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普及以及"互联网+"行动、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有序实施,大数据已逐渐从概念炒作阶段过渡到各行业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应用阶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20号)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提升安全生产‘大数据’利用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周期性、关联性等特征分析,做  相似文献   

2.
<正>"互联网+"是一个热门的词,各行各业都在探讨如何借势谋发展。在安全生产领域,探索"互联网+安全"的热情也汹涌澎湃,激起浪花无数。2015年,"互联网+"这个行业词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了各个行业的关注和热议。在安全生产领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并不陌生,但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是业内更为关  相似文献   

3.
正在"互联网+"新形势下,浙江省安监局创新探索"互联网+安全生产"新模式,将综合监管、安全培训、隐患排查、现场执法等工作与微博、微信、大数据结合起来,实现浙江省安全生产"智慧监管"。2015年,针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严峻形势、政府安全监管任务繁重与监管力量不足、安全生产监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日益凸显。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管系统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共享互联网发展"红利",创新探索"互联网+安全生产"模式,打造引领安全生产监管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切实提高了安全生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4.
<正>为全面、深入、准确地贯彻执行新《环保法》,加快环评制度改革,推进大数据技术在环评管理中的应用,吸取国外环评经验,探索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与环评的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现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文,共同探讨和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一、征文范围1、新《环保法》贯彻和执行与环评领域制度创新2、"大数据"创新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5.
<正>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不是一种信息技术,而是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的巨大潜力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包括云、网、端。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网是指互联网、物联  相似文献   

6.
在大数据技术以及信息化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实践背景之下,"互联网+"智慧环保发展时代的悄然来临,使得对"互联网+"智慧环保多元感知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工作,逐步被提升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展开了简要的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培训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安全培训需求,为了提高培训质量,"互联网+培训"模式成为研究的热门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互联网+"安全培训的系统模式,探索适合北京市的互联网安全培训教育方式,以北京市安全生产网络学院为实践,探讨"互联网+"安全培训的有效应用,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突出、员工素质不一,安全培训实效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互联网+"这一新闻热词的解读,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互联网"+"传统产业,有人觉得它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比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而互联网能"+"到什么程度,无论对监管部门也好,工矿企业也罢,当然还要看其原有信息化水平。相比"互联网+"的新闻热度,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南京安元科技公司董事长王三明更关心其能带来怎样的深度应用。互联网到底如何"+"安全?且看他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概念,随之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提及互联网,大家并不陌生,但对于"互联网+"的概念或许就不那么明晰了。"互联网+"这个+号,渗透到安全生产领域有什么新内涵,会给传统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带来哪些改变?近日,本刊采访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信信息中心主任张瑞新。  相似文献   

10.
环评大数据对于环境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通过介绍环评大数据的总体框架及其在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下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两个数据采集系统、三个服务平台、四个数据资源网络,以及形成的统计分析、技术校核、预警预测和信息共享四大应用服务能力,并提出环评大数据在整合共享、数据质量、信息安全和应用效能方面的下一步建设展望,为环评大数据后续发展及其他环境保护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3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官方网站公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其中,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共38个,中国安科院牵头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大数据平台"项目名列其中。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大数据平台项目将建立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为基础的国家级安  相似文献   

12.
正"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变的同时,也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尝试从多角度探讨"互联网+"在安全生产操作层面的应用和影响。"互联网+"保障依法履职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章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  相似文献   

13.
正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就意味着"互联网+"已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4G技术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在移动视频监控、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方面,4G给安防监控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随着5G技术的到来,高带宽、低延时、高稳定性可使视频监控可达到4K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当前电梯管理模式存在的电梯市场信息不对称、公共救援产品缺失故障率高、电梯安全监管难度大、电梯后期管理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进行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使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思维,并就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监管模式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创新电梯安全监管模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的深刻影响,公安机关原有的思路理念、体制机制以及传统警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新的变化。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指出:要着力打造数据警务、建设智慧公安,努力实现公安机关战斗力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以昆明公安跨越发展"1575"目标体系和公安科技信息化"145"建设任务为引领,聚焦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紧盯实战需求,研发VID视频数据治理体系,架构警务安防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引领警务实战变革,推进"平安建设"进程迈出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16.
<正>门禁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与监控、报警一同成为安防领域最重要的支柱系统之一。随着安防大数据的兴起,特别是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之后,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各类新兴技术的安防行业应用层出不穷,传统产品与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在2016年安博会上,更是可以感受到新技术对于门禁产品市场发展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就2016年门禁产品在人脸识别、信息安全和融合创新三个方面的发展,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公安监管信息化进入"智慧监管"新阶段,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风险精准评估、业务智能辅助和信息全面感知,推动勤务模式转型升级,全面提高驾驭复杂监管形势的能力。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发展,然后结合公安部智慧监管规划,着重描述监所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库构建和精准评估的流程,最后给出了人工智能在公安监所风险评估中的具体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4月28日,以"安全健康数据采集和应用的优化"为主题的2017年"世界安全生产与健康日纪念活动暨中小企业安全管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华山、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德美尔等出席会议并致辞。孙华山在致辞中指出,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中国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重大  相似文献   

19.
<正>经过多年的积累,安防行业取得了大发展,企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发展到最近这几年,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大行其道的时候,安防市场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平安城市、智慧交通、交通管控成了很重要的三大应用市场。平安城市建设一直是引领监控市场发展的风向标,不论是市场总量还是技术,智慧交通、交通管控貌似和安防不相关,实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安全     
<正>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概念,随之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有专家表示,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这种影响也渗透到安全生产领域。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20号),该通知中把加快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作为创新安全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