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区域分布、区位商和时序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县(区)级别结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类型为主;②甘肃省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化程度不一,形成"三团两轴"的空间分布;③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序空间格局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陇中东黄土高原文化板块;④非遗资源密集区为定西市和甘南州,而旅游资源密集区为天水市和酒泉市,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不协调,可对甘肃省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采用主导模式和辅助模式进行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2.
运用数理统计和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已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3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宏观区域分布、行政市域分布、沿流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级别呈"金字塔"结构,类型结构表现为集聚阶梯性特征,空间分布表现出主要以陇中和陇东地区为主,甘肃南部地区次之,河西地区零散分布的特征。此外,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同该省主要河流水系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是中国地理的重要过渡带,文化遗产丰富,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研究,有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水平。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和批次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旅游活化路径。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差异明显,级别结构呈金字塔型,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类型结构齐全,以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为主;(2)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征为“西密东疏”,呈现“一主核三大核两小核”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的批次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6批非遗呈现“东北—西南—西北—东南”的转移趋势,表现出先扩散后集中的动态演变特征;(3)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旅游业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据此,从核心层、原则层、目标层、驱动层、策略层构建其旅游活化路径,并提出4种旅游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及旅游价值进行分析,选取环塔里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旅游价值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利用ASEB栅格分析方法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进行研究,以弥补对环塔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不足,促进环塔里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政府和学界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原则入手,构建了评价体系,并结合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初步的旅游资源归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与,可移动性并存、观赏性与无季节性并存、综合性与非永续性并存的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提出此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7.
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旅游开发的重要遗产。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的做法不能有效地保护。提出了发挥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文旅互动、统筹规划、强化管理,既利于古徽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有助于古徽州地区休闲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可实现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命题.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详细介绍了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赋存状况,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把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作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和产业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以实现民族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和产业结构战略转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不断升温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依据游客消费行为规律和非遗旅游资源自身的文化价值优势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以环塔里木盆地的国内游客为研究对象,从游客的人口学特征、消费活动特征角度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游客消费行为,表现出25—40岁的游客更倾向于自助游,消费支出随着收入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化空间是特定文化的集中展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基本类型之一.文化空间与旅游开发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旅游化生存实践中需要消除对文化空间内涵及其原真性认识方面的困惑.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注重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和整体旅游氛围的营造,并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创造一个可持续体现文化精髓的旅游体验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论为依据,结合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情、旅游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观念、“YON”评价指标、原则、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人利益保障体制和产品开发对策,为地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同质旅游区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武陵山片区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探析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借助GWR模型对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绝对差异逐年上升,而相对差异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2)2014—2018年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区数量下降,并呈西北和东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3)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A级以上景点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公路密度、3星级以上宾馆数是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苏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依据其旅游开发价值、遗产影响力、遗产开发潜力、生态敏感度和旅游开发条件5个因子评价进行定量评价,苏州"非遗"整体表现出较高的开发价值和潜力。对苏州旅游市场的调研表明,游客对"非遗"的认知度是较高的,"非遗"旅游产品对游客有吸引力,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应在已形成的类型化开发模式基础上,通过强化创意体验、丰富产品形态、进行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推进"非遗"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PASW Statistics18.0软件分析了来桂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偏好、非遗旅游开发的态度等。结果表明:1游客最感兴趣的非遗类型是传统音乐和舞蹈类,对曲艺和传统戏剧类最不感兴趣;2游客最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依次是非遗主题公园、民俗活动体验,对非遗博物馆和非遗餐饮消费兴趣较低;3游客基本认同非遗保护重要性,对非遗旅游开发基本持赞同态度,认为非遗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规划、公众参与不足和政府重视不够等。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PASW Statistics18.0软件分析了来桂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偏好、非遗旅游开发的态度等。结果表明:1游客最感兴趣的非遗类型是传统音乐和舞蹈类,对曲艺和传统戏剧类最不感兴趣;2游客最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依次是非遗主题公园、民俗活动体验,对非遗博物馆和非遗餐饮消费兴趣较低;3游客基本认同非遗保护重要性,对非遗旅游开发基本持赞同态度,认为非遗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规划、公众参与不足和政府重视不够等。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研究中关于游客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偏好研究较为少见。以南京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了当前游客对文化遗产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分析得出一些对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对安徽省全椒县旅游资源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其节事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其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资源,提出该地节事活动策划中应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和突显社会文化教育两大原则,同时结合现状重点阐释三大对策、四大保障措施,并认为全椒县应走"民俗节事带动型"的旅游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8—2019年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总结了各市(州)的发展类型,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攀枝花乡村振兴发展缓慢,成都、阿坝州、宜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心。②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呈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以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呈东南低、北部高的空间格局。③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数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等是影响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运用GIS空间叠加、最近邻指数分析(NNA)等方法对丝绸之路新疆段432个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点的类型、分布模式、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主要以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为主,三者占比超过总量的84%。(2)研究区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点的分布模式呈集聚分布,资源点空间分布表现出"空间组群、线状分布"的空间格局,但区域集中性显著,集中分布在12个集聚区。(3)旅游资源点的地区、类型和等级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南道、中道、北新道和塔城—阿勒泰4个分带,中道和北新道尤为重要,两带的旅游资源数量约占总量的80.11%。(4)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时间跨度较大,单个遗产资源点使用延续性较强,72%的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分布在汉代—清代之间,而汉代、唐代、清代是分布最为集中的时间段。(5)影响研究区旅游资源点时空特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文物保护制度、政治军事因素。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的少数民族地区尤为重要.分析数字化保护手段的优势和关键技术,以湘西为例,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和数字化资源库,构建数字化博物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再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