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优势菌处理高浓度苯胺工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叙述了从自然界分离选育出能降解苯胺的优势菌种,经人工驯化,构建出具有高效降解性能的微生物体系的试验过程,研究确立了优势菌———活性污泥组合技术工艺,并成功地将其用于含苯胺类工业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氯代芳香族化合物高效降解菌的驯化与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除解造纸废水中的氯代芳香族化合物的高效降解菌株,选用了造纸废水SBR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作为菌源,采用平板分离池分离出18种菌株,并从中选出生长势态良好的11种,通过对废水中CODCr,TCl的降解效果试验,确定出以M3+M8为组合的优势混合菌。  相似文献   

3.
焦化废水的微生物脱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试验室条件下,分离出3株焦化废水脱色优势菌株,采用恒温连续进水的固定化生物膜系统,研究了焦化放心水中有代表性的难降解污染指标一色度的去除.tHR12h,系统出水色度平均由330倍降至65倍,去除率79.5%以上。  相似文献   

4.
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运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了阿特拉津在河北省白洋淀地区农田土壤中的生物降解动力学,并从中分离鉴定了土壤中降解阿特拉津的优势菌种,研究结果表明,该土壤对阿特拉津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非生物+生物的降解、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的速率分别为0.0262d^-1,0.005548d^-1和0.008194d^-1,半衰期分别为26d,125d和85d,发现土壤中降解阿特拉津的优势菌种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相似文献   

5.
南开菊酯(高效反体氯氰菊酯),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虫剂,经研究可被微生物降解。其溶液中细菌总数的消长,与其降解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南开菊酯可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在研究土壤混合菌对其降解作用的同时,发现筛选出优势菌株(NK102)。  相似文献   

6.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对甲胺磷的降解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连续3年(a)的试验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甲胺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其降解率是同潮带无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2-3倍;红树林土壤中存在着降解甲胺 磷的优势细菌类群,从中筛选得一株高效降解菌,其降解率可达70%以上(12d后);混合菌的降解能力优于单株菌;优势降解菌在一定浓度的甲胺磷、适宜的通气、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可发挥更佳的降解作用;在降解过程中,降解优势细菌类群有着明显菌群变化,那种一直占  相似文献   

7.
13株真菌对聚β-羟基丁酸酯膜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来源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3株可降解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真菌,分别编号为DS9701、DS9702、DS9703、DS9704、DS9705、DS9706、DS9707、DS9708、DS9709、DS9710、DS9711、DS9712、DS9713.对DS97系列真菌降解PHB膜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菌株平均降解PHB膜速率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3个菌株对PHB膜的降解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缓慢降解—快速降解—缓慢降解;缓慢降解—快速降解;缓慢降解—等速降解;缓慢降解—中速降解—快速降解。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中阿特拉津降解菌种的筛选及其降解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吉林市农药厂采集的污泥样品中筛选出JLNY01和JLNY02降解阿特拉津(AT)的菌种,模拟地下水环境(pH=7,温度10℃)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JLNY01在一定时间内驯化,降解率可达83.6%,JLNY02可直接在低温条件下进行降解,其降解率可达81.8%,而在高温(30℃)条件下,JLNY01在6d内可达到对AT的完全降解,而JLNY02的降解率仅为31.5%,证明JLNY01温度愈高降解效果愈好,而JLNY02只适于在低温下降解,可确定为一种嗜冷菌。  相似文献   

9.
磺胺类药物是世界范围使用最多的一类合成药物,在我国水环境中已经广泛检测出该类药物残留,对人体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生物降解是解决该类药物环境残留的主要方法,混合微生物群落比起单一微生物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混菌降解该类药物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混菌生物降解磺胺类药物进行较系统的综述,包括利用河流污泥和土壤中的天然混菌体系、活性污泥中的混菌体系、人工筛选的混菌体系降解该类药物的降解特性、降解条件及生物降解机制.在有氧条件下,河流污泥、土壤中的天然混菌体系对该药物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在传统活性污泥、序批式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等进行污水处理时,利用活性污泥中的混菌体系能够成功该磺胺类药物残留,该类药物作为共代谢物或者单一碳源和(或)氮源被活性污泥混菌体系所降解.厌氧条件下,天然活性污泥混菌菌群也能成功降解该类药物.此外列举了在实验室内人工筛选构建出的混菌体系,较之天然混菌体系及单一菌株,对该类药物的生物降解优势已经很明显.最后提出应进一步研究天然混菌体系中各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该类药物的生物降解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互协作的能够完全降解磺胺类药物的混菌体系.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对地下水及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吉林市农药厂采集的污泥样品中筛选出降解阿特拉津(AT)能力较高的菌-JLNY01,JLNY02,通过条件实验表明,JLNY01在pH=6左右,此菌在10℃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驯化降解率可达83.6%,30℃时,6天内可达到对AT的完全降解,证明温度越高降解效果越好,JLNY02可直接在低温条件下进行降解,其降解率可达81.8%,而在高温条件下降解率仅达31.4%,证明此菌是一种嗜冷菌。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难降解有机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处理 经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株萘降解菌WN1、WN2和1株吡啶降解菌WB1,研究了投加高效菌种及微生物共代谢对 经废水生物处理的增强作用,同时研究了高效菌种和共代谢初级基质组合协同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共代谢初级基质、Fe^3 和高效菌种均能促进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提高焦化废水COD去除率,当3者协同作用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会抑制土著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废水处理效果。生物强化技术是向生物处理系统中引入特定的高效降解功能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自身所具备的降解机制对污染物质进行降解,达到有效处理废水的目的。相较于传统生物处理法,生物强化技术能更好地提高难降解污染物处理效果,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污泥的产生,缩短系统的启动时间,并可以使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目前生物强化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菌群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作用和优势菌种对于极端环境的耐受能力等方面。文章综述了生物强化技术的作用机理,主要有高效菌通过自身携带的降解基因或分泌的降解酶对污染物质的直接降解作用、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和群体感应作用;介绍了生物强化技术中优势菌种的3种获取方式,分别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进行驯化筛选、构造基因工程菌以及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取的方式;论述了生物强化技术的作用形式,包括直接将微生物投加到目标水体中、应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和研制生物强化菌剂进行投加的3种方式;另外还总结了近几年来生物强化技术在景观水体、土壤修复、产能和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最后阐述了生物强化技术研究存在问题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蒽醌染料中间体溴氨酸降解酶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污染地分离筛选出的菌株BX26对蒽醌染料中间体溴氨酸有显著的降解脱色作用,降解过程受降解酶的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降解酶为溴氨酸诱导的胞外酶,该酶在温度高于50℃处理后失活,盐度对该酶失活有影响,盐度高于1%会显著降低该酶活力,酶对溴氨酸的催化脱色要有氧参加,氮气气氛中酶活受抑制。  相似文献   

14.
菲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条件土壤中多环芳烃菲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温度和底物浓度对土壤中菲的降解有较大影响,未灭菌土壤中菲的降解半衰期为5.1d;从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菲的菌株,经16S rDNA鉴定为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bacterium LBM.),同源性高达99%;随着优势菌接种量增加,基础培养基中菲降解速率逐渐加快;Fe3+、Co2+和Cu2+对优势菌降解菲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以Fe3+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根际微生物耦合降解系统的构建及其对蒽污染土壤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黄麻土生根际优势菌Tu-1B分别与葸高效降解菌An-2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P7-50进行原生质体电融合,得到两株具有荧光标记的融合子Tu-An和Tu-P.将二融合子接种于植物根际土壤,构建根际微生物耦合降解系统,:在40d时该系统的最大降解率为96%.对根际土壤中的Tu-An融合子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融合子在根际能稳定旺盛生长.图3表4参18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降解微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石油降解菌群的优势菌,研究了从南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一株PAHs降解菌D22F的降解特性及其在石油降解菌群D22-1中的生态位.对菌株D22F进行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及透射电镜观察以初步确定其种属,通过培养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其多环芳烃降解范围和降解率,通过简并引物PCR扩增其PAHs双加氧酶大亚基基因片段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监测石油降解菌群中的优势菌.结果表明,与菌株D22F的16S rRNA基因相似度最高的模式株为产卟啉杆菌属Porphyrobacter tepidarius DSM 10594T(AF465839;98.55%).该菌株能降解萘、甲基萘、苊、硫芴、菲、蒽等;对初始浓度为0.2 g/L菲10 d后的降解率可达90%以上.从其基因组DNA中克隆到的PAHs起始双加氧酶大亚基基因phnAc与Novosphingobium aromaticivorans DSM 12444中的质粒pNL1(CP000676)上的bphA1f基因相似度最高,达到99.41%.DGGE谱图显示,菌株D22F是石油降解菌群中的3种优势菌之一,在传代菌群中可稳定存在.Porphyrobacter sp.D22F为产卟啉杆菌属(Porphyrobacter)中首株以低分子量PAH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菌株,是石油降解菌群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17.
虾池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为修复对虾养殖环境,从山东各地虾池底泥中分离出331株细菌,通过测定其对对虾饵料降解能力,筛选到虾池有机污染物降解菌10株,这些菌能以对虾饣料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对对虾配合饵料和蛤蜊肉具有较强降解能力(72h内CODMn去除率分别在60%和70%以上),并可在虾池环境条件下良好生长,对养殖动物安全性试验证明,这些菌株对养殖对虾没有致病作用,且其中6株可提高对虾的成活率,这些降解菌具有快速消除虾池底部有机污染、修复对虾养殖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土著微生物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立  万力  张发旺  何泽 《生态环境》2010,19(7):1686-1690
利用当地土著微生物优势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结合当地地质微环境特点,开展了陕北某油井旁的石油污染黄土土壤修复研究。设置两个试验区、一个空白区和一个对照区,在两个试验区中分别加入3%的土著优势菌群制剂,选择优化出的土著菌群经鉴定,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球菌属(Micrococcus)、放线菌属(Actinomayces)、真菌类的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等。试验结果显示:土著优势菌剂一般需要3-7d的延滞期(lag phase),然后进入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两个试验区土壤中人为添加石油含量分别为1542、1886mg·kg^-1时,经过11-32d原位土著优势微生物菌剂的修复,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降解率可达69.52%-88.11%,而对照区土壤中人为添加的石油含量变化不大,降解率基本在10%以内,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中石油降解是缓慢的。谷糠黍糠、麦麸两种添加剂对优化菌液的修复效果的作用基本相同。试验过程中对土壤温度、水分、氧和营养物质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生长规律及降解特征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进行了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求得AT菌的对数期代时为3.87d,生长速率为0.258d^-1;不同基质浓度的降解实验表明,在农药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低浓度体系中,AT菌降解阿特拉津的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式,属于米氏方程曲线的第一阶段的情形,并拟合出关系式V=0.064S。  相似文献   

20.
分离出2株以2-氯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的细菌W1和W2,这2株菌对2-氯苯甲酸的降解均表现为一级动力学反应。W1降解酶系为诱导酶,对2-氯苯甲酸的降解动力学常数为-0.134h^-1,W2降解酶系为非诱导酶,对2-氯苯甲酸的降解动力学常数为-0.0388h^-1。W1还能够降解4-氯苯甲酸、苯、甲苯和邻苯二酚,但不能降解3-氯苯甲酸、2,4-二氯苯甲酸、乙苯、丙苯和萘。W1菌体质粒和染色体提取实验表明,其降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