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SPOT VEGETATION数据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FVC)的空间异质性,围绕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基于因子回归与交互作用联合探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总体上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表现为自然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3)降水是影响三江源地区FVC的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力达0.777;(4)因子交互发现:驱动解释系统呈现双因子增强,说明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不存在独立起作用的因子,年降水量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最强;(5)降水梯度影响了三江源地区FVC空间异质性的解释程度.随着降水增加,因子解释力趋稳,在降水量较多的三江源东部地区,FVC趋向于更易受高程和气温的影响;(6)数据结果亦验证了因子独立的全局最优筛选仅仅是模拟因变量特征的最优函数,其解释效果与因变量的驱动解释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重建该区全新世降水对理解过去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三江源地区降水重建以单点为主,难以反映整个区域降水变化。本文通过利用下大武剖面化石孢粉记录,同时搜集该区6处化石孢粉点数据,运用转换函数法和点阵成面回归模型重建三江源地区全新世降水变化记录。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全新世早中期降水高于现代年平均降水,全新世晚期降水开始下降。降水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2.0~6.5 ka B.P.降水波动增加;6.5~4.0 ka B.P.降水波动下降;4.0~0.5 ka B.P.降水波动幅度较小,与现代基本持平,变化幅度不超过100 mm;降水极端期为12.3 ka B.P.降水最少,较现代低90 mm左右;6.5 ka B.P.降水量达到最大值500 mm左右。本研究提供了三江源地区全新世降水变化记录,为研究三江源地区长尺度降水变化规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为了准确估算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收集整理了2001—2010年青藏高原10个通量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构建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on,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模型,并在站点尺度进行了模型参数化和精度验证;结合区域尺度气象和遥感数据,估算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结果表明:①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年平均NEP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部分地区表现为碳汇,NEP(以C计)平均值为41.8 g/(m2·a).②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呈波动增加趋势,从2001年的20.0 g/(m2·a)增至2010年的82.5 g/(m2·a);除2002年表现为弱碳源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碳汇,并以2010年碳汇能力为最强.③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平均年增长率为5.4 g/m2;NEP年际变化率空间分布显示,大部分地区NEP呈增加趋势,仅有东南部和中部部分区域NEP呈下降趋势.研究显示,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并且由于气候的暖湿化趋势,碳汇强度总体表现为增强.   相似文献   

4.
消息树     
《环境导报》2003,(10):42-44
国家加大三江源地区保护力度国家将投资25.5亿元,加大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建设力度。建设内容包括核心区禁牧移民工程、湿地保护和湿地植被恢复工程、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野外巡护工程、草原草甸生态保护及治理工程、森林草原防火工程等。青海省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m3,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这一地区。同时三江源区集中分布着大量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区潜在蒸散时空分异特征及气候归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面潜在蒸散变化对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18 个气象台站的月、年气象资料,基于FAO Penman-Monteith 公式和通过修订的辐射计算模型,估算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分析了1961—2012 年三江源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探讨了影响该区域潜在蒸散时空分异的主导因子,主要结论如下:三江源地区多年平均潜在蒸散的范围在732.0~961.1 mm之间,平均为836.9 mm。分布格局为东北、西南高,中部低。夏秋季与全年的潜在蒸散分布格局相似;1961—2012 年,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潜在蒸散整体上以0.69 mm/a 的速率增加,年潜在蒸散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夏季,以0.17 mm/a 的速率上升,其余季节变化不明显;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和年总辐射的差异导致了年潜在蒸散的空间分布差异,三者贡献率分别为59.8%、22.2%、14.4%;最高气温的上升、总辐射的增加和相对湿度的降低是三江源地区年潜在蒸散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三者贡献率分别为56.9%、35.6%、2.7%,影响年潜在蒸散的因子组合和贡献率在不同区域有一定差异。年潜在蒸散影响因子中风速影响较小,是三江源地区潜在蒸散变化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杨洁  肖和伟 《环境保护》2022,50(5):73-74
<正>“中华水塔”是对我国三江源地区的美誉。它位于我国西部平均海拔在35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是喜马拉雅山脉的腹地,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是多民族大杂居的重要场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奇异的自然风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超过49%的黄河水来源于三江源,超过25%的长江水来源于三江源,超过15%的澜沧江水来源于三江源,因此,三江源也被称为“中华水塔”。当前有很多关注三江源的学术著作,比如由影像生物调查所(IBE)、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著的《自然中国志:三江源》,  相似文献   

7.
《交通环保》2004,25(2):10-10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总投资71亿元的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 0 0 4年将全面启动。据青海省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青海省2 0 0 4年重点建设项目涉及5大类2 5项。除续建的15项重点工程,计划新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有10项,总投资达35 5 6亿元。这些项目包括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格尔木30万燃气电站、兰青铁路电气化复线等。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 0 0 4年计划投资1 1亿元。通过退牧还草、休牧育草、生态移民等工程的实施,对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15 2 3万km2 的生态进行综合治理,工程计划2 0 10…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危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所处的生态环境地位,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制定高水平的科学规划;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安置核心区的移民;③建立科学研究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和高新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加强鼠害治理,促进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⑥建立上、中、下游利益补偿机制,促进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演变事实及其成因探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冷暖干湿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其变化成因。研究表明:近44a来三江源地区气温等级由冷向暖转变,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而极端低温事件则逐年减少,致使气温不断向着更高的均值状态持续增暖;尽管降水量干湿变化不甚显著,但降水的极端状况即严重干旱或暴雨事件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的变化趋于稳定,降水变率减小;地形对极端气温、降水事件频次变幅的空间分布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对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高原季风、厄尔尼诺事件及高原积雪等因子的年际振荡是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次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政策的支持等优势。然而,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承载力,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平衡性的矛盾,同时,缺乏生态文旅相关法律保障。本文以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为例,对生态旅游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文章探讨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与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试图找到国家公园试点成功的路径。通过这些努力,旨在推动“大美青海,生态旅游”品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全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树立可复制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