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我从单位辞职的时候,一位朋友不无担忧地问我:"今后你孩子的教育怎么办?你不打算为她提供更好的教育了?"这话问得我一愣一愣的。我不明白的是,在我辞职的时候,他不担忧我的生计,反而担心小孩的教育。足见,在他心目中,孩子的教育比生计更严重也更难对付一些。早在几年前,关于孩子的教育,我和这位朋友就有比较激烈的争论,而这种争论一直持续着,谁也没有说服谁。比如,在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上,他是个坚定的环境论者,即一个孩子的  相似文献   

2.
<正>您好!我最近遇到一件事情想跟您聊聊。今年9月,我的孩子上小学了。开学后,孩子背回来一堆新书,还捎回来一个学校给家长的通知,让家长帮孩子把新书都包上书皮。开始我还以为随便包个书皮就行了,一打听,学校的要求是每本书都要包上那种商店里买的塑料书皮,而且必须是新的。我算了一下,光包书皮这一项,花费就要几十元。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父母,我们肩负着养育另一个生命的崇高使命,现在却几乎都是无证上岗——从没受过关于怎样做父母的"岗前培训"。因此,身为父母的"在职培训"(包括自学),什么时候开始都是必须的。每次家长课堂后,都有家长跑过来,希望我也能给他们的孩子上上课。咨询室里,许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他们把孩子带来咨询室,期待我能让孩子重新变得"听话"。我总会问他们:  相似文献   

4.
<正>大自然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大自然能让人的心情放松自在,能提升人的创造力,从灵性面来说,能在大自然独处探索,也能让孩子变得更独立自主。近日看了英国纪录片《野东西计划》(Project Wild Thing),主人翁是一位爸爸,名叫大卫·庞德(David Bond),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两个孩子,还不过是三岁和五岁,便不愿离开家门,几乎不会想去户外去玩、去探险、去大自然。如果给孩子们一部平板电脑、手机,或让他们看电视,更只会待  相似文献   

5.
<正>有一个中国家庭在暑假期间来了个6岁的美国孩子。美国家长希望孩子利用暑假学习中文。正好,这位朋友自己也有个差不多大的孩子。有一天,两个孩子玩得正开心,忽然电视里响起了美国国歌。只见6岁的美国孩子马上原地站立,把自己的右手放在胸口,神情严肃。这个场景是我听来的。但是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有一次在美国旅游时,我前往美国国歌诞生地——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麦克亨利堡参观。麦克亨利堡是一个五角形要塞,位于帕  相似文献   

6.
张琳 《环境教育》2012,(7):89-89
我们现在的环境教育,不少是停留在说教层面上: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会怎样怎样;没有了森林,会怎样怎样;全球变暖了,地球会怎样怎样……各位看官与我一样,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一些环境方面的知识,了解了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为之大声疾呼身体力行。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觉得,在成年人与孩子面前,环境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洛杉矶的一家餐厅里,我踮起了脚尖,将州学校颁发的求助卡递给了一个站在柜台后面的高个子红脸汉子。他戴着一顶浆硬的厨师高帽子,系着一条清洁的白围裙。在我开口说话之前,他就皱起了眉头,摇了摇头:“这个活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太重了,我需要一个更大、更壮实的伙计。”我那年16岁,看上去更为瘦小,只有150厘米高。我说:“去年夏天我曾在童子军营地洗过碟子,我不怕热水、脏碟子,也能扛重物。”“但我确实需要一个更为有劲的伙计,孩子,你可以找一份更为轻松一些的工作。”那是1957年9月,我家刚搬到加州,因为没有当地工会的推荐信,我父亲——一名钣金工,只找到一份一周干3天的活,这还算是幸运的。家中一点点的存款花光了,我是6个孩子中的老大,唯一能给家中帮些忙。我求职于一家零售商店,但因没有当局的介绍信,店主不让我接触现金。我说:  相似文献   

8.
冯永锋 《环境教育》2013,(12):58-61
民间组织,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被政府下发的文件统一称之为“社会组织”,貌似是有些道理的——有一天我在地铁里,和诸多以梦为驴的上班族一起,绕北京转大半个圈儿时,突然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公益组织,核心字儿是“公”,而社会组织,核心词儿是“社会”。于是,吸着二手空气,挨着一个个温热的躯体,我想着“四个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什么声膏?儒岱朝台北街头的一只垃圾箱看去。鸟叫?垃圾箱里有小鸟?儒岱走近一看,垃圾箱里有一只小纸盒,纸盒里有一只——这也叫猫吗?猫还能这么瘦小?也许,母猫生下小猫后觅食去了,一会儿会回来的,等吧!等等吧。儒岱看看表,看看猫。可是,有人倒垃圾了,弄得小猫满头满脸的土。儒岱推开垃圾,抱起这只被遗弃的小猫。小猫用一只眼睛看着儒岱。他看我,他看我呢!儒岱心里升起一阵阵说不上来的温馨、甜蜜和酸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父母的远离,导致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变得脆弱,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对衣食住行照料不周让孩子情感荒漠化;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不会爱别人。"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妈妈回来看我是我最最高兴的日子,第二天妈妈返城是我最最难过的时刻!""同学的爸妈在给同学穿新买的衣服,我总是走开,坐在河边的小树底下不停地默默流泪。"  相似文献   

11.
旱区的孩子     
《绿叶》2006,(6)
每年的六月份都注定与荒漠化和干旱有关,今年尤甚,因为除了例行的“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以外,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也是“莫使旱地变荒漠”。六月份还注定和孩子有关,“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但是,对于那些生活在极度干旱地区的孩子们来说, 节日里最珍贵的礼物,也许只是一杯水。节日已经过去,干旱仍在继续。本刊编辑部希望通过刊发这组旱区孩子们的图片,呼吁人们珍惜每一滴水,让我们的后代有水喝。  相似文献   

12.
<正>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包括了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有助于促进孩子与环境的对话,使孩子感到轻松与愉悦。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与利用上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即根据我们幼儿园专题研究的特  相似文献   

14.
张鹏 《绿色视野》2011,(10):52-55
在现代的都市里,做一个全职太太,悄然成为一种小范围流行的时尚生活模式,蔓延进了工薪阶层的圈子里。更多的80后家庭,在结婚生子后开始享受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相比于奋战职场的杜拉拉,新时代的全职太太们认为经营好家庭也是一种事业,难度和成就感丝毫不差于职场。她们理得了家务,会享受生活,是孩子的好老师和好伙伴,是老公的好助手,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全能主妇。  相似文献   

15.
<正>多年以来,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生态环境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2019年3月7日,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的孩子与家长以自然、废旧物品为材料制作的"爱孩子,爱地球——生态环保教育"艺术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正式开幕。这次展出的作品得到了美术大家的赞赏,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展,引起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小学生的作品走进大学展厅,宣扬环保理念,在社会引起较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6.
《环境教育》2014,(12):50-51
正12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个美商界领袖圆桌会上表示,目前北京的空气污染严重,不利于孩子成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回应:中国政府治理污染的决心是坚定的,措施是有力的。我们希望让"APEC蓝"持久下去,让所有中国的孩子都能在蓝天下、绿地上快乐健康地成长。据专家介绍,雾霾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会造成伤害,阴霾天气甚至比香烟更易致癌。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破坏了儿童的正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的一项家庭调查中,90%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大学、考研,将来做科学家、老板、明星。有一位女大学生说,“从小,父母让我不停地学,从重点小学直到大学,没完没了地竞争,在我的记忆中没有童年,也没有少年的欢乐和自由。我是一部学习的机器,虽然明白父母的用意,但从心里总有一种对父母的怨恨,  相似文献   

18.
蓝天梦     
正最近不知怎么了,一连几天,北京都是雾霾天,天空灰蒙蒙的。电视上不停地播报雾霾污染指数,北京重度污染已经持续一个星期了,学校停止了一切室外活动。这对于我——一个爱跑爱闹,超级喜欢运动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太难以忍受了。这不,在老妈的逼迫下,我戴上了防霾口罩。戴上这个"防毒面具",我是百般不乐意,但是又没有办法。一是大街上基本人人都戴,二是我也拧不过自己的老妈呀!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教育》2004,(7):60-60
至今还让牛玉琴内疚的是,当时没给孩子和老人穿件好衣服,把钱全部献给治沙了。记得有一次,小儿子病了,几天吃不进饭。牛玉琴很伤心,拿出两个鸡蛋准备给孩子吃。站在一旁的孩子很懂事地说:“妈妈,我不吃。咱们把鸡蛋换成钱好买树苗。”  相似文献   

20.
周小菲 《环境教育》2008,(10):23-23
我还上小学的时候,就对环保问题特别关注,不过当时国内环保方面的杂志还不是很多,适合我的就更少了。有一天,我在学校阅览室发现了一本《环境教育——地球的孩子》,立刻就被迷上了。后来我就让妈妈给我订了一份,现在我已经是中学生了,《环境教育》依然是我非常喜欢看的杂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