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用壳聚糖包裹活性炭后再加入稀土化合物对印染废水进行絮凝脱色处理,研究了壳聚糖和活性炭不同的配比和投加量,以及稀土的用量对水样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和活性炭的质量比1∶9,投加量在4g/L,pH值为2.3,实验温度为40℃时的处理效果最好。而与稀土溶液共同处理印染废水时,硝酸镧用量在0.04g/L时絮凝效果最好,浊度、色度的去除率均为95%,COD的去除率接近70%,氨氮的去除率高于40%;而硝酸铈要在用量为0.06g/L时才能在浊度和色度的去除率略高于硝酸镧。  相似文献   

2.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水解特性及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St-g-PAM)的水解特性及其絮凝处理效能,并与相近分子量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产品作比较.结果表明,无论单独使用还是与无机絮凝剂复配使用,阴离子型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处理效果均优于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水解度大于1 7%时水解度对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不大,且絮凝处理效果均很好,而聚丙烯酰胺的最佳水解度为30%,大于或小于该值絮凝处理效果都会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3.
研究pH值、温度、反应物比率对生成三元接枝共聚物的影响,三元接枝共聚物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计算,以及三元接枝共聚物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实验与计算结果表明:生成三元接枝共聚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引发剂(NH4)2S2O8用量6 mmol/L,反应温度50℃,壳聚糖(CTS)∶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1∶2.7∶0.3,pH值=7,反应时间5 h;在相同条件下,三元接枝共聚物对铜离子去除效果比壳聚糖有了明显的改善,对铜离子去除率最高达到90.06%,比壳聚糖对铜离子的去除率高49.72%。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反应时间、pH值、H2O2投加量、PAC投加量、不同工艺顺序对处理印染废水结果的影响,表明臭氧氧化效果随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强,但增强幅度越来越小;随着pH值、H2O2初始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30%H2O2初始投加量为0.4mL·L-1,pH为10,臭氧投加速率5.96mg·min-1·L-1,时间为30min,再加入30mg·L-1的PAC,调节pH为8搅拌絮凝,静止30min后,印染废水的CODcr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60%和96%,UV254为0.082,去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微波法制O-羧甲基壳聚糖及其絮凝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两步微波法制备了O-羧甲基壳聚糖,并将其用于处理模拟染料废水及实际印染废水.研究表明,微波法合成O-羧甲基壳聚糖缩短了反应时间,且产物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pH为4~6,投加量30~60 mg/L时,对各种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均在90%以上;pH值为5,投加量为50mg/L时,对实际印染废水的色度、浊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4%、94.6%、90.2%.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壳聚糖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分别合成壳聚糖-AM-DMDAAC,壳聚糖-AM,壳聚糖-AA三种不同类型的天然改性高分子絮凝剂.对活性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两种壳聚糖接枝共聚物相比,壳聚糖-AM-DMDAAC阳离子型接枝共聚物是适合污泥脱水的良好絮凝剂.对于100 mL污泥,当污泥pH值为6.00,投药量为20 mg/L,真空度0.05 MPa下,阳离子型壳聚糖接枝共聚物真空抽滤1 min的滤液体积可达到70 mL,抽滤 5 min 后,可将污泥含水率从95.4%降低到86.4%,脱水效果优于其它几种常用的污泥脱水剂.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和絮凝效果,初步研究了从废弃菌渣中提取絮凝物质的工艺及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碱洗温度、碱洗时间、加碱量、酸洗时间和加酸量都对其有很大影响,对从废弃菌渣提取的微生物絮凝剂进行了效果实验,证实它对印染废水,造纸废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对于造纸废水的COD去除率可以达到40~68%,脱色率可以达到85%以上.对于印染废水,脱色率可以达到88%以上.  相似文献   

8.
陈皓  操家顺  许明 《环境科技》2007,20(5):26-29
通过几种常用絮凝剂的筛选试验,以COD、色度为指标考察絮凝剂对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出了硫酸亚铁具有较高处理效果和较低药剂成本的结果.通过pH值试验和镁盐、亚铁盐质量比试验,确定复合絮凝剂的最佳使用条件为石灰乳,投加量质量浓度为300 mg·L-1,镁盐亚铁盐质量之比1:1.组合方案对比试验表明,MFSC复合絮凝体系对印染废水处理效果最好,其质量浓度分别在熟石灰投加量为300 mg·L-1,镁盐300 mg·L-1,硫酸亚铁300 mg·L-1时,CODCr去除率达68%,脱色率达95%,而药剂成本每吨废水仅为0.17元.  相似文献   

9.
氢氧化镁-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印染废水脱色是废水处理的重要问题,利用无枳/有机复合絮凝剂可取得优良的脱色效果。采用氢氧化镁一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对印染废水进行脱色处理,研究了pH值、壳聚糖投加量、复合絮凝剂加入量等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镁一壳聚糖复合絮凝剂比单独使用氢氧化镁絮凝剂脱色效果好。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甲壳素的脱乙基产物。来源丰富,且具有无毒副作用、易降解等优点。利用壳聚糖作为复配剂制备的复合絮凝减少了镁盐的使用量,有效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避免引起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0.
以模拟印染废水和实际印染废水为实验对象,检验了一种新合成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PST)的絮凝效果。结果表明,PST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在受试条件下,絮凝效果与絮凝剂投加量、染料浓度有较大相关性。废水的pH值应用范围较宽;搅拌时间对COD去除率和脱色率没有显著影响。采用PST处理广东省高明市某印染厂的印染废水后,COD去除率为75.16%,脱色率为76.18%,处理效果良好,处理成本明显低于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聚铝等絮凝剂。  相似文献   

11.
利用集成混凝与硅藻土预涂膜分离技术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厂出水以作为回用水.在混凝-预涂膜分离一体化设备内同时实现混凝剂反应、絮体生长、固液分离3个过程.结果表明,对于总磷浓度为5.0 mg·L-1、COD为100 mg·L-1的城市污水厂出水,投加聚合氯化铝75mg·L-1、膨润土100 mg·L-1,初始滤速为2.26 m·h-1时,出水总磷低于0.3 mg·L-1、COD低于30 mg·L-1.滤速与过水体积之间存在联系.混凝-预涂膜分离一体化处理单元的处理效果优于混凝-微滤单元,出水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达到了高效分离的目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底泥扰动对上覆水中磷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底泥受持续和间歇扰动的过程.探讨了扰动作用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显著促进了上覆水中的溶解态磷向底泥迁移.持续扰动与间歇扰动作用下,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磷(DIP)分别在第6h和第24h达到平衡状态,为0.014mg.L-1和0.015mg.L-1.显著低于对照试验(0.04mg.L-1);而溶解性总磷(DTP)则在第6h和第48h达到平衡状态,为0.047mg·L-1和0.045mg.L-1,显著低于对照试验(0.065mg.L-1).持续扰动促进了颗粒态磷(PC)的释放,扰动6h后,PP达到最大值(9.18mg·L-1).随后下降.第24h后,PP稳定在2.18mg·L-1左右;而间歇扰动作用下,第2h,PP达到最大值(2mg·L-1),随后下降,第96h后,PP稳定在0.093mg·L-1左右.扰动作用下,TP的变化规律与PP一致.与初始状态相比,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作用下,DIP/DTP、DIP/TP、DTP/TP显著下降,而上述该值在对照试验中则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扰动导致的底泥再悬浮有利于降低上覆水中溶解态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高铵氮废水生物硝化过程抑制现象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宗升  冯娟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8):1238-1244
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硝化反应中氨氧化和亚硝酸氧化的抑制动力学,发现了氨氧化过程的多态现象.当自由氨浓度小于10mg·L-1时,氨氧化菌不会受到抑制,为氨氧化菌的第一个稳态阶段;当自由氨浓度大于10mg·L-1、小于50mg·L-1时,氨氧化菌受到抑制,为第一过渡阶段;当自由氨浓度大于50 mg·L-1、小于175mg·L-1时,氨氧化菌同样不受抑制,为氨氧化菌的第二稳态阶段;当自由氨浓度约大于175mg·L-1时,氨氧化再次受到抑制,直到自由氨浓度达到约750 mg·L-1,氨氧化反应才趋于停止.对于亚硝酸氧化菌,自由氨浓度1 mg·L-1为其受抑制的下限,50mg·L-1时亚硝酸氧化反应完全停止.Haldane抑制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氨氧化的铵氮或自由氨基质抑制动力学过程.亚硝酸氧化的铵氮抑制过程也可较好地用Haldane抑制动力学来描述.  相似文献   

14.
厌氧-好氧-缺氧短程硝化同步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了主要由厌氧-好氧-缺氧构成的短程硝化同步反硝化除磷工艺,并在常温条件下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发现,通过调节反应器内好氧区的pH(8.2~8.7)和溶解氧(DO为3~5mg·L-1)能实现该工艺的快速启动,在好氧区内实现亚硝酸盐的累积.在稳定运行期内,DO是影响短程硝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好氧1区DO控制在1.5~2.0mg·L-1,好氧2区DO控制在0.5~1.0mg·L-1,好氧区内亚硝酸盐氮累积浓度稳定在5~10mg·L-1,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各反应单元内碳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除磷贡献的研究表明,该工艺的缺氧段实现了在不外加碳源的情况下以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共同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反硝化除磷量占系统总除磷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乙酸钠和无机盐对部分亚硝化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间歇试验和连续流反应器的运行试验,探索了实现部分亚硝化反应的控制条件,考察了乙酸钠和无机盐对部分亚硝化工艺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进水碱度、溶解氧和水力停留时间,可在气升式反应器中实现稳定的部分亚硝化,反应器出水适宜后续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处理.乙酸钠对部分亚硝化反应器的运行性能有重大影响.添加乙酸钠后,反应器出水氨氮浓度不变,亚硝氮、硝氮和总氮浓度减小,且变化程度与所添加的有机物浓度呈正相关,乙酸钠引发反硝化是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短期批次试验表明,在摩尔浓度相同的条件下,NaCl、KCl和Na2SO4对氨氧化活性的影响程度接近,盐浓度为150mmol·L-1时,氨氧化活性为未添加盐时的60%.连续流试验证明,通过逐渐提高盐浓度,部分亚硝化反应器能适应25g·L-1盐度的水质.当盐度大于27g·L-1时,出水水质不合要求.亚硝酸细菌对高盐度胁迫比硝酸细菌敏感.  相似文献   

16.
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霍普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等苯系物(BTEX)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3种污染物对大型溞和霍普水丝蚓毒性影响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且毒性作用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水体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污染对大型溞的24h EC50分别是172.1、50.1和63.6 mg·L-1,48h EC50分别是136.9、42.9和50.3 mg·L-1;对霍普水丝蚓的24hLC50分别是194.8、71.9和88.0 mg·L-1;48h LC50分别是185.2、46.8和75.6 mg·L-1;96h LC50分别是170.4、38.8和71.9 mg·L-1.根据3种污染物对2种受试生物的毒性试验结果,预测水体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13.7、3.9和5.0 mg·L-1,最大允许浓度MPC分别为1.4、0.4和0.5 mg·L-1.  相似文献   

17.
将天然松果粉分别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硫酸、氢氧化钠进行改性,以改性松果粉为吸附剂,探究了不同pH、投加量、吸附时间对罗丹明B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硫酸改性的松果粉对罗丹明B染料废水的最佳吸附条件为:硫酸质量浓度为2 mol·L-1,pH为6,罗丹明B初始质量浓度50 mg·L-1,吸附剂投加量4 g·L-1,吸附时间150 min,此条件下脱色率达到97.72%,吸附量达到12.22 mg·g-1.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此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属于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8.
二乙烯三胺接枝螯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除汞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  闫英桃  候兴汉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12):2591-2596
以聚丙烯酰胺(PAM)、甲醛、二乙烯三胺(DETA)为原料,按照Mannich反应机理制备部分胺化接枝型螯合絮凝剂(CFA),并对其去除水中汞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实验考察了螯合絮凝剂合成及从含汞废水中除汞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基于在聚丙烯酰胺分子长链上引入具有螯合作用的基团,所得的螯合絮凝剂既具有捕捉Hg2+的螯合作用又具有絮凝作用,对含汞8.1mg·L-1的模拟废水,按0.020%的投加量(絮凝剂与废水质量比),在搅拌速度80~100r·min-1、搅拌时间15min、沉降时间10min的条件下,进行絮凝沉淀处理后,可去除99.5%的汞,除汞效果明显,处理后的水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螯合絮凝剂可用于低浓度含汞废水的处理.同时,该螯合絮凝剂具有合成工艺简单、除汞快速、操作简便等特点,可望成为一种新型、低成本含汞废水处理材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淹没式膜法水解-交替脉冲曝气系统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能进行研究,讨论了装置进水COD浓度变化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处理工艺沿程COD、NH3-N浓度变化状况、NH3-N的去除、水解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进水COD/N比与反硝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去除COD和NH3-N。进水COD在450mg/L以下时,出水COD基本维持在60mg/L以下;进水NH3-N<50mg/L时,出水NH3-N<10mg/L。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水溶液中的五氯酚(PCP)在γ辐照和过氧化氢(H2O2)联合作用下的降解.PCP的初始浓度为27.7 mg·L-1,外加H2O2的初始浓度为0、50和100 mg·L-1.结果表明,PCP在不同条件下的辐照降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当外加H2O2的初始浓度在0~100 mg·L-1时,PCP的去除率、矿化率和脱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