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对发展过快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到了必须进行解决的地步,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中,煤炭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煤炭产业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现在社会的发展理念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对煤矿生产进行环保改造升级,构建和谐绿色的矿山,达到煤炭产业和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激增、耕地面积减少,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生态问题.而在建筑设计领域,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先锋,城镇的发展是人们所重点关注的.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与时代目标,城镇内部都在进行着改造,而现代社会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城镇发展的规划必然与这一理念紧密相连.本文就城镇规划与环境评价的关系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问题,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循环社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需要在土地资源领域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本文拟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分析循环经济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引入到土地利用中,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激增、耕地面积减少,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生态问题。而在建筑设计领域.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不管是人们的生活又或者是工业生产结构都加快了脚步,对水资源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如果水资源被污染,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需要进行水污染治理,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使得生态环境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文章主要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了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城市实施了改造工程.现代社会中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这一理念的具体化,环境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方向.本文就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落实环境评价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污染问题愈加严重,人们也开始认识到节能在环保当中的重要性。水资源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源泉,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针对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的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心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宇佳  李颖 《环境工程》2023,(7):345-346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开展生产及生活的根本,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需要关注的重点。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为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艺术设计相关专业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将生态保护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具有环境设计、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理念的生态教学方法,还与社会人才需求同步结合,形成了具有社会性和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对生态保护理念的融入,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当前,经济与环境发展相悖的问题,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生存环境、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四生环境"相互包容、共生发展,对促进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论述了"四生环境"共生理念和重要意义,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四生环境"共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广大公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环境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严重的话可能会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为了给人们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做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大气环境监测现状及问题总结了几点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环境工程》2021,39(1)
<正>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在现代社会里,绿色的、生态的居住理念就是在坚持保护环境、注重生态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人们享受舒适的居住环境,这就需要注重以绿色生态的理念来指导住宅建筑的外部空间的安排和设计。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适合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了建筑、设计和生态的融合,以达到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促进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13.
吴丽艳 《环境工程》2023,(4):256-257
<正>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各行各业的环保事业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加大对我国环保理念的宣传,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持续发展,将环保理念教育融入到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于推动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绿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学生意识形态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日语教学中将环保意识融入到教育的过程当中,通过对学生环保理念的培养,环保意识的塑造以及环保知识的宣传,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书向读者系统的介绍了环保的科学理论知识,在生态学的角度向读者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使读者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环保理念贯彻下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呈现出直线式的增长态势,生态环境却遭受了破坏.不仅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以纺织印染行业来说,虽然在国内经济环境一片大好的局面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  相似文献   

15.
REDD+机制的提出低碳经济的理念始于英国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最终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一致,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自19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的增长,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人们采取了急功近利,甚至是竭泽而渔的方式对待大自然,其后果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这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提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事实上,我国古代的圣贤先哲很早就萌发了比较清醒的生态意识和初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朴素的思想在当今仍对我们有很强的启示,值得当代人去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趋于全球化,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中,能源匮乏带来的影响十分明显,直接阻碍着各行业建设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就我国现状来看,能源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本文以电力新能源的发展为例,阐述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构想,论述了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造成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加强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然而,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尤其是我国城市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给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也成为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现状及对以后发展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22(1):37-41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突出,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同列为基本国策,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为我国的环保产业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低碳节能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低碳生产、节约能源等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社会也开始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供热领域为了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供热系统进行了节能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供热系统的高效运转。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电厂供热工程节能改造方案,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