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结合我国高潜水位矿区土地复垦的经验,提出了高潜水位矿区土地复垦模式的概念,即复垦的工程措施与塌陷地开发利用方向和层次的最佳匹配模式。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矿区土地复垦的工程措施、塌陷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和层次,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起来,为复垦模式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矿区生态重建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10年的矿区土地复垦科学研究的实践,分析了由矿区土地复垦到矿区生态重建研究现念的转变、矿区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对矿区生态重建的概念、特点、范围及研究内容进行了界定,并探讨了矿区生态重建研究的认识、方法及其方案应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年来土地复垦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实践的经验和特点,对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最后对新技术在矿区土地复垦工程中的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面分析文献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概念、分类体系和确定的理论方法,最后总结了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特点。对矿区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的合理选择,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矿区土地复垦投资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明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分析了土地复垦投资的特点,和导致现阶段土地复垦资金投入不足的制度原因,提出了加快矿区土地复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矿区土地资源复垦技术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总结了我国矿区生态重建技术、经验和典型案例。并结合我国实际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论 ,建立起我国的生态重建技术和理论体系。生态重建既是复垦的关键 ,又涵盖了复垦以外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需要。根据矿区废弃土地的不同类型在太原、淮北、唐山、徐州等地选取了 8个典型试验点 ,进行采矿迹地重建的试验。研究表明 ,矿区开发过程中废弃的土地 ,完全能够通过复垦加以利用 ,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针对露天矿采排选工艺过程对土地破坏的特点 ,提出了“三场”(排土场、采场、尾矿场 )联合复垦技术及林果农立体利用模式 ,昔日的不毛之地 …  相似文献   

7.
我国煤炭开发生态补偿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目前新建和改扩建煤矿生态补偿费,主要来源于国土管理部门执管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复垦费、耕地开垦费、征用耕地补偿费、土地出让金和临时土地补偿费”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仅能保证建设期造成的生态受损补偿,生产期的生态补偿大多不到位。我国目前正在少数矿区试验探索企业出资/企业复垦模式,企业出资/地方政府复垦模式,企业与政府出资联合复垦模式,国家出资/政府组织复垦模式,以及招商引资复垦模式,但尚未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矿区土地复垦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炭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及早形成。  相似文献   

8.
李晓 《能源环境保护》2011,25(6):41-43,57
矿产资源的开采在给人类提供财富的同时,也给矿区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对土地的破坏极为严重,但通过合理的整治和复垦,破坏的土地可以得到恢复。针对潞安矿区的土地复垦进行初步探讨,在分析潞安矿区土地复垦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潞安矿区复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条件下矿区复垦土地经营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和研究了目前我国矿区复垦土地的经营管理方式。分析了农村传统的个体经营管理方式对复垦效益的不利影响,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垦经营管理多元化模式,论述了其适用条件、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文章认为集约化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复垦土地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矿区的土地复垦工艺和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矿区每年都要破坏和侵占大量耕地 ,据统计 ,我国矿区每年排出废石渣约 50 0 0万t,堆放占用土地 6667hm2 ,全国 150 0多个露天煤矿及煤矸石占地就达 2 0 0多万hm2 ,但国土资源是有限的 ,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开展土地复垦 ,保护现有耕地。矿区土地复垦主要目的是重新开垦已被破坏的土地 ,恢复其应有的使用价值 ,同时消除或防治土地破坏所带来的各种危害。根据用途可以将矿区土地复垦分为农业复垦、林业复垦、牧业复垦、自然保护复垦、水资源复垦和工业复垦等。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有限 ,复垦的核心便是恢复耕地。根据矿区土地复…  相似文献   

11.
重点讨论了工矿区的概念、分类、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的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12.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土地复垦规划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晚苗  乔刚 《能源环境保护》2002,16(4):14-15,22
综合论述了潞安矿业集团公司的土地复垦规划,其主要内容有土地破坏现状和预测,适宜性评价,复垦方案,复垦费用以及实施效果等。  相似文献   

13.
矿区土地复垦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整个过程涉及最大量的空间数据与空间信息,利用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其进行处理必然会提高土地复垦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并促进矿区土地复垦技术的发展。本文结合GIS软件ARC/INFO,论述了其在矿区土地复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矿区土地复垦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土地复垦中的资金落实,复垦技术利用关系到复垦工作的成败与进展快慢。  相似文献   

15.
不同覆土厚度的煤矸石充填复垦区土壤生产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淮南矿区新庄孜煤矿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覆土厚度的煤矸石充填复垦区土壤生产力状况,发现在以煤矸石充填为基底,上覆不同表土厚度的区域土壤生产能力差异较大,其中覆土较厚的地块小麦产量达到5 770 kg/hm2,覆土较薄的地块只有4 736 kg/hm2。运用了复垦土壤生产力指数的修正模型(MPI)对不同覆土厚度的复垦地块生产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覆土75 cm和90 cm的地块的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的适应性接近于对照地块,速效磷和有机质的适应性稍微偏低,生产力水平接近于对照地块;覆土40 cm和60 cm的地块土壤的养分普遍偏低,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误差分析显示,本次评价的最小误差为1.65%,最大误差为4.33%,运用MPI模型对煤矸石复垦土壤生产力的评价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滩涂围垦与开发是海岸带地区特有的土地利用模式,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滩涂已开发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能够为该地区未来土地利用与规划提供一个标尺。论文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指数两部分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围垦年限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特征,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东县不同年限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阶段性特征。从围垦时间序列来看,农用地占比在30 a 围垦区最高,其变化呈现“S”型特征;建设用地呈现间歇性增长,周期为20 a,其中村庄用地在围垦10 a 逐步出现;未利用地一直下降,在40 a 围垦区保持稳定,主要类型为河流用地。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强度在30 a 围垦区达到最高,呈现“S”型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在30 a 围垦区达到最高值,呈现倒“U”型特征。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存在三个阶段。江苏省沿海滩涂淤长为滩涂围垦奠定了自然基础条件,围垦初期,受到盐分的限制,只有耐盐植物和改良作物能够在滩涂土壤上生存,随着土壤不断脱盐,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逐步多样化,在未来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开展滨海盐土的开发复垦工作,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沿海滩涂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地复垦投资的政策法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复垦投资的政策法规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和不足,规范生产建设者(当事者)的行为以及强化其社会意识和责任,确保土地复垦投资机制的形成和运作。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复垦投资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和法规建议,且对《土地复垦规定》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准格尔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煤矸石本身特性,介绍准格尔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现状,证实了煤矸石的利用价值和各种利用途径的可取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垦系统工农业生产水资源紧张而水需求与污水排放量大和集中的特点,结合黑龙江垦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与运营的客观实际,采用比较分析、归纳演绎、逻辑推理等方法,在论证垦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上,剖析了垦区污水处理政策体系残缺不全的状况,并架构了一套同农垦系统污水处理回用项目建设需求相适应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20.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大势所趋。开发和利用煤层气不仅可避免资源的浪费,还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本文结合重庆市松藻矿区蝶层气开发利用情况,分析评价了松藻矿区煤层气利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结果表明,煤层气利用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