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2.
3.
对南京市某典型企业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开展比对监测,将在线监测结果和便携式仪器监测、手工监测结果作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线监测系统线性误差与量程漂移可以满足现阶段管理要求,实际样品比对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采样分析仪器,监测结果差距较大,便携式分析仪结果相对误差较小(为3. 72%),手工监测结果相对误差较大(为48. 3%)。建议加强污染源废气手工监测的质控管理,强化在线监测设备的运维管理,推进污染源非甲烷总烃CEMS合理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与COD在线监测标准方法进行实验比对,在保证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下,实现COD的快速高效测定。流动注射测定COD的方法测量范围宽、重现性高、测量速度快、运行成本极低、无二次污染,能够满足各类在线监测和监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6.
COD连续在线监测仪的测定方法与标准方法分析结果比对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废水中COD的连续在线监测,不同原理监测仪器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分析方法之间存在差异[1-3],而且各种废水成分复杂多样,现场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是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通过比对测量,可以确定连续在线监测数据与标准分析方法测量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参数,确保数据的可靠溯源.南京市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采用的COD连续在线监测仪的品种较多,为此,进行了COD连续在线监测仪的仪器测量结果与人工监测结果的比对分析. 相似文献
7.
杨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18(3):43-43
目前,对重点污染源排放实施在线自动监测工作已在许多城市、地区开展,COD在线分析仪已广泛应用于自动监测工作中.由于COD固有属性和检测方法的复杂,如何充分发挥COD在线分析仪的功能,正常开展废水中COD监测,一直是废水自动监测工作的重点、难点,现就开展在线自动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一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在线自动分析仪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水质化学需氧量 ( COD)在线自动分析仪的方法原理、主要类型、主要技术性能以及主要仪器型号等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在线自动分析仪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质化学需氧量(COD)在线自动分析仪的方法原理、主要类型、主要技术性能以及主要仪器型号等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11.
地下水在线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地下水水质的高频监测,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梳理国内外地下水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以上海市典型水文地质特征与环境质量状况为例,探讨地下水在线监测点位布设、指标筛选、监测方式及监测井设计等技术要点。首先,优化监测点位布设,对需要开展高频监测的区域或重点风险源开展在线监测,以代表性点位反映总体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其次,综合筛选监测指标,除常规参数外,优先选取水体中的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作为在线监测指标,在具有潜在有机污染的区域,选取水中有机物、水中油等作为有机污染指示性指标。应进一步加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为指示性指标的确立提供依据。再次,合理确定监测方式,根据取样方式以及污染源风险等级,设置相应的微型站和小型站。最后,优化监测井设计技术方案,进一步研究不同井管材质对地下水中无机或有机污染物的长期吸附(解吸)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内以自动监测为基础的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在线监测网络体系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在线监测仪器设备的备品配件价格、交通运输以及人工成本也在逐年增长,但是原有的网络体系运行经费却增长缓慢,如何规划和利用已有资源挖潜增效,保障环境在线监控系统正常有效运行,已成为环保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利用和挖掘在线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数据,规划和提升在线监测设备技术装备能力,逐步转变运行维护模式等措施可以提升运维效率和控制成本不断上升,不失为化解当前困境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废水COD在线监测系统现场比对试验及管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总结辽宁省废水COD在线监测系统试点工作中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验收、现场实际样品的比对分析,以及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今后废水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生物监测室的建设与管理——微生物分析室部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依据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规范,针对市、县环境监测站的特点,结合笔者十多年的工作体会,对生物监测室的微生物分析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利用集固定源及移动源等自动监控仪器和移动GPRS监控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展示、统计及应用的综合业务平台,通过环保系统内部的业务协同,有效地获取放射源动态业务信息,可以提高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对辐射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核与辐射环境管理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