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不同植物滞尘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麦冬、广玉兰、白玉兰、紫藤、窄叶十大功劳.杜鹃等为例,对校园内常见植物的滞尘能力与树种,叶面积.叶表面光滑程度.叶的结构与疏密度等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植被的滞尘效果最明显,乔本植物离地0.6~2.6m之间的叶片滞尘效果最好.草本有吸附力的表面积与其高度有关。建议在颗粒物污染严重地区,应选择滞尘效果佳的绿化。科学配置草本、灌木.乔木的比例。形成立体绿化.做到每隔一周左右实施人工降雨或彻底冲淋树叶。而对草地修剪过勤。不利于其滞尘性能发挥。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域4种常用树种滞尘和吸滞重金属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常见树种叶片滞尘及吸滞重金属的能力,本研究收集了4种常见绿化树种在多个城市的滞尘及吸滞重金属数据,用数理统计、区划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树种叶片在多城市环境滞尘和吸滞重金属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女贞、悬铃木和广玉兰的平均滞尘量差异不大,香樟滞尘量略低于其他3树种,但女贞叶片的滞尘潜能最大;女贞、广玉兰叶片滞尘量表现为南方城市大于北方城市,悬铃木叶片滞尘量表现为北方城市大于南方城市;在季节滞尘上,女贞叶片滞尘量表现为夏季低于秋季,悬铃木、广玉兰和香樟则是夏季高于秋季;多城市树种吸滞重金属分析显示,对Pb、Cd、Cu和Zn具有最大吸滞量的树种均是香樟,对Pb、Cd、Cu和Zn具有最大吸滞潜能的树种分别是女贞、悬铃木、香樟和香樟;香樟叶片对Pb、Cd的吸滞量受地域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在中国南方城市比其他3树种更具有应用普适性;女贞叶片对Cu、Zn的吸滞量受地域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比其他3树种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园林绿地类型内空气PM_(2.5)的检测,结果发现:PM_(2.5)浓度日变化规律均呈现早晚高午间低的双峰单谷型趋势。各绿地类型内空气PM_(2.5)浓度10月最低,8月最高。全年空气PM_(2.5)浓度均值从大至小依次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不同天气状况下空气PM_(2.5)浓度的大小排序依次为阴天>晴天>雨天>雨后天晴。复混的植被结构对空气颗粒物的滞尘能力大于单一的植被结构,按滞尘能力大小排序依次为阔叶乔灌草、针叶乔灌草、阔叶乔草、灌木草坪、草坪。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时相MODIS数据的四川省森林植被类型信息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植被类型信息对于生态的保护、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针对单一时相遥感数据在提取森林植被类型信息方面的局限性,探讨了基于多时相MODIS遥感数据实现提取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信息的方法。将四川省的森林植被划分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5 种类型。通过对其年内生长差异的分析,选取多时相(2005 年1 月9日、2 月26 日、4 月22 日、7 月19 日和10 月23 日)特征数据,利用光谱和时相特征知识建立了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的提取模型;通过特征组合与逻辑判断,实现了5 种植被类型信息的提取,提取精度总体达到84%,植被类型最低精度达到76%。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大范围的植被类型调查与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该研究表明,四川省2005 年的森林覆盖率为28.43%。各类型按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该数据对四川省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太原市近十年颗粒物污染状况 ,对长期生长在严重空气污染环境中的绿化植物净化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能力进行了调查测试 ,就不同树种叶片滞尘量和单株树木滞尘能力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PM_(2.5)吸滞量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自然状态下单位面积PM_(2.5)吸滞量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显著高于阔叶、灌木树种,其中桧柏、油松PM_(2.5)吸滞量较大,银杏、杨树吸滞量较小;饱和状态下,PM_(2.5)吸滞量显著增加,但其吸滞能力排序与自然状态下基本保持一致。叶表面存在气孔、细密沟状组织等,有利于叶片吸滞PM_(2.5)等细颗粒物;叶表面光滑,无明显起伏,存在较宽沟壑,不利于叶片吸滞细颗粒物。为合理选择滞尘能力强的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城市绿化植被的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样方调查、植被生物量估算和植物叶片滞尘测定等途径,研究广州城区生态安全岛森林的生物量、植物叶片滞尘和物种多样性的作用.结果表明:①生态安全岛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介于69.61~371.34t·hm-2之间,碳储量介于34.81~185.67t·hm-2之间.随着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生物量和碳储量不断增加.②不同采样点植...  相似文献   

8.
对兰州城区主要交通区、公园和生活区25种阔叶树种和6种针叶树种植物叶片进行环境磁学测试,采用洗脱-抽滤法对叶面滞尘量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功能区植物叶面滞尘对城市污染的磁学响应。结果显示,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0.5 m、1.5 m、2.5 m阔叶树种和1.5 m针叶树种植物叶片平均滞尘量分别在3.07 g/m~2、1.70 g/m~2、1.22 g/m~2和18.88 kg/m~3,叶表颗粒物磁性特征SIRM_(dust)分别为199.56×10~(-6)A、107.08×10~(-6)A、70.66×10~(-6)A和133.88×10~(-2)A/m。滞尘量和磁性参数结果表明,植物叶片表面滞尘量和磁性矿物含量均随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值在交通区明显高于公园和生活区,且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叶片内部颗粒物质贡献了叶片磁性特征的18%~44%;SIRMdust可作为有效指示植物叶表颗粒物污染程度的磁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重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对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生物量模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植被层(包括乔木与林下植被)、枯落层和土壤层(表层1 m)比较了井冈山5种重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结果表明:①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29.047 kg/m2,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杉木林>落叶阔叶林>毛竹林;②土壤碳密度平均值为22.453 kg/m2,占森林总碳密度的77.3%,5种森林类型土壤碳密度排序与总碳密度相同,且差异较小;③植被层碳密度差异最大,针阔混交林碳密度最大(12.039 kg/m2),是碳密度最小的落叶阔叶林(1.322 kg/m2)的9.1倍;④乔木层碳密度排序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人工杉木林>毛竹林>落叶阔叶林,乔木地上碳密度占乔木总碳密度的61.4%(人工杉木林)~75.8%(落叶阔叶林);⑤灌木层总碳密度差异大,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灌木总碳密度分别为最大(0.153 kg/m2)和最小(0.027 kg/m2),前者是后者的5.6倍,灌木地上碳密度占灌木总碳密度的78.3%(针阔混交林)~81.0%(常绿阔叶林);⑥草本层总碳密度差异较小,在0.074 kg/m2(人工杉木林)~0.108 kg/m2(毛竹林)之间,地下碳密度略高于地上;⑦枯落层碳密度最低,不同森林类型间枯落层碳密度差异不大,在0.064~0.084 kg/m2之间.   相似文献   

10.
NPP增长驱动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CO2,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变暖的压力。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NPP的增长强度与碳周转时间。本文通过对遥感监测到的森林生态系统NPP增长趋势进行校正,结合森林样地实测数据得到的碳分配系数与周转时间,建立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周转模型,并模拟了1982~1999年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量及其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982~1999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汇量为0.051 PgC a-1,其中植被的碳汇量为0.034 PgC a-1,凋落物的碳汇量为0.013 PgC a-1,土壤的碳汇量为0.004PgC a-1;不同森林类型中,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碳汇贡献最大,落叶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贡献最小;进一步分析表明森林植被的固碳效率显著地受到碳周转时间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InVEST模型的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北京山区遥感影像数据和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利用In 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评估分析了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为99. 95 M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0. 51、3. 16、0. 86、8. 61、76. 81 Mg/hm~2。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碳密度与凋落物碳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林分类型平均碳密度表现为落叶针叶林(153. 99 Mg/hm~2)针阔混交林(132. 45Mg/hm~2)落叶阔叶林(125. 10 Mg/hm~2)常绿针叶林(111. 78 Mg/hm~2)灌木林(72. 26 Mg/hm~2)。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77. 41 Tg,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8. 14、2. 45、0. 67、6. 67、59. 48 Tg。各林分类型总碳储量表现为落叶阔叶林(43. 23 Tg)灌木林(25. 90 Tg)常绿针叶林(6. 21 Tg)针阔混交林(1. 42 Tg)落叶针叶林(0. 65 Tg)。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是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55. 84%和33. 46%。在北京山区各个区县中,怀柔区碳储量最高(15. 37 Tg),平谷区碳储量最低(4. 89 Tg)。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不均,总体表现为北京山区北部区县较高,西部区县偏低,中部和东部最低。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长时间跨度的道路积尘变化特征,于2019~2020年对北京市大兴区内主要道路进行尘负荷检测,并于2020年四季收集道路PM10和PM2.5积尘样品,分析化学组分,建立成分谱.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大兴区道路尘负荷年均值分别为1.05g/m2和0.74g/m2,2020年大兴区道路尘负荷较2019年下降29.5%.2019年道路尘负荷热点聚集区分散,大兴区内道路尘负荷高值区较多,2020年热点区集中出现在西北部,冷点区集中在东部区域.2020年大兴区道路扬尘排放因子低于2019年,大部分乡镇/街道中,2020年的扬尘排放因子和排放量低于2019年,呈现出东南部 > 中部 > 西北部的趋势.2020年大兴区道路扬尘排放量低于2019年,大兴区南部和西北部乡镇/街道内的扬尘排放量大于中部.受建筑施工活动影响.2020年大兴区道路PM10和PM2.5积尘化学组分中以土壤风沙和建筑施工活动相关的元素为主,Ca、Mg、Si、Al元素分别共占比39.39%和41.71%.对大兴区道路尘负荷进行针对性管控,首先需要对运输车辆进行及时冲洗,降低轮胎的尘土夹带量.其次应加强工地出口至附近1km的道路清扫保洁频次,将工地出口处道路尘负荷对周边道路的辐射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13.
新型防冻抑尘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CMl、CM2型防冻抑尘剂的抗冻性能、在自然环境中昼夜周期吸湿和放湿的行为进行了测定的基础上.为提高性能,对这两种防冻抑尘进行了复配。其研究结果对卤化物抑制路面、地面和各种散体堆放场的扬尘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是了解植被-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论文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内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不同类型群落的土壤为对象,在测定10个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对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及其差异性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全磷是影响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特征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区土壤除了全磷和有效磷不足以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和亚热带其他类型森林相比养分十分丰富。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均存在差异,与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戈壁和绿洲风蚀起沙(尘)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敦煌地区戈壁和绿洲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地表下春季的风蚀起沙(尘)情况.研究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地表土壤的粒子尺度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度及地表土壤水分含量等下垫面特征不同,绿洲地表风蚀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要大于戈壁地表,其垂直尘粒通量(风蚀起沙率)比戈壁地表小将近一个数量级;但考虑人为的翻耕作用时,绿洲地表风蚀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可能会减小一半以上,其垂直尘粒通量也将增加大约一个数量级,甚至比戈壁地表还要大.  相似文献   

16.
上海室内外灰尘中多氯联苯及其人体暴露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11月~2009年6月以气象学分4个季度测定了上海地区居民家庭室内外灰尘中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研究表明,春季和冬季室内灰尘中PCBs平均含量高于夏季和秋季,而室外灰尘中PCBs含量表现相反特征.单个室内样品∑PCBs浓度范围为1.0×103~1.97×106pg/g,室外为n.d.~1.96×106pg/g.此外,通过生理学的体外实验模拟人体胃肠消化过程,并利用响应面法研究影响PCBs生物有效性的因素,发现胆汁浓度相对于消化时间、液固比和污染物浓度对PCBs生物有效性影响最大.依据室内外灰尘中PCBs年平均浓度、生物有效性及灰尘摄入量计算得出,上海地区儿童和成人通过摄入灰尘人均PCBs的日暴露量分别为2.657×102~1.078×104pg/d和1.328×102~ 5.392×103pg/d.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某些热带植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常绿季雨林.因生态环境的不同.还有热带雨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稀树草原植被等、土壤类型和地球化学成分及植物的种类,决定了海南岛某些植物的地球化学组成.根据热带主要植被类型的树种分析,得到了Si、Fe、Mn、Cu、Zn、Ni、Ca、Pb、Mg、K等十种元素的平均背景含量.针叶树和草本植物中Si、Fe、Mn、Cu、Zn的含量要比阔叶树高.营养元素Ca的含量以针叶树高,Mg和K含量以草木和阔叶树为高.同时,植物根、茎、叶等各部分的元素含量也不尽相同.热带植物、土壤、岩石中Pb的背景值分别是40ppb、20.9ppm、28.8ppm.公路旁的木麻黄树(Casuarina equisetifolia)叶中的含Pb量为264ppb,皮含Pb为2400ppb.这可能与公路附近空气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室内积尘中铅含量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集南宁市居民室内积尘,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进行铅含量的测定,根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影响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量化的计算,结果表明影响铅含量测定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为试样制备和校准曲线绘制,在该样品铅含量测定中,室内积尘中铅含量为21.4mg/kg,其扩展不确定度±2.78ms/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