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一些城市正大力推动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复垦工作,部分地块复垦后实施农业利用,但针对工业用地复垦的相关环境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存在一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为给国内低效工业用地复垦土地的污染风险管控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分析总结了北美地区废弃工业场地复垦土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复垦风险分级管控流程与方法,以及暴露途径安全阻控措施、低成本生态修复措施、选种低累积型农产品等最佳管理实践。结合中国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工作实际情况,提出制定本地化复垦土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级标准,研发轻、中度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构建复垦土地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系统介绍了美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重要方法——制度控制,并结合中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制度控制在中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应用中的适用性,提出了制度控制在中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中的应用建议。研究认为,制度控制在中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中的应用任重而道远,需要在法律体系、实施主体、公众参与和跟踪评价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3.
2018年,生态环境部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提出国家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制度。统计了截至2022年5月2日各省(市、自治区)(暂不含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和西藏)公布名录中的信息,分析了名录中地块数量、公布内容、更新次数、地块面积和纳入日期等基本信息,得出了中国目前污染地块的基本特点。分析讨论了污染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人、进展情况或所在阶段、风险管控或修复目标、风险管控或修复方案编制及实施单位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污染地块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借鉴国外污染场地管理框架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近几年在污染场地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方面的经验以及各地的管理实践,提出了建立基于风险的中国污染场地管理模式、管理技术程序、层次化的风险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体系构想。  相似文献   

5.
邻苯二甲酸酯(PAEs)作为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内分泌干扰物,其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针对土壤中PAEs的检测方法、分布特征、环境来源和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土壤样品前处理及分析测试过程中环境、试剂等存在痕量的目标化合物会影响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排除此环节中的污染干扰尤为重要,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精准分析此类化合物的发展方向。中国土壤中PAEs普遍检出,PAEs含量与人类活动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其控制标准和风险评价大多采用国外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不同类型及功能区划土壤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环境友好分析测试技术的开发应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及环境溯源技术的发展将是今后土壤中PAEs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产业结构调整,因城市工业企业搬迁而遗留的污染场地已成为制约中国土地资源再利用的新环境问题。面对不断涌现的城市工业场地污染问题,如何筛选出适宜的修复技术进行场地修复已成为中国城市土地资源安全再利用的关键。分析了中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产生及污染特征,概述了中国城市工业场地污染的修复研究现状,并参考美国的场地污染修复经验,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的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基本流程,探讨了运用决策矩阵对修复技术进行筛选的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符合上海市土壤特征的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可以有效指导上海市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估和修复工作。介绍了国外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特点和不足,以《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T 350—2007)为基础,建议在制订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时,根据上海市规划特点选择敏感受体和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上海市污染土壤背景选择关注污染物及暴露途径;建议根据修复技术、修复模式(原位修复或异位修复)和修复后土壤去向制订土壤修复标准。同时,建议在上海市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国仪器分析水平,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确保标准体系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碳效率较低、排放量大为特点的中国重污染工业企业在未来实行节能环保与低碳发展可能存在着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碳风险,结合国内外对碳风险研究较少的现状,提出建立重污染工业企业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以机器学习的最新成果——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为基础、选取高斯核函数并借鉴风险预警理论成果,对实验企业进行风险预警。使得企业能正确识别和把握碳风险,以事前控制的理想状态降低碳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运用SVM模型进行碳风险预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操作性与推广价值。同时,总结了SVM模型评估得出碳风险较低的企业所具有的共性,对于重污染工业企业管控碳风险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阴某地块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项目的工程实施过程介绍,重点针对柔性垂直/水平阻隔技术、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风险管控项目应用中的技术原理、施工流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可为后续采用柔性垂直阻隔技术的风险管控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许多房地产项目都是在工业企业原址上进行开发建设,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评估和修复方案已成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环评的重点,文中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土壤背景值对照法对江苏某房地产用地土壤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块不需要进行土壤修复和处置。  相似文献   

11.
化工污染源项目后评价体系在中国尚未形成,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污染源治理问题突出,一套完整的项目后评价体系对促进中国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项目后评价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化工污染源治理项目后评价的意义和出发点,并提出了构建化工樗染源治理项目后评价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欧盟是一个由各成员国合作实施共同但又有差别化环境政策的区域,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特色明显。总结分析了欧盟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和相关经验,重点研究欧盟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固体废弃物等领域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总结其经验,以期为中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场地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再开发需求强烈。直接开发未经治理修复的污染场地,所带来的环境安全、健康风险和社会风险隐患相当突出,必须高度重视。从场地再开发流程分析入手,分析了从企业搬迁到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同环节存在的环境风险及其涉及的相应监管部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搬迁、流转、流转后三阶段划分的涉及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多部门的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可为中国建立有效的污染场地再开发联合监管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是地下水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场地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基于目前国内工业场地有无防渗措施的分类原则,综合考虑污染源和场地包气带特征因子,构建了地下水污染源强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将修正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应用于污染源危害性分级,并将改进后的DRTAS模型应用于包气带阻控性分级,利用矩阵法构建两方面多因素耦合模型,最后形成了适合典型工业场地的地下水污染源强分级评价的方法。选择4个典型污染场地对评价方法进行实地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已建的或拟建的有防渗措施的项目,污染源危害性是造成场地地下水污染的主因;对于已建的无防渗措施项目,污染源危害性和包气带阻控性共同决定地下水污染源强。场地评价结果与水质监测报告结论相符,说明本研究建立的分级评价方法对于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降低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各地政府积极探索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的准入管理机制。对地方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文件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地准入管理机制的差异性,总结了准入管理在信息共享、联合监管环节以及资金和责任认定等方面的经验,提出地方准入管理机制存在的法律法规要求缺失、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全流程监管尚未打通的问题,指出应尽快制定和出台部门间的联合监管政策、加快完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强化保障措施,为国家建立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大鹏 《环境工程学报》2010,4(8):1681-1686
水源污染与水质标准提高之间的矛盾、传统污染物与新型污染物并存的客观现实、突发性污染事件频发的状况,为当今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饮用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污染物在水的循环系统中发生复杂的循环累积与转移转化过程,在处理与输配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形态结构转化过程,各种污染物及其中间产物在复杂介质界面体系下的复合毒性效应,对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综合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应围绕水质污染控制、水质达标、水质健康风险控制等综合目标开展战略性、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为我国饮用水质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构建高效、经济、可行的支撑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的划分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药污染和化肥污染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2个农业污染途径.从全国层面出发,构建因地制宜的农业污染控制方法体系和保障实施机制,有利于指导和监督各级地方政府及时治理农业生产污染,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基于现有的环境污染控制方法与措施,通过明确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的划分原则,引入外部性成本的概念,构建划分的表征指标体系,设计划分的依据与标准,最后形成中国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区划图.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评估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造成的场地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各地发现的污染场地数目众多,引发了巨大的环境风险与安全隐患.在介绍发达国家污染场地管理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开展绿色和可持续污染场地修复评估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方法,重点阐述了修复技术筛选矩阵、多目标决策支持技术、费用效益分析、生命周期评估和场地生态环境价值评估与恢复等方法的应用.最后建议加强对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产业现状调研和趋势预测,为研究和制定适合绿色和可持续修复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政策体系提出政策建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杨凯  王云 《污染防治技术》1997,10(2):100-102
以上海某硫酸厂一车间地块为例,探讨了城市工业用地置换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而提出在城市工业用地置换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中,对有污染的工业地块在原生产使用期对土壤--地下水系统造成的遗留影响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相应的控制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解决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信息非对称性的方法探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对世界银行项目——“中国乡镇工业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的子项目“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控制报告制度研究”在江苏省丹阳市的实施过程的研究,发现污染控制报告会在乡镇环境管理中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失为一种解决农村环境保护信息非对称性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