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泥石流输沙对小江中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游勇  程尊兰 《灾害学》2003,18(2):7-11
对小江中下游近90km河床及两岸泥石流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泥石流输沙年际和季节变化大;泥石流高强度的输沙造成小江河床特殊的平面和剖面特征;泥石流堵塞小江河道,对纵比降有再造作用;泥沙使小江河床以年均20cm~50cm速度抬升。  相似文献   

2.
云南小江流域中上游泥沙特征及模型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长江上游小江流域的地质地貌和方文气象背景分析,并结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试验研究,试验中,对水流、泥沙及其运动过程按野外勘测资料和试验要求进行了合理的简化。通过研究提出了小江流域中上游泥沙的活动规律及产沙条件,为小江引水工程的改造提出了有科学依据的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威胁金沙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鉴于泥石流已成为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灾害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从泥石流治理入手,控制泥石流灾害和泥沙输移,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治理灾害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对策,使生态环境与减轻灾害间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是多震省份,为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云南省地震局在推进市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11月22日,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率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震害防御司、政策法规司、震害防御司、监测预报司、应急救援司以及办公室负责同志一行8人莅临云南省地震局检查指导工作,听取了昭通、曲靖、昆明、大理、德宏等州市地震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各地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其中曲靖市地震局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创新,成绩较为突出,本期走基层将向大家扼要介绍曲靖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中的工作亮点。云南省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南与文山州、红河州接壤,西与昆明市、东川市连接,北靠昭通地区和贵州毕节地区,是边疆中的内地,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对曲靖有影响的地震带主要有小江地震带、曲靖-昭通地震带、弥勒-富源地震带,曲靖多次受到小江地震带上大震的影响。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曲靖市地震局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以提高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5.
运用 10 0 BXMTS野外光谱仪探测了小江支流蒋家沟新、老泥石流堆积物的光谱反射率 ,总结了新、老堆积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分析了影响泥石流堆积物反射光谱特性的因素 (岩性、水分含量、植被覆盖 ) ,最后讨论了应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泥石流堆积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用双剪摩擦实验法测定了小江断裂断层泥的摩擦系数.得到的结果是:梭山——0.649,大田井——0.155,小窝塘——0.716,选矿场——0.764,洒海——0.333,大碑当——0.707,速家庄——0.576.  相似文献   

7.
云南小江流域的泥石流灾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循谦 《灾害学》1990,(2):53-57
云南东北部的小江流域是我国泥石流灾害严重地区。本文就其形成原因、运动特征、灾害简况和防治实例作了阐述,并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情况,概括出“稳”、“拦”、“排”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河滩地是西部山区的重要土地资源,绝大部分山区河滩地因泥石流而生,又因泥石流的后期作用而可能消亡.以云南省小江为例,指出泥石流对西部山区河滩地形成的正面效应,同时也分析了泥石流对河滩地的淤埋、淹没和冲毁等负面作用,为西部山区河滩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何易平  崔鹏 《灾害学》2000,15(3):12-17
运用100BMTS野外光谱仪探测了小江支流蒋家沟新、老泥石流堆积物的光谱反射率,总结了新、老堆积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分析了曩泥石流堆积物反射光谱特性的因素(岩性、水分含量、植被覆盖),最后讨论了应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泥石流堆积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砂石化”是我国南方山地河谷区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伴生的一种灾变现象,视其地理景观,酷似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荒漠。作者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通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砂石化”的形成过程、类型特征和控制对策等进行剖析,以期引起人们对此类灾变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小江流域滑坡对土地利用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与自然交叉最紧密的领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选择小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定量分析不同立地类型组中土地利用方式对滑坡的敏感性,发现易致灾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高海拔立地类型组中的旱地、密林地、疏林地、中盖度的草地、未利用地,中海拔立地类型组中的旱地、工矿交通用地、未利用地、中盖度的草地,低海拔立地类型组中的疏林地、高/中盖度草地、未利用地,它们的敏感性值均等于或大于0.5,易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并以敏感性值为依据进行了敏感性分区,可为流域土地利用方式选取、水土保持工程布局和山地灾害生物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世纪1998年抗洪报道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画面:洪水滔滔,一片汪洋中,一个幼小的生命紧紧抱住摇摇欲坠的杨树。这个坚强的小女孩叫江珊,年仅6岁。小江珊的家乡在湖北嘉鱼县簰洲湾。她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什么好事也轮不到她。姐姐穿旧了的衣服她接着穿,弟弟吃剩的东西她接着吃。正因如此家境,江珊有一个特别自由的生存空间。她整天四处“野”,从两岁开始就跟着大男孩在池塘里玩水,学游泳,攀枝爬树掏鸟窝,抓蛇走坟地她也敢。8月1日晚,簰洲大堤突然溃口,江珊由奶奶带着逃命,一转眼功夫,洪水便淹到奶奶的胸部。奶奶把她拖到一棵小树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2003,(4)
[理论·思路与争鸣 ]卫星云图资料同化中的质量控制及其在暴雨预报中 的应用郑祚芳 沈桐立 张秀丽 (1 - 1 )………洪水多站峰量同时模拟的随机模型 …………… 金菊良 潘金锋 张礼兵 (1 - 9)………………点状灾害现象的分维计算方法及其比较 ……… 杨秀春 朱晓华 (1 - 1 5)………………………旱涝灾害的门限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罗莹 金龙 王业宏 (2 - 1 )…………………泥石流输沙对小江中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游勇 程尊兰 (2 - 7)……………………………大有作为的“绿色化工”——未来的可再生柴油 李永善 于佑…  相似文献   

14.
关于灾害、灾害学和灾害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浅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灾害、灾害学和灾害研究方法等问题做了简短的讨论,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笔者认为,灾害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对两类灾害的可能的研究方法做了概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5.
做什么     
《民防苑》2014,(4)
正你能做,我能做,大家都能做,一个人能做,两个人不能一起做,那么这是做什么?  相似文献   

16.
干旱气候灾害及甘肃省干旱气候灾害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甘肃省是最典型、最严重的干旱省份之一,干旱灾害是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对干旱气候灾害做了界定,对1949年以来甘肃省干旱气候灾害的气象学研究状况做了综述,并对今后甘肃省干旱气候灾害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震苑奇闻     
云南通海县有个豆腐作访,主人连续3天做不成豆腐,不时的唉叹。真是奇怪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作坊的师傅都是土生土长做豆腐的老手,可说是颇有经验。有的甚至祖祖辈辈相传做豆腐,还从来未遇到过这等奇怪之事。他们仔细地逐道地对工序、工具进行了检查,未发现任何问题。原因在哪呢?原来是做豆腐的水捣了鬼。通海就要发生地震了,水质变化,地震前地下水含水层受到破坏,深层水土上涌,改变了原来泉水的化学成分,致使“点”豆腐用的卤水或石膏失效,所以怎么也“点”不成豆腐。地震过后数日,泉水复原,豆腐作访又开业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铁路旅客列车火灾的原因、特点出发,对客车构造材料的可燃性和燃烧热值做了计算,提出了客车构造材料从可燃性向难燃性逐步发展,作为预防火灾的基本对策。同时,对改进列车火灾扑救工作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青年学术研讨班的情况,胡聿贤、金严、张国民三位专家分别做了《地震工程学的发展趋势》、《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若干问题》和《大陆地震成组孕育模型和地震预报问题》的专题报告,青年学员也各自做了重点发言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同时研讨班提供了一些建议供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成像雷达遥感地质灾害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发展状况,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及特征做了简要介绍。结合SAR技术的发展阶段,简述了成像雷达遥感地质研究的技术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同时对新兴起的新型成像雷达技术(极化雷达、干涉雷达)及其发展趋势也做了简单描述,重点突出了新型成像雷达技术在地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新型成像雷达技术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当前研究的改进措施,展望了他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