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RFID技术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由于具有高速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RFID技术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2010年两会期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物联网,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的RFID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RFID技术不仅可以对目标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还可以实现物与物的信息交换、感知和处理等。可以看出,RFID在市场引导和政府支撑相结合的局面下呈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其市场应用前景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内领先的RFID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望谷"),远望谷一直致力于RFID产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助力物联网技术市场推广与应用。本刊记者就以下问题与远望谷市场总监钟书华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RFID射频识别技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识别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通过读写器和安装在载体上的RFID卡,构成RFID系统。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应用中的一项支撑技术,能实现对载体的非接触的识别和数据信息交换。RFI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公安、路政、物流管理等领域。本文主要分析射频识别技术在交通、港口领域里的几种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3.
关注物联网技术及在安防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来,随着媒体对物联网的广泛宣传,人们对物联网的概念和应有前景逐步有了一些基础的认识。简单地说,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包括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在这个网络中,所有物品能够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品之间能够彼此进行"交流",无需人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北京元润光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剑桥大学归国学者创办,注册在北京中关村的留学生创业园,专业从事中、高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拥有国际及国内高频段射频识别领域的多名技术权威专家;拥有一支中美技术人员构成的专业化射频识别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高水平的技术团队;拥有一支朝气蓬勃、  相似文献   

5.
唐小龙  杨延梅 《安全》2007,28(5):5-6
本文通过对危险品运输环境和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将RFID应用于危险品运输,并为RFID在危险品运输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物联网技术在安防集成平台中的应用现状近年来,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被炒得非常火热,何为物联网?直白地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首先,物联网仍然以互联网为核心基础,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连。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  相似文献   

7.
张立军 《中国安防》2012,(11):31-35
一、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架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相似文献   

8.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RFID标签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公安领域,从发行10亿张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到高性能的电子护照,从ETC不停车收费到路桥卡、电子绿标,从监狱服刑人员腕式标签到巨大的公安物联网应用,无处不存在个头微小、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RFID的身影。  相似文献   

9.
《安防科技》2006,(10):59
据新华网10月26日报道:我国首个“国家射频识别产业化(上海)基地“当天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揭牌,一批RFID技术相关企业人驻基地,至此,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产业链在张江初见端倪.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在揭牌仪式上表示,科技部支持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国家RFID产业化(上海)基地,为中国RFID相关企业提供创新和发展的条件,促进中国RFID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RFID技术应用和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岁月里,射频识别技术多数都集中在门禁领域或者车辆追踪领域,但在下一个十年里,我们很可能会看到(RFID)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苏鹏 《中国安防》2012,(5):93-94
一、物联网安防的概念物联网(The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视频采集、分析终端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而物联网安防顾名思义是把物联网的产品和安防产品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今天,物联网技术被各行业和各领域的企业、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问]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电子标签? [答]RFID技术中文意思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存储在集成电路(芯片)内的物品识别代码读出.存储有识别代码的芯片往往与被识别物品在一起,识别代码一般记录有物品的名称、记录的时间、物品种类或物品批号、流水号等信息,当使用装有无线接收装置的电子读写设备,在距物品一定范围内读出芯片内的识别代码时,即可知道物品的相关信息,如同我们在物品上贴了一个标签,因此,RFID也被称为电子标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RFID技术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由于具有高速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RFID技术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安防》2012,(11):36-40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厂安防管理系统,描述了几种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在工厂安防中的典型应用,包括周界红外传感主动防护、RFID射频识别的厂区出入口管理、智能视频传感器技术、库房RFID管理技术等。工厂物联网安防管理系统是以工厂为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兼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厂区室内外环境管理系统。物联网时代的工厂不再是一栋栋厂房,也不再是一间间被动监视的车间,用物联网安防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对工厂的任何一个角落的实时情况进行视察,有危险时可提前预警等,这将使工厂的工作环境更为舒适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RFID射频识别技术标准解析及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介绍了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及工作原理,结合此项的技术特点分析了相关标准制定的原则及标准制定的现状。就我国而言,电子标签技术及应用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技术水平不高、标准规范不完整等诸多问题。另外,本文又介绍了RFID技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了RFID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安科院)在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下完成的。该系统是基于第二代RFID(射频技术)技术平台基础上,结合了国内通信、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研制的,采用目前国际  相似文献   

18.
飞利浦电子(Philips Semiconcutor)13前宣布,其半导体部门在亚洲的供应链成功引入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技术,成为半导体行业首家采用此技术的公司。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SAP已经和Intermec科技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将联手帮助员工人数低于100的公司达到沃尔玛、福特汽车以及美国国防部提出的RFID(射频身份识别)标准,另外,它们还将为其它大型商业伙伴提供相关的RFID服务。  相似文献   

20.
针对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的日益重要性和RFID系统的安全性现状,基于RFID技术机理,从安全和隐私风险的角度阐述RFID技术及其应用业务进程,并分析RFID技术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和隐私危险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标签生命周期(RTLC)方法,详细分析标签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威胁性,信息资产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隐私情况。然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提出减轻安全和隐私风险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解决RFID应用中存在的各种安全和隐私问题提供帮助。分析表明,采用RTLC方法,并根据业务进程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可以降低或缓解RFID系统的安全和隐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