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厦门西海域典型站位二甲基硫化物的周日变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倩  金晓英  李猛  袁东星 《环境化学》2006,25(3):351-35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探讨了厦门西海域某典型站位表层海水中二甲基硫(DMS)、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以及二甲基亚砜(DMSO)含量的周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MS、总DMSP(DMSPt)、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P(DMSPd)均呈现出白天高、夜晚低的变化规律,与浮游生物昼夜活性的变化直接相关,DMSO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浮游植物优势种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明显影响DMS,DMSPt,DMSPp和DMSPd的浓度,未见其对DMSO的影响.DMS,DMSPt和DMSPd的浓度与叶绿素a的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突如其来的暴雨使表层海水中DMS和DMSP的浓度显著增加,亦未见其对DMSO影响.海水中的盐度和硝酸盐浓度与DMS,DMSP和DMSO浓度的周日变化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海水中二甲基硫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敏  李金龙 《环境化学》1995,14(2):157-163
二甲基硫(DMS)是雨水天然酸性的贡献者和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痕量气体,本文海水中DMS测定方法,即采用冷却预浓缩技术处理海水样品,用带有火焰光度检测器气相色谱仪分析,此方法的精密度为12%,准确度为10%,对100ml海水样品最小检测量为0.054ng(DMS)。同时对色谱柱的选取,实验材料的选择,浓缩柱填充材料的选择,鼓气效率,干燥管,样品解析,样品保存等有关实验步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4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性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中BDE-47是对生物和人体毒性最强的PBDEs同系物之一.选择4种海洋微藻(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采用概率单位-浓度对数法研究了BDE-47对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BDE-47浓度梯度设置为0、0.1、1、5、10、50μg·L-1).结果显示,BDE-47对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的96h半效应浓度(96hEC50)分别为0.79、1.52、1.99和2.25μg·L-1,表明BDE-47对海洋微藻属于极高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絮凝-超滤工艺处理不同温度的海水,研究了温度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絮体特性以及超滤膜通量的影响规律.以三氯化铁为絮凝剂,分析了微絮凝-超滤对海水UV254、DOC及三维荧光光谱的影响,监测了不同海水温度下微絮凝过程中产生絮体的絮凝指数、分形维数等特性,考察了微絮凝对超滤膜污染的减缓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FeCl_3投加量为1.0 mg·L~(-1)时,对5℃、10℃、15℃、20℃海水的UV254去除率分别为84.4%、81.3%、78.1%、71.9%,DOC去除率分别为81.8%、75.8%、65.0%、57.5%,微絮凝-超滤工艺对低温海水的去除效果优于常温海水,可去除海水中的芳香族蛋白类和腐殖酸类有机物;温度对絮凝指数FI的影响较小,说明其不同温度下微絮凝形成的絮体粒径变化不大;但低温海水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要小于常温海水,说明低温海水的絮体结构更加疏松,疏松的絮体结构更有利于减缓后续超滤膜通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利用共沉淀法和巯基化表面修饰制备Fe3O4纳米吸附材料,并将其应用于海水中痕量汞检测的富集和分离前处理过程.所制备的巯基化Fe3O4纳米颗粒的粒径小于100 nm,饱和磁化强度达63.64 emu·g-1,巯基含量为3.11 mg·g-1.当巯基化Fe3O4的用量为0.5 mg·m L-1、吸附溶液p H值为7.5—8.0、吸附时间为20min时,吸附剂对汞的富集率可达95%以上,并且在外磁场作用下可快速分离.在优化的吸附条件下并借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实际海水样品中汞离子的含量,加标回收率在89.8%—107.3%之间,11次空白样品测量的检出限(3σ)为5.3 ng·L-1.该方法利用巯基化Fe3O4纳米材料具有高效富集的特点,可应用于海水中痕量汞的快速富集和分离,以实现对海水中痕量汞的准确测量.  相似文献   

6.
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4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性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中BDE-47是对生物和人体毒性最强的PBDEs同系物之一.选择4种海洋微藻(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采用概率单位一浓度对数法研究了BDE-47对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BDE-47浓度梯度设置为0、0.1、1、5、10、50μg·L-1).结果显示,BDE-47对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的96h半效应浓度(96h EC50)分别为0.79、1.52、1.99和2.25μg·L-1,表明BDE-47对海洋微藻属于极高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7.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及絮凝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波辐射和固体NaOH联用的选择性加热方法,在低温下(<5℃)合成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研究了微波辐射、超声辐射和固体NaOH溶解内加热对其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叔胺的反应时间缩短为7min,产率增加了25%.以DADMAC作单体,聚合得到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的特性粘度为2.7,絮凝效果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ea具有显著致死卤虫的作用,但机理尚需进一步解明.为了分析颗石藻藻源性的二甲基硫丙酸(DMSP)及其分解产物二甲基硫(DMS)和丙烯酸是否是致死卤虫的原因所在,检测了P.carterae在受卤虫捕食压力情况下细胞DMSP及其裂解产物DMS的定量变化,以及外源DMSP、DMS和丙烯酸对卤虫的直接作用.结果显示,外源添加的高挥发性DMS对卤虫无节幼虫没有急性致死效应.外源重复添加浓度为0.08至1.0mM的DMSP和丙烯酸对卤虫的致死存在浓度和时间相关的效应,浓度越高发生卤虫大量死亡的时间越早.检测外源重复添加DMSP和丙烯酸时的pH变化发现,试剂重复添加会造成pH显著下降,这可能是致死卤虫真实的直接原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系统中,检测颗石藻液中藻源性DMSP及裂解产物的定量水平并未达到显著致死卤虫的作用.但是,考虑颗石藻被卤虫重复捕食入体内的累积变化时,从理论值分析来看,颗石藻在卤虫体内的裂解可能对体内产生脉冲式的累积过低酸刺激,或许是造成卤虫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9.
SPME-GC-MS联用快速检测赤潮海水中的有机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固相微萃取(SPME)样品预处理技术,分离富集海水中的有机物,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海水中有机物的快速检测,研究了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了其变化原因,为研究赤潮的发生机理和赤潮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秋季COS和DMS在草坪与大气间的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静态箱法研究了羰基硫 (COS)和二甲基硫 (DMS)在绿化草坪与大气之间的交换 .在秋季 ,草坪对COS的吸收通量为 0 75— 1 4 5 μg·m- 2 ·h- 1 ,对DMS的排放通量为0 0 5— 0 35 μg·m- 2 ·h- 1 .COS和DMS的交换通量与环境温度、光照及初始浓度等因素有关 ,其中 ,周围大气COS的浓度对草坪吸收COS的影响最为明显 .草坪对COS的吸收通量与DMS的排放通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 (R2 )大于 0 7.此外 ,COS的垂直分布也表明草坪对COS具有明显的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偏二甲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CuO/γ-Al_2O_3和MnO_2/γ-Al_2O_3为催化剂,H_2O_2为氧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偏二甲肼实验.结果表明,CuO和MnO_2对偏二甲肼的氧化降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偏二甲肼的去除率随反应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停留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24—26MPa、400—450℃条件下,数秒钟内COD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显示出催化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高效性.催化剂CuO/γ-Al_2O_3的催化效果优于MnO_2/γ-Al_2O_3.进一步研究表明,偏二甲肼催化超临界水氧化为·OH引发的自由基反应,最终氧化产物为CO_2,N_2和H_2O.  相似文献   

12.
沈济  Shen ji 《环境化学》2001,20(2):112-118
从遥远海洋到重污染地区,在很宽的大气条件下,用灵敏度分析法研究了光化学典型产物O3的形成机理及其化学耦合作用,指出了影响形成O3的重要反应,在一些条件下,O3浓度对一些重要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归一化灵敏度系数异号,由于碳、氮化合物的化学耦合作用的非性现象使O3生成增加。大气中一些重要的光化学产物如O3,HNO3,HCHO,H2O2等形成中,DMS的化学耦合是弱耦合。  相似文献   

13.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及其异构体的好氧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树林底泥中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间苯二甲酸二甲酯为碳和能源通过富集培养分离到 5株细菌 ,并对其进行了鉴定 ,分别是PasteurellamultocidaSDMTa (多杀巴斯德氏菌 )、KlebsiellaoxytocaSDMTb (产酸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sp .SDMTc (克雷伯氏菌株 )、SphingomonaspaucimobilisSDMIy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和Methylobac teriummesophilicumSDMIr (嗜中温甲基杆菌 ) .这些微生物对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及其异构体间苯二甲酸二甲酯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在pH为 7的条件下 ,浓度为 98mg/L的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DMT)可在 36d内被完全降解 ,主要中间产物为对苯二甲酸一甲酯 (MMT)和对苯二甲酸 (TA) .在混合培养条件下 ,浓度达 2 2 0mg/L的间苯二甲酸二甲酯在 35d内降解达 99%以上 ,但其中间产物间苯二甲酸一甲酯 (MMI)不能被降解而在培养液中积累 .根据鉴定出的中间产物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生化降解途径为 :DMT→MMT→TA→CO2 H2 O .研究结果表明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 2个酯基的水解是决定其完全矿化的重要起始步骤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比间苯二甲酸二甲酯更容易被降解 .图 6表 2参 18  相似文献   

14.
二甲基硫醚的真空紫外光电子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襄  王殿勋 《环境化学》1994,13(2):135-140
本文测定了二甲基硫醚(DMS)的真空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实验测得的DMS的各Iv(cV)值与Kimura的结果一致。8.79,11.29eV峰指认为硫原子孤对电子ng,ns的电子电离,12.62eV峰相应于σcs价电子电离,14.03-15.42eV的四个峰相应于πCH3-,πCH3+电子电离,紫外光辐照影响DMS的UPS,显示在πCH3有变化。微波放电时DMS的UPS有明显的影响,有许多新  相似文献   

15.
用废水污染驯化的菌种对邻苯二甲酸及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进行降解,最优降解条件由四因子四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在最优条件下,浓度高达4000mg/L的邻苯二甲酸可在5d内降解99%以上。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也能够在好氧条件下降解,两种中间产物为邻苯二甲酸一甲酯及邻苯二甲酸,另外,在培养液中加入邻苯二甲酸作为共同底物时,可提高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降解速率。图2表3参14。  相似文献   

16.
UV-H2O2工艺对饮用水中 DMP的去除效果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UV-H2O2工艺对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去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的UV或H2O2都不能有效氧化去除DMP;而UV-H2O2联用工艺对饮用水中DMP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原水DMP浓度为5.1496×10-3mmol·l-1(1.0mg·l-1)左右,UV光强133.9μW·cm-2,H2O2投加量20mg·l-1和反应时间60min条件下,DMP的去除率可达到97.8%.探讨了反应速率常数随影响因素变化的规律,其中H2O2浓度、pH值、DMP初始浓度和本底TOC值对该工艺去除DMP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用激光闪光光解技术研究了水相中二甲基硫(DMS)与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机理,并讨论了溶液pH值和O2对该反应的影响,进而比较了气液相DMS与·OH反应的不同,初步评估了由·OH氧化引起的海洋和大气液相中DMS的寿命.结果表明:在pH 6-9时, ·OH会与DMS反应生成·DMSOH, ·DMSOH在水相中继续与DMS反应生成(DMS) 2, (DMS) 2与氧气的反应速度很慢,其衰减受pH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邻苯二甲酸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颜文红  叶常明 《环境化学》1995,14(2):145-150
本文用双波长等吸收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邻苯二甲酸(PA)和邻苯二甲酸二酯(DMP)的含量,实验表明,DMP和PA在1mg/l到50mg/l的浓度范围内,对于波长为216,237.6,266,292nm的吸收均满足比尔吸收定律,迭加性令人满足,分析方法的回收率在DMP与PA含量比例相差较小时,其值接近100%。在相差超过9倍时,通过合理的校正,回收率也能达到90%-110%,回收率受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