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之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阎明 《中国再生资源》2005,(3):19-22,26
我三年前进入废旧电器资源化再利用领域,开发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技术,与人合作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废旧家用电器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研究”的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从事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我感到单纯的研究技术,如果离开了国情,离开了政策的指导和支持,对资源再生企业经营理念、运营方式不作深入的研究,技术研发就会偏离方向,再生利用技术和设备可能因为与企业需求不符而得不到应用。  相似文献   

2.
家用空调器等废旧家电的回收再利用,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文章介绍了一般废旧家用电器的回收过程、回收方法,并对废旧家用空调器的回收过程做了具体介绍,最后提出了家用空调器等废旧家电的回收再利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家电已经进入报废高峰期,废旧家电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影响。如何有效实现中国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在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在废旧家电循环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借鉴日本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方式,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家电已经进入报废高峰期,废旧家电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影响。如何有效实现中国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在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在废旧家电循环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借鉴日本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方式,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法必须以“制造商责任制”与“全过程管理”两大原则的紧密结合为基础 ,并从全新的角度设计出了包括“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费”及“主动回收处理保证金”两个方面在内的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的“付费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 (以下简称 :废旧家电 )回收处理行为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保护环境 ,保障人民健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 ,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废旧家电包括废旧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脑 ,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 ,适时发布的废旧家电目录内的产品。废旧家电包括废家电和旧家电。废家电指丧失使用功能或在经济合理条件下经过维修仍达不到旧家电安全标准和性能标准的家电 ;旧家电指…  相似文献   

7.
从日前结束的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利用国际研讨会上传出消息 ,我国目前正在研究建立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 ,以解决由于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不当而带来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据了解 ,从 2 0 0 1年底开始 ,国家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建立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建立我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初步设想》。“初步设想”提出 ,我国将实行“生产者责任制” ,家电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处理废旧家电 ;回收处理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鼓劢和支持 ;建产试点项目 ,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记者获悉,北京将出台六大“变废为宝”示范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示范项目,拟建设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示范工程,年处理废旧家电120万台;废旧轮胎生产胶粉示范项目,拟建设废旧轮胎制胶粉示范项目,同时建设胶粉改性沥青实验中心,进行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为规范和促进我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行为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保护环境 ,保障人民健康 ,我委在深入调研 ,研究借鉴国外经验 ,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拟上报国务院 ,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形式发布。起草过程中 ,多次召开座谈会 ,听取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专家 ,以及国内外生产企业、经销商等的意见 ,形成了《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听取社会公众对《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的意见 ,现公…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发改委2 0 0 4年1月7日宣布,我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将推行生产者责任制,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建立多元化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和集中处理体系,实行分散回收,集中处理;回收处理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据了解,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浙江省、青岛市为国家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试点省市。开展试点旨在建立规范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为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提供经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关人士介绍,我国的家用电器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1.
日前,日本三菱电机成功开发出一种混合塑料筛选回收技术,可实现家电类产品用塑料的“水平型自我循环”回收再利用,即由家电到家电的重复使用。该技术则能够从“混合塑料”中自动筛选和高纯度地回收聚丙烯(PP),然后重新用于家电产品。  相似文献   

12.
林英 《环境导报》2002,(2):41-42
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已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家电和环保专家都认为,应立即开展废旧家电回收利用、资源化的研究,以便在我国废家电进入淘汰高峰期之前,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做到预防污染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3.
《环境科学动态》2011,(6):86-86
鑫广绿环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普通废物、废旧家电和危险废物的回收、综合加工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年综合处理能力达5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近2.4万吨/年,废旧家电拆解处置能力达300万台(套)/年。2007年通过了IS09001和IS014001管理体系认证,是山东省“十二五”重点支持的特色园区企业。  相似文献   

14.
如今我国家电报废量极大,若处置不当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废旧家电中存在大量可利用成分,我国已出台了着眼于资源再生利用的废旧家电处理政策。日本废旧家电回收领域已建立起完整的政策法律体系和产业化运转模式,其成熟经验值得我国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环保部门的重视 ,过去几年中废旧轮胎在芬兰得到了很好的再利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芬兰轮胎循环利用公司最近发起了一项竞赛活动 ,向全国征集提高废轮胎利用率的良方。经过评比 ,将废旧轮胎与沥青混合制成新型筑路材料以及旧轮胎再生材料包裹电缆的建议获得头等奖。如何处理危害环境的废旧轮胎曾是困扰芬兰环保部门的一大难题。90年代中期 ,芬兰组建了轮胎循环利用公司 ,负责对废旧轮胎回收、储存和再利用进行统一管理和宣传教育。由于它的有效运作 ,目前芬兰废旧轮胎的回收率达到1 0 0 % ,再利用率也接近 1 0 0 % ,实现了变废…  相似文献   

16.
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使得废旧家电的资源化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不合理处置和回收会给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因此,广泛开展废旧电器回收利用方面的研究,使这些宝贵的二次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对保证人类所需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中国废旧家电年废弃量及回收利用价值,总结了处理废旧家电的基本技术特点及中国处置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工艺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01年4月,总目标为确立循环回收体系的日本<家电回收法>(简称<家电法>)正式开始实施.在<家电法>框架下,日本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营管理经验显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是根本,同时重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建立适合国情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解决这一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个针对电子垃圾的专门性条例的出台,对于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必要而及时。治理电子垃圾污染,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回收、利用电子垃圾管理体系。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先后出台了有关废旧家电处理的法律和措施,鼓励企业采取先进工艺收集废旧电器,进行回收利用。日本对家电中的铜、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方法,对废旧电机再制造项目进行循环经济特性评估的方法进行了初探。废旧电机再制造,实际上是一个充分保留废旧电机中的附加值,使其进入下一步循环的过程。利用生命周期评价从“起点到终点”的思想,以及其评判的基本方法,可以评判出废旧电机再制造项目的不同技术工艺的循环经济特性的优劣以及相对于其它回收方法的优势,以解决常规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在应用至废旧电机再制造行业时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镁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探析——以中兴矿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镁砂生产是污染大、高耗能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及固体废物。以辽宁中兴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介绍镁砂企业如何实施循环经济理念,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