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雨问题是能源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能源战略规划中研究酸雨问题的必要性、酸雨问题研究对数据的要求,酸雨模型研究的重点,酸雨模型边界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长江沿线城市酸雨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江沿线六城市的酸雨现状比较分析,论述了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天气系统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并对沿江城市酸雨强度及分布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我国自东向西第一、二级阶梯地形的分界线即为长江沿线二个不同酸雨区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3.
酸雨对陆地生态的有害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各方面人士的严重关注。国外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旱地作物影响的单项研究,对森林及森林土壤影响的研究也有报导。国内对酸雨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生态影响的研究更少,为数不多的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多是从酸雨的直接危害方面进行探讨。关于酸雨对水稻生长及水稻土壤影响的整体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4.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目前我国酸雨的污染现状,成因及危害情况,从发展高效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可替代煤的洁净能源技术等方面阐述了二氧化硫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连市的酸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根据2010年酸雨监测的结果,从酸雨频率、酸雨分布及离子组成三方面对大连市酸雨污染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根据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酸雨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降水pH值分析、研究,得出全省降水pH值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对于研究辽宁地区酸雨污染现状、预测发展趋势及酸雨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酸雨问题,举世瞩目。为了交流近年来上海地区酸雨和脱硫方面的科研成果,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和上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于1985年8月5日~7日,在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组织召开了1985年酸雨、脱硫学术讨论会。会议就上海地区酸雨的分布与发展趋势,模拟酸雨对鱼类、土壤与农作物的影响,酸雨与城市气候的关系以及烟气脱硫的方法与途径等问题,交流研究所得,开展学术探讨。20多位研究工作者在会上作了专题研究报告。来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酸雨区主体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近年来,酸雨区发生范围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北方酸雨发生范围扩大明显。2003年北方城市安阳由于连日降雨,首次出现了酸雨。针对酸雨的发生,本文从大气污染状况、大气环流的影响、酸雨离子组分等方面对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该市近十年的空气质量和降水情况的统计,分析了安阳市大气降水的变化情况,并针对空气污染现状,提出了防止酸雨再次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日合作研究项目:酸沉降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于1990至1995年期间在中国重庆地区进行。本文是该最终研究结果主要方面的报导,包括大气污染和酸雨的状况酸沉降对池塘,森林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大气污染和桎酸雨控制对策,该项研究为今后酸沉降生态监测的研究,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硫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氧化硫所造成的酸雨危害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害,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已成当务之急,文中介绍了国内外烟气脱硫技术概况及应用现状,并对处理过程中的烟气带水问题、排烟温度问题、脱硫剂的计量、水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给予说明。  相似文献   

11.
酸雨污染与防治:浙江区域酸雨趋势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浙江省的酸雨现状,成因,危害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分析,并提出了控制浙江省酸雨的相应技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酸雨控制区酸雨污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卫红 《福建环境》2002,19(2):11-13
以福建省酸雨控制区1996年-2000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描述了酸雨控制区酸雨污染的特征,并从环境空气质量,致酸源,气象因素及外围区域的影响等诸方面分析了酸雨形成的原因。认为本省酸雨形成不仅与局地源的影响有关,还与外来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今,酸雨已成为工业化国家及其邻国所面临的环境与政策的主要问题之一。酸雨已经造成了危害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产生酸雨的确切原因以及减轻酸雨对环境、经济及政策影响程度的最为有效的方法等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对已有的诸如大气过程、环境影响、监测手段以及政策法规等围绕酸雨问题的诸多研究领域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表明,产生和运移酸雨的大气过程同样能够削减酸雨,这一点有足够的证据,但却未被深入了解。这一结论基于目前科学研究中易混淆及有争议的证据,说明有必要在得出最终结论之前对酸雨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酸雨防治迫切性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芝英 《上海环境科学》1998,17(9):46-47,50
文章从水体,植物,建筑群,人体健康等几个方面,详细讨论了酸雨防治的迫切性,通过对宜宾,桂林,宁波等几个的酸 雨调查监测进行综合分析,对我国,尤其是宁波地区的酸雨污染现状提出了看法,并结合地形各种因素对酸雨的防治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依据黄山市2006—2012年监测酸雨的数据资料,对黄山市酸雨现状、变化特征、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山市属中度酸雨区。2006—2012年,黄山市降水pH年均值,酸雨频率变化平稳。  相似文献   

16.
中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区划及实施政策研究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4  
阐述了中国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现状,分析了划分二氧化硫污染和酸雨控制区的依据和原则,绘出了二氧化硫污染和酸雨控制区的范围,重点分析研究了二氧化硫污染和酸雨控制区内的控制目标以及用燃料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确定的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政策,并研究了政策实施对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酸雨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酸雨和环境酸化,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的酸雨监测始于七十年代末。1981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酸雨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对中国的酸雨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2年,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了全国酸雨普查和西南地区酸雨研究,开始了对酸雨的形成、影响和对策的综合性研究。1985年取得了第一批成果,初步阐述了中国酸雨形成和影响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1986~1990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国家把酸雨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组织许多科研单位,在酸雨严重和对酸化敏感的西南和华南地区,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以期弄清中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中国实际的控制对策,保证经济建设健康和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重庆是我国酸雨频率高,酸度较强的地区,研究酸雨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是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1984年重庆市环保局委托重庆市农科所开展“模拟酸雨对水稻生长及水稻土壤的影响研究”,经过两年(两季水稻作物生长)的实验,得出了pH为3.0以上的模拟酸雨虽然对水稻植株(不包括根部)和产量无直接的影响,但模拟酸雨对水稻土壤的酸度、交换性能、微生物活性及养分含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并通过土壤的影响进而影响水稻的分孳生长、营养代谢、光合性能及粒籽品质,即水稻粗蛋白减少。实验还表明汕优二号较桂潮二号敏感,即碱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酸雨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湖南省"十二五"期间降水监测结果,从时空分布、区域分布和离子组分的角度研究了全省酸雨污染现状和变化规律,阐述酸雨污染主要特征;并从湖南省特有的自然因素、致酸前体物排放负荷大以及氮氧化物影响凸显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986年—1991年玉溪市降水监测资料为依据,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状况,对该市酸雨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1 酸雨现状及变化趋势 1986年1月—1991年12月,共收集雨水样365个,其中pH≤5.6的酸雨样31个,酸雨出现频率为8.49%。pH最低值为4.25,出现在1991年4月2日监测站点。各年酸雨pH均值在5.02—5.59之间。1986年—1991年监测结果见表1。1989年—1991年酸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