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磁场中活性炭吸附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磁化技术引入吸附过程中,考察了磁场处理对活性炭吸附苯、硝基苯、苯甲酸、氯苯和苯酚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磁处理能使非极性物质苯和极性较小的氯苯、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容量减小,而使极性较大的苯甲酸和有NO2基团的硝基苯的吸附容量增大.增大磁场强度能加强苯和苯甲酸的磁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刘寒冰  姜鑫  王新  杨兵  薛南冬  张石磊 《环境科学》2016,37(4):1287-1294
活性炭疏水性改性是提高其对含水VOCs选择性吸附的重要手段,然而这种改性方法对活性炭吸附不同VOCs的效果研究较少.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并利用BET、Boehm滴定等方法对活性炭进行表征.采用动态吸附法,利用Yoon-Neslon吸附理论模型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PDMS改性活性炭对VOCs(甲苯、苯、丙酮)吸附穿透曲线、饱和吸附量的影响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DMS改性活性炭BET比表面积、微孔容积和表面酸碱官能团含量均有减少;经PDMS改性后,活性炭表面疏水性增大.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PDMS改性前后活性炭吸附甲苯、苯、丙酮穿透曲线均符合Y-N模型;随着相对湿度增大,未经改性的活性炭(Bare-AC)对甲苯、苯和丙酮吸附速率降低、平衡吸附量减少,PDMS改性活性炭对甲苯、苯分子吸附速率和选择吸附能力提高,其中PDMS改性的活性炭(PDMS/AC-250)对甲苯、苯吸附量为相同条件下Bare-AC的1.86(甲苯)、1.92(苯)倍,但对丙酮分子提高不明显;结合表征结果分析,PDMS改性活性炭对VOCs分子吸附主要依靠化学吸附,同时与VOCs分子极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表面化学改性活性炭对有机物吸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璇  马鲁铭  王红武 《环境科技》2006,19(Z2):43-45
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氧化改性和还原改性活性炭吸附有机物的研究进展。氧化改性和还原改性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表面官能团和表面pHpzc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对液态和气态有机物的吸附发生变化。吸附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变三种力的作用形式和大小,即扩散力、供-受电子机制和静电作用。氧化改性活性炭不利于吸附水溶液中的有机物,还原改性活性炭有利于吸附水溶液中的有机物,氧化改性和还原改性活性炭都有利于吸附气态中极性有机物。  相似文献   

4.
以对硝基苯甲酸废水、鸟嘌呤废水、乙醛废水和乙醇胺废水为例,对臭氧/活性炭氧化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了臭氧投加量、pH值和紫外光等因素对臭氧/活性炭催化氧化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影响,并在最优条件下,验证了该工艺作为高浓度有机废水预处理手段,在去除废水中COD和提高可生化性(BOD5/COD)等方面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活性炭作为催化剂与臭氧共同作用,对对硝基苯甲酸废水COD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单独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臭氧/活性炭氧化对乙醛废水和乙醇胺废水这类短链类有机物降解作用不大,但对硝基苯甲酸废水、鸟嘌呤废水这些含有苯环类、长链类的有机物,去除效率较高;在中性偏碱时,pH的提高有利于COD的去除,但过高pH对COD的降解效果反而有所减弱,pH=9.0是比较合适的;在紫外光催化的条件下,采用臭氧/活性炭氧化工艺处理对硝基苯甲酸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52%,废水的生化性(BOD5/COD)由原来的0.10提高到0.32,大大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5.
活性碳纤维去除水中微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不同温度、pH等条件下,活性碳纤维(ACF)对水中微污染苯酚和氮苯系列的吸附动力学。在碱性条件下由于活性炭纤维表面的弱极化作用,吸附容量有所加强,同时也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而增大。活性炭纤维对氮苯系列吸附容量的大小比较是:k六氧苯>k二氯苯>k;三氯苯>k氯零。通过对ACF与颗粒活性碳(GAC)吸附的QSAR推算和实测吸附容量进行比较,表明ACF的吸附容量要远大于GAC。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活性炭吸附挥发性有机物工艺过程参数,采用实验方法测得活性炭吸附苯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然后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活性炭吸附苯过程的三维非稳态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数值模型研究了混合气体入口速度和入口苯浓度对吸附过程中U型管内的苯浓度、温度和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被吸附气体苯的入口浓度和混合气体入口速度增大时,多孔介质区及其周围区苯的摩尔分数和压力差均增大;与多孔介质区下游管段相比,上游的温度梯度更大,热阻更大;入口苯浓度越大,热量在多孔介质下游管段传递的距离更长。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废粉末活性炭的循环利用,采用水热炭化对吸附处理染料废水产生的废粉末活性炭进行再生,考察了水热炭化再生温度、再生时间、初始pH和再生次数等因素对废粉末活性炭再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将320℃的水热条件下反应8 h得到的再生粉末活性炭用于吸附处理染料废水,色度去除率在95%左右,废粉末活性炭再生率可超过60%,且酸性条件下更有利于活性炭再生.经过5次吸附再生循环,废粉末活性炭再生率为55.54%,再生率仅下降6.06%.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新粉末活性炭、废粉末活性炭和再生粉末活性炭的官能团种类基本一致;表面官能团Boehm滴定测定结果显示,再生粉末活性炭表面碱性基团含量降低、酸性基团含量增加.由于升温改变了废粉末活性炭的吸附平衡,有机物从其表面脱附,部分有机物在再生液中降解;此外,废粉末活性炭表面不易挥发和脱附的有机物在高温高压下炭化所得的产物能进一步吸附有机物,因此导致了废粉末活性炭的再生.研究显示,水热炭化对废粉末活性炭有较好的再生效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对比了活性炭吸附法、混凝-活性炭吸附法深度处理化工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对影响深度处理化工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的各种要素如投加量、配比、吸附时间、pH值等条件进行试验后,得出了去除有机物的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对混凝-活性炭吸附法深度处理化工废水中的有机物而言,混凝可以有效去除浊度,去除率达93.9%以上,活性炭对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其最佳投加量为35mg/L。  相似文献   

9.
活性炭吸附水中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吸附模式和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性炭被用于处理水中多种痕量重金属离子和微量有机物。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对一些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率很低,为了更好的理解和预测活性炭对水中微污染物的吸附行为,本文对活性炭吸附模式和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活性炭比表面积大,微孔结构丰富,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羧基,酚羟基、羰基、内酯基)活性炭对污染物质的吸附受吸附剂的性质、吸附质的性质和溶液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金属离子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式是活性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经典经验模式,但表面络合模式能更好的描述变化条件下的吸附现象。活性炭吸附金属离子的主要作用是静电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对于有机物稀溶液条件下的吸附多符舍Freundlich模式。给一受电子作用、扩散作用、静电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机制。pH对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吸附有重要的影响,腐植酸对金属离子有吸附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和研究了活性碳吸附水中苯酚的试验方法以及活性碳对水中苯酚的吸附效率。在比较了不同条件下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效果的情况下,确定了处理水中苯酚的活性炭用量、水的pH值、温度、粒径大小对吸附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粒径<100μm,pH值为6左右的条件下,任意温度,活性炭对水中苯酚的吸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振荡平衡法和淋洗法,研究了污灌条件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在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及其对有机农药甲萘威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振荡平衡条件下,低Tween-80浓度的污水灌溉会促进甲萘威在表层土壤中的吸附,而高Tween-80浓度的污水灌溉会抑制甲萘威在深层土壤中的吸附;在淋洗条件下,Tween-80在深层土壤中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磁化-厌氧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影响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磁化对好氧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较多,文章在厌氧条件下,采用不同磁场强度,对不同种类的有机污水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磁处理对提高水中有机物分解更为显著;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磁处理对厌氧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磁化-厌氧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大量含有抗生素的废弃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给人类健康和土壤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探索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机理对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北灰钙土为研究对象、以OTC(oxytetracycline,土霉素)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批量法分析灰钙土在添加有机质前、后对OTC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OTC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分快吸附阶段(0~2 h)和慢吸附阶段(2~10 h),10 h之后吸附基本达到平衡,吸附过程拟合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不同温度下OTC在灰钙土上的吸附过程进行拟合显示,Langmuir和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拟合的R2分别在0.930~0.985和0.967~0.973之间;对于不同初始ρ(OTC)在添加有机质灰钙土上的等温吸附过程,Langmuir和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拟合的R2分别在0.952~0.988和0.936~0.971之间,表明这两种模型均可较好地解释此吸附过程;热力学参数ΔGθ(吉布斯自由能变)小于0,ΔHθ(焓变)和ΔSθ(熵变)均大于0,表明吸附为自发进行的混乱程度增大的吸热反应.添加外源性有机质HA(humic acid,胡敏酸)和FA(fulvic acid,富里酸)能增加OTC的吸附量,且自制有机质的促进作用大于市售有机质,HA的促进作用大于FA.随着初始ρ(OTC)的增大,吸附量呈增加趋势;Ca2+和Na+的加入均使OTC的吸附量减小,且离子浓度越高、价态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不同pH对OTC吸附的影响均较小.研究显示,不同来源、种类的有机质均可促进OTC吸附,但不会改变吸附平衡时间;HA的疏水性较FA强,对OTC的吸附量较高;溶液pH对OTC吸附影响不显著,但不同价态、浓度的金属阳离子对OTC的吸附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何乔  王亭亭  马娜  代伟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7):1983-1989
噻吩类硫化物的脱除是燃油能否实现生产超低硫清洁燃油的关键.本文研究了双金属有机多孔材料Ni-Cu/BTC吸附燃油中噻吩的性能.结果表明,Ni-Cu/BTC对模型油中苯并噻吩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满足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 (D-R)3种等温吸附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Ni-Cu/BTC对苯并噻吩的等温吸附行为(Freundlich>D-R>Langmuir).热力学参数表明Ni-Cu/BTC对噻吩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5.
The influence of pH on the sorption of pentachlorophenol (PCP) onto three organic amendments, char, humic acid (HA) and peat, and the effect of organic amendments on PCP sorption to three kinds of soils were evaluated. The sorption of PCP on these sorbents fitted the Freundlich model well, suggesting that PCP sorption isotherms were nonlinear with exponential coefficient (N) value lower than 1. The PCP sorption capacity on three organic amendments and the N values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pH. The sorption capacities were in the order: char > HA > peat. Organic amendments resulted in an enhancement of sorption capacities of soils. The N values of PCP sorption on soils were decreased by char amendment and increased by HA and peat amendment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organic amendments led to the enhancement of PCP sorption by soils. This information may aid both in predicting environmental fates of hydrophobic ionizab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in developing remediation strategies for them.  相似文献   

16.
The sorption behavior of polar of ionizable organic compounds,such as p-nitrophenol,phenol and aniline,in the water/organobentonite systems is investigated.Both adsorption and partition occur to the sorp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to dual-cation organobentonites.The separate contributions of adsorption and partition to the total sorp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to dual-cation organobentonites are analyzed mathematically in the first time.The factors to the contributions are also discuss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adsorption and partition is related to the composition and ratio of dual-cation surfactants exchanging onto the bentonite.The sorp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to dual-cation organobentonite is dominated by adsorption at low concentrations and by partition at high concentrations,making the organobentonites powerful sorbents for organic contaminants over wide range of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17.
无铅汽油尾气颗粒物组分及其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无铅汽油的降铅效果。及其排出尾气颗粒物的有机提取物组分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大流量采样仪采集无铅汽油尾气颗粒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颗粒物的铅含量,并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方法分析了颗粒物有机提取物的组分,同时,用凝胶电泳方法比较无铅汽油颗粒物的有机提取物在加铅和不加铅的条件下,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凋亡影响,结果显示,无铅汽油尾气排出颗粒物上仍有微量的铅,约为0.11mg/g。颗粒物有机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杂环化合物等,通过凝胶电泳法显示,无论是有铅还是无铅,颗粒物有机提取物都能引起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凋亡,在有铅的情况下,对巨噬细胞的凋亡影响更为明显,通过研究可以认为,无铅汽油对减轻汽车尾气的铅污染具有积极作用。但颗粒物上仍吸附大量的有害物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仍具有危害。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干燥后真菌Ophiostoma stenoceras LLC和细菌Pseudomonas veronii 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及其对不同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性能,并利用BET、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细胞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菌LLC和细菌ZW菌体细胞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5.8m2/g,11.57m2/g,真菌菌体细胞表面介孔较多,可以更有效地吸附有机化合物.在相同的生长阶段,真菌LLC的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 surfacehydrophobic,CSH)始终要大于细菌ZW;采用α-蒎烯作为唯一碳源培养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真菌和细菌的CSH均有不同提升.干燥后真菌LLC菌体对各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吸附能力为乙酸乙酯> α-蒎烯>正己烷,即疏水性相对较低的化合物更容易被吸附.通过XPS和FTIR表征发现菌体LLC吸附有机化合物后,菌体表面的官能团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推测该吸附过程是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9.
叙述了加载嵌合工艺的特点,将其应用于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含盐污水处理系统中,试验表明:在传统的絮凝沉降工艺中引入的加载物磁粉,强化了絮凝、沉降效果,对胶体、悬浮物、大分子有机物和微生物残体等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且加载嵌合装置所产生的污泥全部经由叠螺式污泥脱水机脱水处理,不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工程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煤渣、页岩陶粒、砾石、砂子为吸附剂,以苯、1,4-二氯苯、硝基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种有机化合物为吸附质,考察了人工湿地基质对混合溶液中有机化合物的等温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供试基质对目标有机化合物的吸附等温线均属于Langmuir型;Freundlich方程比Langmuir方程能够更好地拟合实验结果;Langmuir方程的不同线性变换在数据拟合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供试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最好用混合基质来构建以去除有机化合物为目的的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