究了在中国现有技术条件下,各种质控方法针对Hg-CEMS中元素汞发生器User generator进行质控的适用性。通过对不同质控方法的测试,显示通过可吸附元素汞的活性炭吸附管采样分析(美国EPA 30B方法)和通过汞渗透源两种对元素汞发生器进行质控的方法在中国目前是可行且科学、可靠的。同时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元素汞溯源协议和元素汞发生器质控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CEMS比对监测的定义及法规背景,指出比对监测在CEMS运营管理中起的重要作用,提出比对监测对采样工况、位置及时间的要求,以及烟气及烟尘测试中需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国内外燃煤电厂烟气流速测量技术及相关标准,分析了测量仪器、矩形烟道采样位置及采样点位置和数目等方面的异同,结合我国电厂现场烟气流速测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修改《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相关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烟尘、烟气监测全程序质量监督体系,确定了监督检查工作需要控制的环节,并细化了各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以层次分析法等关键技术为基础,通过赋予监测全过程各环节不同的指标权重,建立了统一化、标准化的综合评价模式。研究将评价体系分为2个层次,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9个,并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测评内容及计算方法。将该体系应用于6家监测机构的质量监督工作,证明其实用性和适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对2种便携式烟气预处理器在比对监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通过对2种烟气预处理器工作原理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显示在\"高湿低硫\"条件下,电子冷凝预处理器析出的冷凝液会造成二氧化硫的损失,在应用中应加快除水,减少烟气与冷凝水接触的时间,并防止冷凝液出现在伴热管线与预处理器烟气入口之间。而便携式Nafion预处理器由于具有独特的干燥性能,抗干扰能力,在\"高湿低硫\"的比对监测中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了高锰酸盐指数在线分析仪近况和以酸性为基础的在线分析仪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制,解决了测定低检测限样品和仪器腐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