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能耗与GDP大气污染的协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考察上海市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废气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上海市能源消费只与经济增长、废气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长期均衡方程及误差修正模型。另外,对1978~2003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提出实现上海市经济-能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利用协整理论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协整检验表明这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GDP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GDP和能源效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进一步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和GDP在长期内存在较强的双向正向效应;中国GDP在长期内对能源效率将会产生较强的正向效应,而能源效率则对GDP存在微弱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3.
何利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1):160-163
在环境经济系统中,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驱动要素,是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本研究以河南区域的资源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1978年-2010年样本区间内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耗总量数据,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等计量经济统计模型,研究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耗生产总量与能源消耗总量在时序维度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性关系,揭示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存在的关系,探寻能源与经济的作用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在河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着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是国内生产总值的Granger原因,能源消费总量是能源生产总量的Granger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与能源供给的长期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化石能源过度消费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引发了全世界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关注,论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测算了中国1953-2010年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建立了碳排放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时序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二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结果表明:1953-2010年,我国的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短期调节,可以自动实现二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当期GDP对碳排放总量的当期波动有显著性影响,每增加1%的GDP便会增加0.719%的碳排放量,上期误差对碳排放总量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较大,单位调整比例为-0.102。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波形图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及响应进行了20期的详细刻画,揭示了二者之间复杂的短期动态关系。1953-2010年,存在从碳排放总量到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碳排放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说明从过去58 a的整体状况来看,高碳排放推动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并未导致明显的碳排放增加。研究结果将对中国制定节能减排和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5.
通过西部11省、市、自治区1997~2012年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贸易开放、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使用3种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Pedroni和Kao协整检验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通过FMOLS估计方法进行回归,结果发现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贸易开放都对CO2排放产生正的影响;西部地区GDP平方与CO2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城镇化对CO2产生负的影响。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短期内,GDP、贸易开放是CO2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能源消费、城镇化是CO2的双向格兰杰原因;能源消费、贸易开放是GDP的双向格兰杰原因;贸易开放是能源消费的双向格兰杰原因。存在误差修正机制,当系统在短期内偏离长期均衡时,5个变量在调整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使其重新回到均衡状态。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检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操操  张妍  刘春兰  王海华  李铮 《环境科学》2012,33(6):2139-2144
采用协整分析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了北京市1980~200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状态,体现为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经济对能源的长期与短期弹性分别为0.44和0.12,北京市1980~2008年GDP年均每增长1%,带动能源消费增长约0.4%.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提升是滞后的,能源消费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强的外生变量.研究结论能够对北京市制定节能减排目标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鹏  张俊飚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835-1845
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及短期动态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探求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测度中国30 个省份1998—2010 年的森林碳汇,采取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等计量技术,考察并预测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存在短期修正效应,当经济可持续增长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19%的力度调整至均衡状态,且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及VAR面板模型结果验证了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正的双向互动关系;脉冲响应函数显示,经济增长对森林碳汇发展的稳健性产生微弱的正向冲击,而森林碳汇发展在短期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产生显著的正向生态冲击。据此,提出了加大财政对碳汇森林的政策扶持、树种与造林模式相结合、建立并完善碳汇计量与监测机制、完善投融资渠道、加强森林管理等促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资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研究,细化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得出近20年来生态足迹、承载力与赤字的变化特征,并分析生态赤字与GDP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人均生态足迹由1997年的6.50 hm~2/cap增至2016年的10.98 hm~2/cap,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7年的1.50 hm~2/cap增至2016年的2.35 hm~2/cap,耕地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占比均最高;人均生态赤字由1997年的-5.18 hm~2/cap增至2016年的-8.91 hm~2/cap,林地在研究期间始终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万元GDP生态赤字与生态足迹变化趋势一致。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GDP回归系数有显著性,生态赤字与第一产业GDP增长有关,应优先考虑调整第一、第二产业结构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9.
以协调经济、资源和能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IPAT模型,参考《天津统计年鉴》,定量分析天津市1999—2008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并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其中,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0a中,天津市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负效应超过了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正面效应;人均GDP从1999年的1.5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55万元,同比增加了2.6倍,同时,单位GDP生态足迹从0.62hm2/万元到0.30hm2/万元,同比下降了52%;针对天津市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提出有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分析了1985-2005年间宁夏城市化、人均GDP以及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基于此,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通过分析城市化与人均GDP,以及环境压力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及其强度,阐释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在时序维度上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两者之间还未形成良性互动;城市化与环境压力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城市化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且在短期内降低环境压力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