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环境导报》2003,(3):6-7
目前,国际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商进口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果品、蜂蜜、药材、有机丝绸、有机棉花等产品,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呈迅速上升趋势。然而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可以看出,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和潜在的国内市场。在江苏,有机食品产业已经有所起步,并涌现了一批典型。据初步调查统计,江苏已建和在建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已达60余个,有机食品种类数十个。其中,江苏省环保厅扶持建立或正在建设的江苏农垦2000公顷有机农业生产基…  相似文献   

2.
有机食品开发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有机食品的基本概念 ,国内外有机食品的发展概况 ,阐述了发展中国有机食品的重要意义 ,并对我国发展有机食品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作了论述和分析 ,提出了发展中国有机食品市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随着人们环境、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质要求越来越迫切,市场需要安全、高质、无污染的食品,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汇的新兴产业。2001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出口额为2500万美元,最近几年的年出口增长率都在30%以上。江苏有机食品行业发展营销战略虽然有机食品发展前景广阔,也有潜在的消费市场,但从目前…  相似文献   

4.
《环境导报》2003,(3):4-5
有机食品是国际上通行的环保生态食品概念,它要求在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有机食品比国内通行的绿色食品的环保标准更高。我国有机食品的开发是源自1984年广州出现的第一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真正意义上开始有机食品开发是在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成立以后。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依托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科所成立了“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该中心与国际上最大的有机食品颁证机构美国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密切联系,使该协会在我国有机食品中心设立分会,同时还赢…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增长较快。云南省具有多方面优势,只要政府重视,加强宣传,在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加强有机食品管理,就一定能打开国际市场,进而取得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有机食品是目前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在现代农业面临的生态平衡失调、资源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食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挑战面前,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迅速。欧盟、美国及日本三大市场1998年有机食品销售收入为130亿美元,2000年达到22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30%。预期本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将可达全世界食品销售总量的10%左右。欧盟已出台农业政策鼓励转换或保持有机种植,并给予农场主以相应的补贴。比如德国政府已确定了将有机农业种植…  相似文献   

7.
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机食品从英文OrganicFood直译而来 ,其他国家也叫生态食品或生物食品。有机食品的定义是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检查认证机构认证 ,颁给证书的农副产品。随着人们环境和健康意识的加强 ,近 2 0年来 ,有机食品在世界范围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迅速 ,奥地利、芬兰和丹麦有机食品销售额已超过食品总额的 10 % ;在发展中国家 ,有机食品也成为出口创汇的新兴产业。我国随着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成立 ,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非常迅速 ,有…  相似文献   

8.
入世后我国环保产业面对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国际环保产业的发展特点1.1环保产业规模大,发展迅速环保产业作为90年代迅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目前,美国、西欧和日本环保产业的产值已占全球的87%,并且还以高于GNP增长率1~2倍的速度发展。例如,德国作为欧洲环保市场发展较好的国家,每年市场增长率为6%~8%,远远超过其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1998年,世界环保市场交易额为450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世界环保产业的产值将达到6000亿美元,2010年后国际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可达到1万亿美元。1.2环保技术与产品高科技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成功实现了所占全球经济份额的快速增加,但在全球能源消耗方面,中国所占的份额增长更为迅速。由于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中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同时减缓了能源需求的增速。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中国可望进一步参与国际能源政策磋商,提供与其地位相称的、充分的能源供求数据,以便增强全球能源市场的可预测性。笔者认为,能源和相关的环境影响可能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根据国际经验,本文揭示了有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不可见的”市场信号和“可见”的政府政策。本文还对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可以提供援助的领域做了简要的介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对有机食品的基本概念和有机食品所必需具备的条件作了概要的介绍,并对国内外有机食品的发展概况、我国发展有机食品的有利条件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有机食品开发的原则、策略和开发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机食品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农业运动已在我国兴起,我国在有机食品的开发上有着潜在的巨大市场及有利条件,应遵循“先易后难、逐步发展、建立基地、开发市场”的原则,严格按有关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系统认知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新格局、新问题和新路径,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耕地增产潜力、农业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食物浪费、国际农产品贸易、重点农产品保供稳供、全球农业食物系统、双循环与企业行动、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国际粮安治理、粮食安全研究前沿等领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全球农业食物系统进入复合型高风险时代,国际粮安治理面临资源、约束力、行动力等方面的挑战,凸显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进口依赖型农产品的保供稳供压力,需要加强国内农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全球化发生新变化,考验中国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粮安治理、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水平。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粮食安全治理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瞄准全产业链、强调风险管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食物系统和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农业对外开放与粮食安全、双循环新格局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方式路径,为新时期建立健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良杰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6):1469-1480
目前,中国居民膳食消费水平与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形式上表现为由“粮菜型”向“粮肉菜果”多元型和由传统家庭烹饪型向现代便捷型转变。膳食消费结构和水平的改变将影响未来中国的粮食消费量。以中国台湾居民的膳食消费发展规律判断,目前中国大陆居民的膳食消费水平距离富裕水平下的稳定状态整体差距超过50%,肉禽类差距超过一倍。而2018年中国粮食表观自给率已经下降到了85%,大豆自给率仅为15%,虚拟耕地自给率仅为72.6%。在食物消费达到富裕稳定态时,中国不仅需要进口大量的蛋白饲料,还可能需要进口相当数量的能量饲料。基本结论为:仅仅依靠中国本土的农业生产资源已难以维持全面小康水平下的本土农产品需求,发展到富裕水平短缺将会更甚,依赖国际市场是必然需求。从维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讲,在农产品进口贸易上可多考虑进口动物性产品,适当放开粮食类产品进口数量,自己生产水果、蔬菜等类的农产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   总被引:60,自引:8,他引:60  
21世纪前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贸易一体化和进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人口持续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国内体制和制度的转型,使中国人地矛盾更趋尖锐、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这无疑对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和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食物安全。论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水土资源态势及其对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影响,指出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的不匹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到2030年中国粮食缺口可能在760×108kg左右;实现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应立足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选择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须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国际碳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推动各国低碳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受国际气候制度演变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当前国际碳市场的发展陷入停滞。未来国际碳市场将何去何从?本文立足主要国家国内碳市场发展、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以及德班气候变化会议成果,对国际碳市场的未来发展走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2012年后的国际碳市场将由联合国气候公约缔约方会议相关决定和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两个框架同时驱动,同时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要国家国内政策取向的影响。本文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进展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针对环境保护部门在国内碳市场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control strategy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development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control policy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s on POPs was reviewed. Th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POPs control strategie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developed counterparts(e.g. US, EU, Japan). Currently, while the legal framework on POPs management, which complies with intemational guidelines has been established, it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areas of special POPs management, risk assessment,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capacity.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POPs policy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sci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 capacity are not only useful for Chinese decision-makers, but also a case study for developing wodd and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global elimination of POPs to make a toxic-free future.  相似文献   

17.
我国饲料粮区域产消平衡特征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饲料粮消耗量大且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首要影响因素,准确判断我国饲料粮的区域产消平衡特征对农业相关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详细分析各省区不同畜牧产品粮食转化系数的基础上,对区域饲料粮的产消平衡状态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近年来我国饲料粮消费量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21 730万t增长到2015年的30 549万t,15 a间增长了8 819万t。2)2015年生猪饲料粮消耗量最大,比例达到了44.4%,占据了我国饲料消耗总量的半壁江山。其次为禽蛋与禽肉消耗,消费占比分别为15.8%与12.7%;牛肉、羊肉、牛奶与水产品的饲料粮消费量比例均在5%~9%之间。3)2015年全国饲料粮总计短缺4 276万t,区域上呈现“北余南缺”的格局,东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饲料粮供应区域。从粮食转换系数与饲养结构来看,“北粮南运”现象是粮食资源的合理配置。论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转变消费结构,增加牛肉与牛奶的消费量;2)推动“以粮为纲”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3)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从全球视角保护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中国粮食供需平衡态势及粮食安全观的重构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粮食安全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新时期(2015-2050年)我国国内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已接近极限,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思路正在面临重构。粮食安全在个人层面是营养安全,在国家层面是国家粮食的可获得能力,国家粮食可获得能力包括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进口能力,论文从个人营养安全和国家粮食可获得能力视角,对新时期我国粮食供需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为110.88%~117.49%,粮食具有保障平衡的基本能力,口粮安全保障程度为158.57%~168.02%,口粮具有保障充分平衡的能力,而饲料粮的保障程度只有79.41%~84.15%,保障程度不足。这一有所宽裕的粮食供需平衡态势为允许小幅度市场波动来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提供了弹性空间,也为国家粮食政策调整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为建立我国新时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建议:1)在资源端建立基本农田制度,维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2)在生产端逐步发展经营规模较大的专业化粮食生产实体;3)在流通环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培育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粮食市场体系,融入国际市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供应;4)在储备环节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  相似文献   

19.
宋峰  代莹  史艳慧  王博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9):1807-1819
借鉴西方标准曾对我国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国际标准对我国已建立起来的保护地体系已经显现出不适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回溯我国及世界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关联,由于我国在国际保护地标准制定过程中参与度过低,导致我国保护地的特性与发展阶段需求在国际标准中体现不足。我国保护地具有的文化景观属性,即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西方人和自然对立的思想截然不同。我国保护地面临着保护与发展双重挑战,直接将基于特定人口状况和发展阶段的保护地所制定的标准用于其他状况下的保护地,其合理性存在着问题。应更加批判地看待西方标准,积极探讨可持续和平发展的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