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基于2000—2019年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山东省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以来的土地利用状况,并计算其生态保护状况指数.结果表明:2000—2019年,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水域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湖泊等自然湿地面积减少,而水库坑塘、 河渠等人工湿地增加.2000年以来,南四湖省级自...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保护区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保护区进行了现场调查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的监测,并利用1998年和2004年的TM影像图对比分析了植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由于各项旅游活动的开展,破坏了保护区的植被,造成水体的污染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遗鸥的生存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恢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运用遥感技术,对粤北地区尾矿库进行调查发现,粤北地区尾矿库主要包括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选冶场所尾矿库,安全隐患较多,环境污染较为突出,地质灾害风险明显,二次矿山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近年来,广东省及各市县等地方政府部门加强了对粤北地区尾矿库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治理力度,提高尾矿资源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2000—2015年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分布、湿地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地表植被、景观破碎度等方面现状情况,对油田开发在土地利用格局、生态系统功能、地表植被质量、景观生态完整性、动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油田开发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在四川省的应用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本文对<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中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及计算公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建议,以期为更客观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提供科学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西部极旱荒漠带 ,以世界级濒危物种———野双峰驼为主要保护对象 ,也保护当地特有的地貌、盐泉、丝绸之路遗迹及其他珍稀动植物物种 ,面积 7 86× 10 4km2 ,实际控制面积 15× 10 4km2 。该保护区分布有野双峰驼约4 0 0~ 4 80头 ,分布于戈壁、低山残蚀丘陵、谷地和沙漠地带 ,在不同生态环境中野骆驼的种群数量及生态习性各异。  相似文献   

7.
杨杰  苑跃  王博为  王姝 《四川环境》2021,40(4):170-184
生态保护红线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本文以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以3S技术为手段构建遥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评价模型,对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区2000~2019年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遥感监测分析,以期为该红线区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思路.结果表明:红线区多年平均生态环境状况等级所占比例:优占42.8%、...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有效的方法.选取肥城矿区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ETM+遥感影像,通过计算机自动计算与手工屏幕矢量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遥感信息提取,统计出肥城矿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河流长度.根据统计信息计算各类生态指数,对肥城矿区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肥城矿区生态环境等级为良,基本适合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9.
对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保护区的重点保护措施及恢复植被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评估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汶川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对该区域分布的大量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造成严重威胁,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本文在对受灾省份自然保护区损失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灾区自然保护区基础状况,分析比较震前和震后生态环境变化,调查地震造成的自然保护区损失情况,分析了面临的生态风险,并相应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物圈及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000多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涌现,一些开发建设项目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发生矛盾。使开发建设项目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做到保护与建设的双赢,是编写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一般要求编制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的专题报告,本文根据工作实践,提出编制该类专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遥感监测能有效解决水环境监测的大范围性、连续性、动态性以及高效性等技术问题。遥感监测越来越受到环保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研究和应用较广泛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模糊综合法、层次分析法、生态足迹法等评价方法还处于学术理论探讨研究和应用尝试阶段;生态机理法、生产力法、生物多样性法等评价方法是目前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评价工作中常采用的评价方法,但这些方法缺乏宏观性、综合性。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单项环境因子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点段相结合评价,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相结合是今后评价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有利于降低矿山所在地开发强度,缓解粗放勘采与生态红线划定的对立矛盾,是顺应生态优化、绿色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在我国各地实践中,矿业权退出普遍面临着诸如退出范围存在分歧、问题处置主体不明、退出补偿方式单一、环境治理难以落实等困境。为了破解上述困境,构建了包括矿业权退出范围判定机制、问题处置机制、多元化补偿机制和生态修复机制在内的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机制,以期破解我国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难题,并推动退出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5.
杨欣  梅凤乔 《四川环境》2007,26(4):60-6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首先面临的就是自然保护区的土地权属问题,即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归谁所有,归谁使用等。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土地管理的历史背景,指出导致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不清的原因所在,并分析了土地权属不清所带来不良后果,如自然保护区内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周边社区纠纷不断等。最后,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土地权属管理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运用遥感手段进行气候资源普查和生态气候类型的划分,是现代应用气候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也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一个新领域。研究实践证明,遥感技术对于下垫面气候研究具有独特的功能,特别是对地方气候分析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手段。本文以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和突泉县为列,对气候遥感解译法进行初步分析和概述,以促进该研究法在区域气候研究中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我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与此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结合Ikonos影像,分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特点,并在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针对高分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这一关键技术问题,概述常规分类方法,提出一套适宜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市东湖和沙湖为例,以多时相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RDAS软件提取东湖和沙湖1991年、2001年和2006年的水域面积信息从时空两方面对湖泊水域面积的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6年湖泊水域面积出现急剧下降,减少了1040.43hm2。分析认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会更为迫切,城市湖泊的保护也将面临巨大挑战。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动态性与实时性的优势,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大范围地区水域面积变化信息,定量地分析城市湖泊演化规律,为城市湖泊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