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物脱氮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5,自引:2,他引:73  
本文对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物脱氮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展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和讨论,并指出了这些新技术的特点和研究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生物脱氮技术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回顾了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好氧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好氧氨化等生物脱氮的新技术,并指出了这些技术的特点及研究开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表面流人工湿地硝化和反硝化强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表面流人工湿地不同土壤层硝化反硝化强度的研究,探讨了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过程中沿程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变化,以及不同C∶N对系统反硝化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可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硝化强度具有较明显的分层现象,表层土壤高于深层土壤.系统中沿程硝化强度呈递减趋势,硝化强度反映了氨氮去除率的大小,其去除率为68%.反硝化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深层土壤的反硝化强度略高于表层土壤;沿程1/3至1/2段最大;5倍碳源时反硝化强度最高,3倍碳源次之,不加碳源最低;但系统的反硝化强度普遍较高,保持了良好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污水处理厂冬季反硝化脱氮效率不佳的问题,以常州市某污水处理厂A~2/O工艺为研究对象,模拟探讨了不同外加碳源、碳源投加量、溶解氧(DO)和硝态氮浓度对生物处理系统反硝化脱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有机碳源对系统的反硝化效能有明显的强化效果。3种外加有机碳源(乙酸、乙醇和乙酸钠)中,乙酸为最佳碳源。当乙酸投加量为40mg/L时,系统反硝化脱氮效率最高,比反硝化速率可达1.964mg/(g·h),反硝化碳耗最少,为7.14 mg/mg。DO与比反硝化速率成反比,DO≤0.20mg/L时,反硝化能力最强。硝态氮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左右时,反硝化能力最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通过提高硝化效果或直接调整回流比实现反硝化脱氮最优条件,将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冬季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5.
低COD/N-NH_4比废水的同时硝化反硝化生物处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化反应计量学出发 ,提出了对低 COD/ N- NH4比废水可以通过控制营养配比、调控溶解氧浓度和控制生物硝化及生物反硝化 ,经过 NO- 2 途径进行同时硝化反硝化的生物处理策略。对香港低 COD/ N- NH4比的垃圾渗漏水用同时硝化反硝化处理的成功实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SFBR工艺顺序进行硝化和反硝化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序半连续式反应器(sequencing fed-batch reactor,简称SFBR)对人工合成废水顺序地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硝化和反硝化所用微生物为活性污泥.反应器在不同的操作条件进行操作,获得了用于确定动力学常数的数据;获得动力学参数um=0.05 h-1,KNO=2.0 mg/L,y=0.47 mg X/mg N,a=0.001 h^-1.类似地确定了反硝化动力学参数kD=0.01 h^-1和KD,NO=0.4 mg/L.在一定范围内硝化和反硝化速率随着氨浓度和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验数据表明,硝化和反硝化的动力学符合Monod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7.
污水反硝化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反硝化除磷技术,可解决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硝化菌与聚磷菌之间污泥龄的矛盾,以及反硝化与释磷之间的有机物之争的难题,是目前除磷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存在的碳源不足、耗能大等问题,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反硝化除磷工艺,并分析了反硝化除磷技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新型循环流化床硝化-反硝化启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型循环流化床进行清水实验及硝化、反硝化启动试验研究,考察了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曝气量对系统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输送床和传统流化床工艺进行有机结合,技术上可行,可以在系统内不同区建立缺氧、好氧条件,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完成脱氮.  相似文献   

9.
水产品加工废水氨氮去除异常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工程运行过程中出水氨氮过高的问题.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了该处理工程的硝化反硝化程度.实验结果显示,该处理丁=程的硝化反硝化程度过低(对TN的去除率仅为22.7%),硝化细荫和反硝化细菌含量较少,且活性较差.经分析其主要原因为进水水质、水量突变,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抗冲击能力较差,造成系统中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含量减少,影响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0.
高浓度氨氮废水同步硝化反硝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序批式反应器研究了溶解氧浓度和进水碳氮比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浓度降低实现了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并提高了反应器脱氮效率.反应器运行经历了外部碳源的摄取、PHB储存、PHB有氧氧化和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PHB作为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反硝化的电子供体.  相似文献   

11.
短程硝化的实现、维持与过程控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短程生物脱氮技术目前倍受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短程硝化提出了多种实现及维持的控制途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活性污泥法中DO,ORP,pH的变化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物脱氮反应的进程,所以用它们作为控制参数就可以对生物脱氮反应进行过程控制。在分析中,通过对国内外短程硝化控制途径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和总结,针对目前在实现短程硝化及维持短程硝化各种途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在线检测DO,pH,ORP来实现与维持短程硝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异养硝化及其在污水脱氮中的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与传统自养硝化作用的比较,异养硝化作用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过程,而且某些特殊的异养菌,可以同步进行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对于污水脱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污水生物脱氮工艺中,硝化过程是由自养硝化菌和异养硝化菌共同完成的.2类细菌的N2O生成机理及逸出量与系统中溶解氧的高低密切相关.了解硝化系统中的典型菌种自养菌Nitrosomonas europaea和异养菌Alcaligenesfaecalis生成N2O的机理是控制硝化过程中N2O逸出的理论基础,通过筛选优势菌种构建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则是控制N2O逸出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序半连续式反应器(sequencing fed-batch reactor,简称SFBR)对人工合成废水顺序地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硝化和反硝化所用微生物为活性污泥.反应器在不同的操作条件进行操作,获得了用于确定动力学常数的数据;获得动力学参数um=0.05 h-1,KNO=2.0 mg/L,y=0.47 mg X/mg N,a=0.001 h-1.类似地确定了反硝化动力学参数kD=0.01 h-1和KD,NO=0.4 mg/L.在一定范围内硝化和反硝化速率随着氨浓度和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验数据表明,硝化和反硝化的动力学符合Monod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5.
SBR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目前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以实际豆制品废水为研究对象 ,控制反应器内混合液温度在 31± 0 .5℃的条件下 ,实现了短程硝化 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NO-2 N NOx N的比率始终维持在90 %以上。并在此试验基础上 ,考察了曝气时间对反应器内氮形态变化的影响及系统对进水COD和NH3 N浓度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结果显示 ,曝气时间对硝化效果影响较大 ,同时 ,本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将厌氧序批式间歇反应器(ASBR)和序批式间歇反应器(SBR)串联组成污泥减量新工艺,着重探讨了对SBR段进行原位臭氧投加时,臭氧氧化作用对系统硝化和反硝化能力的影响,并以不投加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将臭氧原位投加到ASBR—SBR组合工艺的SBR段,臭氧投加量为0.027g(以每克MLSS计),每隔3个周期再次投加、连续运行40d,试验组SBR段臭氧投加当期出水COD去除率为86%,比对照组下降了9百分点,但臭氧氧化细胞内大量有机物进入混合液中,为反硝化作用提供了外加碳源,对污泥反硝化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试验组部分硝化细菌由于臭氧的强氧化作用而失去活性,但是随着剩余污泥量的减少,系统的污泥龄延长,有利于硝化细菌的生长,使得系统的硝化能力基本未受影响;试验组臭氧投加当期SBR段出水NO2--N平均浓度比对照组的高18.9%,但经过3个周期的运行后,其SBR段出水NO2--N平均质量浓度降低至7.57mg/L,基本与对照组持平;试验组臭氧投加当期SBR段出水NO3--N的平均浓度高于对照组,但经过3个周期的运行后,试验组出水NO3--N平均浓度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臭氧投加当期SBR段出水TN和对照组的出水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5%和75%,但试验组再经过3个周期的运行后,出水TN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72%。可见,原位投加臭氧并未对SBR段的硝化和反硝化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系统中反硝化脱氮的具体途径,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物料衡算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反硝化除磷耦合技术的新型物料平衡系统。以AAO工艺为例,计算了系统稳定运行期间,碳、氮和磷的物料流向,量化了反硝化的5种脱氮途径。结果表明,通过物料衡算推导,系统短程硝化(PN)效率为64.36%。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效率为57.37%;反硝化除磷(DPR)效率为7.82%。对反硝化途径的分析发现,通过亚硝酸盐型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的氮占32.7%,而作为除磷电子受体得到去除的氮占11.4%。  相似文献   

18.
两级SBR与传统SBR工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两级SBR工艺(TSSBR)处理COD与氮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SBR1去除有机物,SBR2主要进行硝化反硝化。TSSBR与传统SBR工艺相比,COD降解速率和硝化反应速率明显提高,COD去除率由84%提高到93%,2种工艺的反硝化速率没有明显差别。在原水COD浓度较高的情况下,TSSBR可有效克服高COD浓度对硝化反应的抑制,硝化反应速率是传统SBR的2倍。对于COD和氮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TSSBR明显优于传统SBR,是一种理想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两级SBR工艺(TSSBR)处理COD与氮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SBR1去除有机物,SBR2主要进行硝化反硝化。TSSBR与传统SBR工艺相比,COD降解速率和硝化反应速率明显提高,COD去除率由84%提高到93%,2种工艺的反硝化速率没有明显差别。在原水COD浓度较高的情况下,TSSBR可有效克服高COD浓度对硝化反应的抑制,硝化反应速率是传统SBR的2倍。对于COD和氮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TSSBR明显优于传统SBR,是一种理想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0.
对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确定纯种微生物的脱氮能力。颗粒污泥中含假单胞菌属5株。亚硝化单胞菌属7株,硝化杆菌属4株,气单胞菌属3株,黄单胞菌属2株,孢杆菌属4株,黄色杆菌属2株和产碱菌属2株。这些菌属中包含了参与硝化反应的亚硝化单胞菌属和硝化杆菌属微生物,以及有好氧反硝化能力的Pseudomonas和Alcaligenes菌。29株微生物摇瓶混合培养的脱氮试验结果表明,30h内有机物去除率为75%,氮去除率近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