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构建一个冬季脱氮除磷效果好的人工湿地系统,选用钢渣、沸石及耐低温常绿鸢尾,构建两组潜流人工湿地(CW1,CW2)。冬季(8~12.3℃)条件下,考察两者对于城镇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钢渣—沸石—鸢尾人工湿地(CW2)对生活污水中的NH~+_4-N、TN平均去除率为95.46%、95.68%,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人工湿地对TP及COD平均去除率为75.71%、55.22%,达到GB18918-2002一级B标。低温条件下,CW2仍保持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且能耗低,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成都平原西郊冬季颗粒物污染特征,采用离子色谱仪对选择点位冬季PM2.5载带进行离子测定。结合空气站点PM2.5、SO2、NO2质量浓度,分析其浓度特征、酸碱度、相关性及主要来源等情况。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该区域大气PM2.5质量浓度均值为73.1μg/m3,主要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均值为27.42μg/m3,占比为37.5%;阴阳离子当量比为1.003,PM2.5呈酸性;二次离子(NH+4、SO42-、NO-3)占总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比值为71.7%且相关性较好,污染期间SNA主要以NH4HSO4和NH4NO3两种形式存在;主成分分析可知燃烧排放、建筑施工扬尘及机动车排放二次转换是造成西郊冬季...  相似文献   

3.
酸雨,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解昆山市酸雨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根据昆山市2011~2020年降水监测数据,对酸雨的变化特征、变化趋势、离子化学组成、各离子间的相关性及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昆山市降水的pH年均值总体呈升高趋势,酸雨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酸雨呈季节性变化,冬季酸雨频率最高,夏季酸雨频率最低;大气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H+4和Ca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降水中的SO42-和NO-3的比值在逐年缩小,从2014年的3.80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0.97,硝酸根离子浓度呈波动变化,但变化不显著,酸雨的特征由硫酸型转化为硫酸-硝酸复合型。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等的综合治理,从而减少SO2和NOX的排放,是...  相似文献   

4.
江苏某污水处理厂工程总建设规模8.5万m3/d,分2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4万m3/d,二期工程增加4.5万m3/d。污水处理采用“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AAOA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尾水排放执行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Ⅳ类标准(CODCr,NH3-N,TP分别达到30,1.5,0.3 mg/L),其余执行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治理酸雨污染,利用宁波市沿海站点2006~2020年降水量、pH及化学组分观测资料,分析了其酸雨污染特征及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波市沿海降水年均pH值在4.40~5.37之间,酸化程度总体呈减轻趋势,但酸雨频率没有明显改善,仍呈高发态势。pH值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夏季高、冬春季低。2020年宁波市沿海降水中总离子当量浓度为335.31μeq/L,比2006年下降约52%。SO42-、NO-3是主要阴离子,两者之和占比约30%~50%;但2016~2019年Cl-占比最大。NH+4是主要阳离子,占12%~31%,其次是Ca2+和Na+。阴离子和阳离子浓度年变化升降趋势一致程度高,是酸雨污染状况难以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对NOX的控制力度不及SO2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增加,NO-3的致酸...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挺水植物浮床对村镇污水处理厂的水质净化效果及其生长情况,选择美人蕉、黄花鸢尾和芦苇对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和生化池进行静态实验.实验表明:低浓度污水中第4一11d为植物快速生长期,污染物浓度均明显减少.美人蕉脱氮除磷效果最好且对污水适应良好;黄花鸢尾和芦苇在高浓度污水中生长缓慢.美人蕉对低、高浓度污水中TN去除量达0....  相似文献   

7.
生活污水提标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降低处理能耗,设计了一套管式藻类生物膜—超滤膜污水处理装置。研究了该装置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不同光照模式下的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HRT设为5 d时,藻类生物膜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COD,TP,T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69%,97.37%,81.06%,92.62%;该装置在自然光源加人工补光的模式下,污染物去除效果最好,COD,TP,TN,NH4+-N的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20.39,0.12,3.53,1.17 mg/L;经超滤膜处理后,悬浮藻几乎去除,平均出水藻类光密度(OD680)仅为0.01。该装置为微藻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新型生态接触床,利用植物与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净化污水,研究其净化效果。浅层人工湿地上种植水生植物水芹、菖蒲和花叶芦竹,同时设置无植物对照组,分析其在春夏季和秋冬季对污水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物的去除率。主要结论如下:生态接触床在春夏季TN、TP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0%以上,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可以达到50%以上;秋冬季对TN、TP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均可以达到60%以上。本研究采用的并联组合工艺可以节省用地,达到与串联组合工艺相当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春夏两季,分别开展为期30天的静态试验,以研究芦苇、黄菖蒲、美人蕉、香蒲四种湿地植物对富营养化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纵向比较,夏季时植物对TN、TP的净化效果优于春季。通过横向比较,春季时黄菖蒲和香蒲的净化能力较强;夏季时美人蕉的净化能力较强。在时间上,可将喜温植物与耐寒植物结合,以保证湿地系统的长年运行;在空间上,可将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结合,以保证湿地系统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自主设计的强化预处理人工湿地装置进行处理低浓度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针对人工湿地堵塞问题,考察了运用强化预处理装置(海绵装置和滤布装置)对污水进行预处理来预防湿地的堵塞,并且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d的工况下,研究了湿地装置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运用强化预处理装置后,不仅能有效防止湿地堵塞而且不影响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强化预处理湿地装置对CODCr、SS、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14%,90.39%,64.12%,70.13%和67.98%,出水CODCr、SS、NH4+-N、TN、TP均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的一级B要求,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分散式污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实际工程应用案例为例,研究分析了稳定塘系统对于黑臭水体的处理效果。对项目运营期间监测采样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稳定塘系统对于进水浓度低于20mg/L的COD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对NH3-N、TP和TN均具有一定去除效果,出水水质均能够满足设计出水水质的要求,NH3-N、TP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28%、76.02%和27.49%。稳定塘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具备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成都市主要流域为例,阐明和辨析其河流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和污染特征,为特大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基于2011~2020年成都市河流75个监测断面22项指标的逐月数据,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SOM聚类法,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手段,研究成都市河流水质状况和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75个监测断面中45个“清洁”,5个“较清洁”,1个“轻污染”,21个“中污染”,无“重污染”;“十二五”期间污染断面比例为~36.9%,“十三五”期间污染断面比例由43.0%大幅度下降至2.7%,说明成都市水环境管理与治理措施卓有成效;610个断面年均数据可分为8组,中下游水质普遍较差且差异大,CODMn、CODCr、BOD5、NH3-N和TP是研究区域主要污染因子。成都市河流水质深受人类活动干扰,农业面源、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污染问题是持续改善成都市水环境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分析泸州市城区PM2.5和O3时空分布特征。利用2021年泸州市4个空气监测站点PM2.5和O3质量浓度数据,分析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21年泸洲城区PM2.5与O3浓度分别为40.6μg/m3、137μg/m3,超标天数分别为39天、18天,超标率分别为10.7%、4.9%。PM2.5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O3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在PM2.5与O3污染季节,PM2.5与O3两者不存在相关性。市环监站监测点PM2.5与O3浓度最低,分别为38.7μg/m3、131μg/m3。各站点之间PM2.5与O3浓度差异值较小(分别在0...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香根草人工湿地系统,研究该系统对生活污水的COD、TP、TN的处理效果以及系统的耐污性。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h的条件下,COD、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63.5%、88.3%、72.4%。研究表明,香根草人工湿地系统对城镇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且系统在该试验条件下耐污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熊超  胡练伟  龙波  王伟 《四川环境》2024,(1):186-192
为有效缓解资阳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现状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的污水溢流问题,改善周边水生态环境,新建了规模为5000 m3/d的应急污水处理工程。该工程采用“多级A/O+磁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对其中的多级A/O工艺段进行了深化设计,并对本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深化设计结果表明,多级A/O反应器级数宜采用2级,流量分配比宜为7∶3,污泥回流比宜为100%。运行期间的监测数据表明,出水指标均满足《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311-2016),其中的CODCr、TP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6.6%、97.6%和87.2%。通过设置初段硝化液回流,充分发挥初级缺氧池的脱氮能力,使多级A/O工艺的脱氮效率得到了强化。该项目采用的组合工艺简单有效,出水效果好,为城市溢流污水的高标准排放提供了一种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市作为天山北坡城市群重点首府城市,空气质量虽逐年改善,但改善幅度不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基于乌鲁木齐市2021年10个监测站点逐日污染物浓度数据,对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O3、PM10和PM2.5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PM10和PM2.5浓度夏季低、冬季高;O3在夏季浓度较高,冬季浓度较低。米东区处于PM2.5和PM10等大气污染物高浓度分布区。降水越大对PM2.5和PM10的清除作用越强,PM2.5浓度随着风速增大呈降低趋势;特别是风速在>5 m/s时,污染物降低的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天津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NPR工艺的特点及运行状况。通过对污水厂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该工艺在低温条件下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时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NPR工艺具有一定的优异性,它能在降低能耗的前提下使系统COD和SS的去除率进一步降低,出水能达到中水回用标准,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利用;低温影响NPR系统的硝化及反硝化率,低温下有机物的去除更易受到有机负荷的影响;温度对生物去除SS,COD和TP的效果影响不大,对NH3-N及TN的去除效果影响比较明显。低温下污水处理厂COD、SS、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1%、94.9%、67.5%、55.1%、66.5%。  相似文献   

18.
目前微生物菌剂与表面活性剂、絮凝剂等的复配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且复配效果良好,但微生物菌剂与化学除磷剂的复配研究较少。以微生物菌剂和除磷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法(RSM)中的Box-Behnken设计实验,研究两种试剂的投加量和水体pH对黑臭废水的氨氮(NH3-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以优化其复配比例。实验结果表明,当清水一号微生物用量为44.77 mg/L、除磷剂用量为100.29 mg/L、pH为7.72时,黑臭水体中NH3-N,TP,COD去除效果最佳,此时,NH3-N去除率为57.96%,TP去除率为98.88%,COD去除率为91.89%。此研究可为复合微生物除磷剂这一新型水处理产品的研制提供相应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实验采用以火山岩为填料的多层生物滴滤池装置处理模拟的生活污水,研究了在水力负荷为1.5 m~3/(m~2·d)的条件下滴滤池各层对污染物的去除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滴滤池对CODcr、NH_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97.4%、53.4%和41.7%。滴滤池上层和中层对CODcr的去除贡献较大,CODcr去除量占整体去除量的85.2%。滴滤池对NH_4~+-N的去除率从上至下依次降低,各层对NH_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9%、33.9%和19.0%。TN、TP的分层去除规律相似,中层的去除贡献较大,上层和下层的去除量较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垃圾分类的政策的实行,餐厨垃圾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一大生态环境难题,随着餐厨垃圾的产生,必然也会产生大量的餐厨垃圾废水。餐厨垃圾废水具有水质复杂、水质波动性大、有机污染物及营养物质含量高,且不同地区餐厨废水水质含量区别较大等特点。为能有效处理餐厨垃圾废水,本文采用了UASB-A/O-MBR的组合工艺,探究了UASB工艺对餐厨垃圾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及工艺参数,进而考察UASB-A/O-MBR整体工艺对COD、NH3-N、TN的去除效果及工艺参数。研究表明,当UASB反应器中pH控制在6.5~7.3之间、上流速度控制在0.58 m/h~0.65 m/h之间、温度控制在35℃±3℃、HRT为24h, A/O-MBR工艺中HRT为48h,回流比为300%时,此套系统对COD、NH3-N、TN的去除效果最低可达到95%、97%、75%。可以为以后在处理餐厨垃圾废水的实际工程应用中提供一种优良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