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泽州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总面积 2 0 2 3km2 ,总人口 51万 ,辖 2 6个乡镇、62 9个行政村。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以建设中西部经济强县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着力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 1999年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 4 6.53亿元 ,连续 4年全省第一 ;乡镇企业总产值 94 .1亿元 ,连续 8年全省第一 ;财政收入 2 .38亿元 ,比上年增长 10 .9% ;农民人均纯收入 2 975元 ,比上年增长 2 5元。 1997年泽州县先后成为全国首批达小康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国家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通过宏观经济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并结合考虑94年经济发展的各种有利、不利因素,得出以下几组数字: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0%;工业总产值增长15%;农业总产值增长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00亿元,增长25%;消费品零售额13500亿元,增长20%;零售物价上涨9.6%,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10%。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 ,达到 10 0 77.71亿元 ,增加值达到 44 5 5 .5 4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 .82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2 8:2 9:43。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13 0 2 .8亿元 ,增长 6.4% ;第二产业增加值 12 2 1.88亿元 ,增长 46.5 % ;第三产业增加值 193 0 .86亿元 ,下降 3 .8% ,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 ,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 ,区域海…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8-2008年湖北省耕地面积、地区经济增长、城市化率、地方财政收入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湖北省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经济增长、城镇化、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面积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社会经济因素与耕地面积在长期存在均衡关系,短期内则有26%的非均衡波动在下一期被修正;在长期,经济增长、城镇化率、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2,0.03和-0.16;在短期,城镇化率和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3和-0.06。研究结论:湖北省作为产粮大省之一,保护耕地尤为重要;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应采取短期严格控制和长期协调发展的策略,促使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5.
中国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增加 ,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节节攀升 ,从“七五”期间的 0 .7%上升到“八五”期间的 0 .8% ,“九五”期间更首次突破 1% ,2 0 0 5年这一比例将升至 1.2 %。1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经济总量的盘子越来越大。“八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约为 2 0 0 0亿元 ,“九五”期间增至 3 60 0亿元 ,“十五”期间这一数字将猛增到 70 0 0多亿元。各地发展水平不同 ,环保投资力度也不一样。北京市 2 0 0 0年的环保投入已占全市GDP的 4.7% ,2 0 0 8年前北京用于环保的投资将高达 10 0 0亿元 ;“十五”期间 ,广东…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水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区域水污染经济损失核算方法的研究,采用恢复费用法估算山东省1997—1999年的水污染损失。山东省年均水污染损失占GDP的0.38%;其中淮河流域的年均污染损失最大。占总损失量的66.82%;单位水量的污染损失以海河流域最大,为0.43元/m^3;淮河、海河流域由于水污染,工农业增加的水处理成本占其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0.43%和1.34%。结果表明,山东省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影响到了山东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碳源与碳汇变化的时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地区在发展中的普遍共识。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以1995~2008年为研究时序,从能源消费、主要工业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土地利用变化与牲畜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废水处理和排放4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碳源与碳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995~2008年,湖南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在220亿t(2000年)至399亿t(2008年)CO2当量之间,14 a间增长了6118%,年均增长374%;碳汇总量约在1754亿t(1995年)至2537亿t(2007年)CO2当量之间,14 a间增长了3607%,年均增长约240%;能源消费与农业部门是湖南省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林地是湖南省碳汇的主要来源;综合碳源与碳汇变化的均衡结果,1995~2008年湖南省呈碳汇盈余状态,净碳汇在2001~2007年持续增加,14 a间增长了31.94%,年均增长2.15%  相似文献   

8.
发刊词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耕地3.6亿亩,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养育着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人才荟萃,科技、教育发  相似文献   

9.
<正>长江全长6 397千米,是世界第三大长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九省二市。2015年,其土地面积为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1.3%;人口为5.9亿,占全国的43.7%;国内生产总值为30.53万亿元,占全国的45.12%,是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不同类型区的巨型经济带,放眼全球,受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对山东省2001-2010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一次能源消费由2001年的11 649.88万t标准煤增长到2010年36 357.25万t标准煤,年均增长12.05%;碳排放量由2001年12 308.17万t增长到2010年30 881.45万t,年均增长9.64%,由煤炭引起的碳排放量占73.09%;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1.21 t/万元下降到2010年0.78 t/万元,年均下降4.23%。针对山东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改变高耗能的发展方式,积极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交通3方面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明显,重要旅游资源和A级景区主要沿交通干道和城市周边分布,呈北多南少的分布特点。国内客源市场相对集中,空间近邻性显著;入境客源市场较为分散,美国游客居多;恩施为游客一级集散中心,巴东、利川、长阳为二级集散中心。A级景区整体可达性一般,平均可达时间为4282 min,北部县市可达性总体优于南部县市。湖北武陵山区要通过打造核心品牌,建设旅游市场,增强集散中心作用,构建“恩施-宜昌-张家界”无障碍旅游网络等措施来优化旅游系统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主要植烟区土壤肥力状况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以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获取了大量土壤数据,通过对湖北省2009和2010年所获取的植烟区土壤养分数据进行抽样分析,并划分以十堰为核心的环神农架、以恩施为核心的鄂西南、神农架及以襄阳、宜昌为核心的鄂西北4个烟区,分别探讨不同烟区、不同土壤类型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烟区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62、233 g/kg、1097 mg/kg、195 mg/kg和1236 mg/kg;569%的土壤pH适宜烟草生长,617%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35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缺乏面积分别为481%、363%和574%;各养分元素在不同烟区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土壤pH以鄂西南最低,有机质含量鄂西南及神农架烟区明显高于环神农架和鄂西北地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鄂西南明显高于其余3个烟区,而土壤速效钾含量又以鄂西南烟区最低;湖北省烟区90%以上土壤为黄棕壤、水稻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和棕壤,其中棕壤肥力水平较高,紫色土有机质及碱解氮含量低,水稻土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低。本研究还说明,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资料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可全面掌握区域性土壤肥力现状并能指导科学施肥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湖北部分)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长江三峡库区(湖北部分)宜昌,兴山,秭归和巴东4县的调查表明,三峡库区天然分布有殂稀濒危植物40种,隶属27科36属,分别占湖北省总数62种和全国总数388种的64.5%和10.3%;天然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1种,隶属27科73属,分别占湖北省总数的206种和全国总数的1700多种的63.6%和7.7%,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酮、光叶珙酮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金毛狗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近2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太湖流域历来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一。分析了流域近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环境变化,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社会经济预测基础上对水环境未来演变做了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太湖流域GDP年均增长率为11.6%,城市化率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作物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与此同时,超标河长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了23个百分点,太湖水质20年来下降了两个级别;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流域用水总量逐年上升,特别是生活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着工业产值增加有下降趋势,而生活污水排放量却大幅上升,农业化肥使用、畜禽和水产养殖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未来太湖流域的经济还将保持10%左右的发展速度,用水量将持续上升,水环境污染在短期内还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山区发展与特色经济研究--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探讨了山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其资源环境结构与产业结构作了对应分析,得出该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山林”,而不在“耕地”,在地方“特色资源”,而不在“大众资源”。并采取经济区位商法,对本区众多资源进行了优势评价。根据其资源优势特点,指出恩施的优势在“山上”,应走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使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由长期以来的一、二、三产业低位的传统排序逐步变为高层面的二、一、三的新排序。构建符合山区特色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富硒土壤硒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恩施是典型的富硒土壤分布区,在恩施市沙地乡采集了199件表层土壤样品以及60件玉米样品进行分析测试,旨在查明研究区硒元素含量特征,并分析硒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的平均值为188 mg/kg,同时土壤中水溶态硒含量只占到总硒含量的004%~291%,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研究区内,有机碳含量对硒生物有效性影响很小,影响硒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总硒含量和土壤pH值,碱性土壤中硒生物有效性更高。由于该区土壤主要呈酸性,且水溶态硒含量较少,导致玉米中硒含量整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可以通过人为手段适当调控土壤酸碱性,提高硒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游憩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是相对成熟的游憩价值评价方法。运用旅行费用法的两种模型--分区旅行费用法(Zonal Travel Cost Method,ZTCM)和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Travel Cost Interval Analysis,TCIA),以2008年为评价基准年份,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ZTCM评估普陀旅游金三角游憩价值为6396×108元/a,其中直接旅行费用为5071×108元/a,消费者剩余为1325×108元/a;(2)TCIA评估普陀旅游金三角游憩价值为6124×108元/a,其中直接旅行费用为5051×108元/a,消费者剩余为1071×108元/a;(3)ZTCM和TCIA结果的差异主要是消费者剩余的差异。研究提出用两种方法结果的均值作为游憩价值能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CCLM对湖北省降水和气温的模拟数据,对比分析了基准期(1961~2005年)的模拟结果和同期CN05.1的观测数据,并对RCP4.5情景下的未来(2006~2050年)气候进行了年尺度和季节尺度的预估。结果表明:(1)CCLM区域气候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湖北气温的演变趋势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降水的时空波动模拟与同期CN05.1在降水时空变化上的匹配度较弱;(2)RCP4.5情景下,2006~2050年湖北T、T_(min)、T_(max)呈上升趋势。四季气温呈一致上升的趋势,冬季的上升速度最快,对年尺度上T、T_(min)、T_(max)上升的趋势贡献最大。(3)RCP4.5情景下,2006~2050年湖北T、T_(min)、T_(max)呈全区一致上升的格局。其中增幅最大的区域均集中于汉江湖北段北部。春季T、T_(min)、T_(max)增温大值区位于西北山地区;夏季中部平原区T、T_(min)、T_(max)相较于其他区域增幅较大;秋季西南山地区T和T_(max)较其他区域增温较高,T_(min)的增温大值区位于汉江湖北段北部;冬季鄂东南丘陵T相较于其他区域增幅较大,汉江湖北段北部T_(min)增温较大,西南山地T_(max)增温较大。  相似文献   

1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能源消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是中国今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十一五"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累计节能量达到6.3亿t标煤,CO2减排量达到14.6亿t,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单位GDP的能耗强度和碳强度下降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上升还将是中国当前和未来很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根据历史数据分析,GDP增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都会对中国的碳减排产生重要影响。GDP增速高必然呈现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经济结构方面,影响能耗和碳排放的是GDP(最终需求)的组成变化,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变化。由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较大比重以及重化工产业长期存在,除了继续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必须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能源结构对节能和碳减排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资源禀赋不平衡、供需分布不平衡、消费种类不平衡。文章提出实现碳减排目标,必须控制和达到以下关键指标:控制GDP增速在6-8%之间;调整出口结构,提升服务贸易比重至30%左右;提高第三产业比例至47%以上,控制高能耗工业比重在22%以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至15%。此外,实现碳减排目标还必须:充分认识碳减排对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不同区域碳减排工作的分类指导;提前部署重大低碳技术和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等。研究表明,中国实现2020年CO2自主减排目标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变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非农化压力及其区域差异是建设用地指标区际配置的基础。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耕地非农化压力区际差异明显。通过对比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开展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格局研究,结合重心迁移模型,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化路径。结果表明:(1)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中恩施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其他城市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小且相对变化较小;东部地区的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且相对变化较大;(2)2000~2011年,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表明湖北省东部一些城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相对西部一些城市的增长较大。(3)重心迁移距离为17.37 km,相对较小,表明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于2000~2011年整体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