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选取了青海省玛多县2005年、2009年和2013年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玛多县近九年来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景观结构与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Markov模型,预测玛多县未来十几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是玛多县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005~2013年,玛多县草地和人工用地面积增加,人工用地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总变化面积为12 983.87km2。2005~2009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不断减小,空间连接性增加,景观团聚程度高,各类型斑块分布较集中;2009~2013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团聚程度低;景观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新疆克州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S"技术及IDRISI软件中的CA-Markov模型,以2005年为起始时刻,对新疆克州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研究认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呈现"两大、四小"的特点,即:草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大,而耕地、林地、水域及城乡居民工矿建设用地面积较小;与2005年相比,模拟的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仍然是以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为主,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也不大,其中,耕地、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将略有增加,而草地、水域面积将有所减少,未利用地面积也有一定的增加,总体上,研究区内生态环境将可能进一步呈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认知区域人地关系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1985年、2000年、2015年3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刻画长春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并探讨两者间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①长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转移变化中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间的转移分别居于主要地位和次要地位。②长春市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未利用地动态变化最显著,耕地变化较缓慢。③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林地、耕地与水域三种类型构成了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体;生态服务价值空间聚集趋势日益显著,冷热点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生态用地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山东省1980—2015年共6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稳定版块空间特征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生态用地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980—2015年山东省生态用地占全省总面积比例由22. 45%下降至20. 42%;非生态用地面积整体上由77. 55%增加至79. 58%,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整体上,生态用地向规模递减的方向发展,非生态用地向规模递增的方向发展。影响研究区生态用地格局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研究区的气象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等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参照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渭干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9—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水域面积减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速最快;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34.58亿元;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水源涵养与土壤形成和保护所占比例最大;敏感性指数小于1,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6.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大连开发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化分析了2000—2014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合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1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14年间大连市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由西向东不断扩张,其面积由2000年的9031. 50hm~2增加到2014年的17484. 39hm~2,最终占比为43. 83%,耕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主要转为建设用地,草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②模拟期内,大连市建设用地面积仍将持续增长,2021年将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47. 37%,而水域面积将减少为0. 94%,草地、耕地、林地也呈现减少趋势,有关部门应注意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IS和RS技术,利用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对1990—2018年江苏土地利用的总体特征、转化趋势和时空分布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为主要用地类型,耕地、草地、林地持续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不断增加。②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新增的水域主要来源于耕地与草地。③后一个8年期变化更加活跃,且全省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和集中性。④政策和经济因素是造成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8.
基于Markov模型的南京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2000年、2008年遥感数据,采用ArcGIS和Excel测算出南京市辖区8年土地利用的Matkov转移矩阵,从数量、空间和结构角度分析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预测2016年的各类用地面积.结果表明,2000-2008年研究区的城镇和工矿交通用地扩张较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略有减少,呈集中态势;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减少,未利用地减幅最大.在空间上,研究区的建设用地扩张由"同心圆状"变为"纺锤状",土地利用集中度和强度都增大.2016年预测显示,城镇用地比重达44.76%,耕地减少23.47%,其余用地基本保持前8年的变化趋势,但动态度有所减小,仅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幅增大.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方式和时空格局变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体现,掌握土地动态特征及发展趋势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以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利用Markov模型与PLUS模型对张掖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各类用地的转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林地、草地与人造地表是影响空间格局变化的主导用地类型,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条件等是影响土地扩张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预测模拟研究对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与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济宁市白马河流域为例,以不同时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10年和2015年白马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进行预测并检验其模拟精度,在较适宜的尺度条件下预测研究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表明:对2015年白马河流域实际土地利用图与预测图进行Kappa系数一致性检验,模拟精度较高为0.9121,表明预测与实际几乎完全一致。2005—2020年,白马河流域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明显,增加了89.04%;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草地减少最明显,减少了31.06%。2020年白马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9年和2010年两期影像数据,在遥感软件EDARS IMAGINE9.1的支持下对图像进行技术处理,通过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地,同时利用数学模型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和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0年间耕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化最大,变化量占到总流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94%和2.42%;水域、林地、耕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明显,依次为3.06%,1.82%和1.12%;11年间草地、耕地和水域的流转较为剧烈,变化速率较快;11年间石羊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偏离度为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达到0.04,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干预趋于缓和;景观优势度增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均匀度有所减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影响明显;人口、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2000—2015年为时间序列,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该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特征;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方法,计算了耕地、草地和林地的碳排放量;通过IPCC能源碳排放测算模型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现扩张态势,年均扩张率达4.06%;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2000—2015年呈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1.09%;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建设用地扩张在短期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而从长期分析来看这种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从短期来看,碳排放量增加会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从长期来看,碳排放量的增加会逐渐制约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13.
合肥市近19年来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 、CBERS—2资源卫星数据,采用基于知识型光谱特性的增强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合肥市1987年、200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的专题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合肥市近19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整个阶段—耕地减少了23.38%,建设用地增加了61.26%;城镇用地新增速度最快,且新增速率远大于转移速率,属高速扩张型;②区内最"敏感"的类型是交通用地,其新增速率在两个阶段分别达到1.64和1.62,远高于其它的类型;④从城市扩展的方向上看,合肥城市的发展主要以西南部、南部和东部为主,西南部最为明显;城市已经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形成"南进—东拓—西缓—北抑"的空间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6年和2001年2期1:10万TM假彩色影像资料,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分析了福建省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耕地的减少和草地、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5年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最大,因此。加强林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是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影像的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莉  卫海燕  凤鹏  张宁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7):589-592,F0004
以西安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1990年和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综合遥感与GIS技术、马尔可夫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在研究区划分出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园地和水域共7个土地利用类型,据此建立起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并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结果表明,10年间西安地区建筑用地、园地呈增长趋势,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水域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人口压力、经济因素、宏观政策,这3方面共同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6.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碳排放量是减小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天津市2008—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天津市及其各区县的碳排放变化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天津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林地呈现减小特征;建设用地为天津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林地为碳吸收量的主要来源;耕地的碳排放量呈正空间自相关效应,高值高聚集区域集中在宝坻区;林地的碳排放量呈负空间自相关效应,低值低聚集区集中在东丽区和塘沽区。该研究以期为未来天津市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协调关系对探索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向量夹角法,结合耦合协调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广东省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广东省土地利用效率大致呈“W”型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总体持续上升,两者增减趋势存在相似性;(2)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跨度较大,大部分城市处于良好协调状态,随时间推进有明显提升;(3)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水平差异呈现为粤东>珠三角>粤西>粤北,地区间差异正在缩小,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内部差异逐渐扩大,粤东和粤北地区的内部差异缩小;(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集聚——随机”趋势,空间聚集现象逐渐减弱,并且冷、热点区域影响力下降。  相似文献   

18.
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滇中城市群用地的空间绩效,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功能.运用比例变化指数和Granger因果关系方法研究了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变化关系: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城市土地结构变化,城市土地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差距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由非同步变化逐渐进入同步变化轨迹;短期内,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优化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但滇中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未出现同步变化规律,说明滇中产业结构和土地的因果关系结构要在长期发展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城市地表径流、城市雨涝灾害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利用遥感和GIS手段,对厦门市1990~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发现存在厦门市建设用地大幅增长,耕地及生态用地减少现象;再结合SCS-CN模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发现建设用地地表产流较大,雨涝风险高,而生态用地具有一定雨水调蓄能力,产流较少;最后就雨涝防控,提出城乡用地格局控制径流、城市基础设施疏散径流以及完善雨涝管理体制3方面规划启示,以期控制城市地表径流,降低城市雨涝灾害风险,为日后城市内涝防控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广州汽车制造业用地供应和企业空间发展特征和规律,研究了用地供应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为广州产业用地供应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992—2015年广州汽车制造业用地供应空间演变呈西南部和中部向南、北、东三个方向扩散特征,企业空间演变呈中部向北部、西部向东部扩散特征,两者演变趋势一致度和空间吻合度较低,用地供应对企业空间分布影响作用不明显。建议通过按产业类型和规模分层次匹配用地、调整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监督产业用地利用情况等,提高产业用地供应与企业空间匹配度,促进产业用地高效利用,提高用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