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N和P对东海中北部浮游植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丰富,海水富营养化趋势明显.采用通径方法分析2001~2003年春夏季数据,在众多环境因子中,N、P含量及其组成与浮游植物关系最为密切,是影响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变化的首要因子.硅藻和甲藻对各种N的利用能力不同,是硅藻在调查海域占据绝对优势的重要原因;在同一季节中,硅藻和甲藻利用不同层次的氮盐,减少了两者间的竞争压力.高NO3-N/TIP对某些种类具有抑制作用,对甲藻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NO3-N/TIP在10~20、NH4-N/TIP或NO2-N/TIP小于1时,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最为丰富.NO2-N/TIP对硅藻的种类数变化几乎没有影响,而与甲藻的种类数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广东沿岸不同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9月茂名、珠海及陆丰海域调查数据,对3个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组成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个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112种,其中硅藻87种,占种类数的77.68%;甲藻17种,占15.18%;绿藻5种,占4.46%;蓝藻3种,占2.68%。其中茂名海域出现了52种,珠海海域67种,陆丰海域63种。3个海域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茂名与珠海海域最高0.38。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茂名海域最高(356.21×104/L),其次为荷包岛海域(25.13×104/L),陆丰海域最低(1.66×104/L)。3个海域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共出现了10种,仅柔弱拟菱形藻(Pe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为共同种类;优势种优势度指数茂名海域极高,高达0.99,其次为陆丰海域0.5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珠海(2.98、0.60、1.13)、陆丰(1.57、0.35、1.03)高于茂名(0.11、0.03、0.73)。3个海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显示,珠海海域水质状况最好,群落结构最稳定,茂名海域则最差。  相似文献   

3.
于2012年秋季对庙岛群岛南部海域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了庙岛群岛南部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94种,细胞平均丰度为6.65106 cells/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现从靠近陆域(南部,庙岛海峡)到海域(北部,长山水道)逐渐增加的变化特征。主成分分析(PCA)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表明,浮游植物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域的东部、北部和西部海域,即外海海域。冗余分析(RDA)讨论浮游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明,水深、温度和总磷是影响庙岛群岛南部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性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大中型浮游生物及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盐度5‰和25‰等值线将长江口海域划分为口门区(盐度<5‰)、河口区(盐度5‰~25‰)和海水区(盐度>25‰),通过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排序分析法,分区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上,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和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以硅藻为主,甲藻占比近年来有所升高.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群落组成以桡足类动物为主.空间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呈现出由口门区向海水区递增的趋势,与盐度分布较为一致.(2)浮游动物多样性水平整体优于浮游植物,二者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海水区浮游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高,结构复杂;口门区浮游生物种类少,但均匀度较高;河口区浮游生物种类较多但分布不均匀.(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盐度、光照、营养盐是影响浮游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除环境要素外,生物间的捕食作用对...  相似文献   

5.
2012年4月、7月、10月和2013年1月,对宁波南韭山附近海域15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8属157种,其中硅藻门有40属113种,占总种数的71.9%,为优势类群。该海域优势种22种,全年优势种为星脐圆筛藻,浮游植物种类数呈现环岛海域高于岛外海域的趋势,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全年丰度最高点是夏季S3(700.00ind/L),最低点冬季S5(11.50 ind/L);丰度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大小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海域各站点物种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生态优势度指数(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1.70~5.12、1.95~4.06、0.67~0.84、3.38~13.00,表明调查期间南韭山附近海域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稳定,其中秋季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分析渤、黄海夏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13年夏季在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31.19 °N-39.82 °N,118.89 °E-125.65 °E)设50个站位采集水样,研究各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和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种类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为南黄海最高,北黄海次之,渤海最低,多样性高值区集中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南黄海中部和长江口毗邻海区。研究海域水柱浮游植物丰度为0.01×103~418.2×103 cells/L,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的平均值分别为(14.6±12.8)×103 cells/L、(11.5±14.9)×103 cells/L和(35.7±92.3)×103 cells/L。甲藻和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甲藻分别占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水柱总丰度的52.7%、26.4%和77.9%;硅藻分别占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水柱总丰度的46.6%、73.1%和22.1%。渤海和南黄海浮游植物多分布于表层及次表层,北黄海浮游植物多分布于中层至底层。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群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4~2006年期间、每年5月和8月共6个航次对黄河口附近海域33个站点(38°02′00″~37°20′00″N、119°03′24″~119°31′00″E)的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数量和优势种类的年际及季节变化特征。镜检结果表明,6个航次共获得浮游植物52属129种,隶属硅藻、甲藻、金藻和黄藻4门,其中硅藻99种,甲藻25种,金藻3种,黄藻2种。在浮游植物数量组成中,硅藻占绝对优势;5月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值为3.74×105/m3,8月平均值为1.17×107/m3。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5月为1.83,8月为2.43。3a期间,5月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值逐渐升高。与20世纪90年代同期相比,黄河口附近海域8月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和种类多样性指数H′值均明显升高,5月和8月的优势种类组成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该海域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可能是造成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香港环境保护署2006年1~12月份深圳湾浮游植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在深圳湾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7属34种,主要类群是硅藻,占总种数的52.94%,其次是甲藻,占总种数的29.41%,其他藻类占总种数的17.65%.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波动范围在2.13×106~4.15×106cells/L之间,平均值为2.92×106cells/L,并且在秋季(10月)最高,春季(5月)次之,呈明显的双周期变化特征,平面分布表现为由海湾中部向湾口处递减的格局.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偏低,其中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76~2.52之间,均匀度范围在0.29~0.74之间,反映出种类间个体数分布欠均匀,群落结构稳定性差,优势种优势度明显.研究海区物种丰度整体水平较低,浮游植物物种丰度指数变化范围在0.57~2.17之间,这与深圳湾海域水质污染严重而导致该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有一定关系.研究还表明,营养盐、盐度和溶解氧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2013年春季(5月)、夏季(8月)在滦河口至大蒲河口浅海海域19个站位进行浮游植物与理化环境的生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15科44种,其中硅藻类种类最多,占85%,夏季种类多于春季,Jacard相似性指数为0.14,季节更替明显;优势种3种,春季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夏季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优势种单一且优势度较大,稳定性较差;细胞数量变化范围为(1.14~827.73)×104/m3,夏季平均细胞数量为春季的7倍,空间分布呈近岸海域向外海域递减的趋势,且夏季变化幅度大于春季;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丰富度指数(Margalef)及均匀度指数(Pielou)所反映的生境状况均为夏季优于春季,滦河口优于大蒲河口;春季浮游植物与单一环境因子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夏季水温是浮游植物种数与细胞数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盐度主要影响浮游植物的种数,与细胞数量相关性不大,而DIP是细胞数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与种数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3年11月(秋季)、2014年5月(春季)、2015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横琴岛海域浮游植物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40种,硅藻101种,占种类组成的72.14%;甲藻33种,占23.58%;绿藻3种,占2.14%;蓝藻3种,占2.14%。种类数秋季64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2种,夏季36种。年均丰度范围为(2.7~20100.40)×104 ind/m3,均值为1613.43×104 ind/m3;该海域春夏季优势种较少,秋冬季优势种较多,春季仅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夏季为中肋骨条藻和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秋季为中肋骨条藻、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冬季为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等7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阈值及丰富度指数均值冬季为2.52、0.63、1.67、0.80,秋季为2.46、0.63、1.64、0.80,夏季为1.78、0.52、0.98、0.53,春季为0.27、0.11、0.10、0.32。其中春季4项指数均很低,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异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相关分析得出:春季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夏季浮游植物丰度与pH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O4-P呈负相关(P<0.05);秋季浮游植物丰度与DIN呈正相关(P<0.05);冬季浮游植物丰度与盐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DIN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温和PO4-P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在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调查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四季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深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65属214种,以硅藻为主;优势种类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优势种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季节差异较为明显,夏、秋季普遍高于冬、春季。根据相似性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季节间差异显著,养殖区和对照点间无显著差异。根据RDA分析结果,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各种浮游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所不同。调查期间,后水湾海域水质较好,各季节养殖区与对照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因子无显著差异,深水网箱养殖未对后水湾的水质及浮游植物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庙岛群岛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2月、5月、8月(分别代表秋季、冬季、春季、夏季)进行了4个航次的采样,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深、水温、透明度和MD(沉积物中值粒径)、w(OM)(OM为有机质)、w(Chla)(Chla为叶绿素a)、w(Pha)(Pha为脱镁叶绿酸)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64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82种,节肢动物甲壳类39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动物5种;季节上表现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 IRI(相对重要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存在差异,但主要优势种大多为环节动物多毛类;其中,秋季最主要的优势种为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其IRI为4 280;冬季和春季均为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IRI分别为1 092和435;夏季为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IRI为542. 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底栖动物丰度和沉积物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生物量与σi(沉积物分选系数)、w(OM)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水深呈极显著正相关. MD、透明度、w(Pha)组合可以很好地解释研究海域不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11年~2012年对青堆子湾16个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并将12个沉积环境因子、10个水环境因素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4个季节共调查到大型底栖动物80种,秋季物种数最高,春季、冬季最低,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4个季变化较大;(2)优势种秋季为5种,春季为6种,夏季为2种,冬季为1种,主要集中在环节动物门;(3)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是秋季最高,夏季最低,远岸海域较高,近岸海域较低;(4)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秋季、冬季主要为沉积环境因素,春季、夏季主要为水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现阶段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于2017年春、夏、秋3个季节对6个样点开展了调查.共记录3门41科72种,以水生昆虫和腹足纲为主.平均密度为(139.68±29.13)ind./m2,季节上,底栖无脊椎动物密度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主要优势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其中,西伯利亚盘螺Valvata sibirica为3个季节共有优势种.指示物种分析表明:春季指示种为Potamonectes sp.,夏季指示种为Lethocerus sp.、Gyraulus centrifugus、Erpobdellidae sp.;秋季指示种为Sgementina nitida.整体上,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均比夏、秋季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1.480,p=0.259)、Margalef丰富度指数(F=0.056,p=0.946)、Pielou均匀性指数(F=2.038,p=0.165)均不存在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昌黎生态监控区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采用2005~2013年夏季(8月)昌黎生态监控区海域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的监测资料,基于Arc GIS 10.0和Canoco软件平台,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9 a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23科39属105种,其中,硅藻门16科32属90种,占浮游植物总数的85.7%;甲藻门共6科6属14种,占总种类数的13.3%;金藻门1种.各年的优势种存在很大差异,按照优势度Y值的大小包括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柔弱角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柏氏角管藻(Cerataulina bergoni)、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洛氏角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中肋骨条藻(Ceratium tripos)等.夏季细胞丰度年际变化较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值介于0.015~3.889,均匀度指数J值介于0.009~1,年际变化幅度较小;各站位间物种分布不均匀,优势种较少且优势度较大.对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环境因子包括水温、营养盐(磷酸盐、硝酸氮、氨氮)、盐度等,且是各个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6年6月中旬浙江南部沿海一次红色赤潮藻主导的混合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赤潮海域和非赤潮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及丰度、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以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2种,浮游动物20种,赤潮区浮游植物平均丰度显著高于非赤潮区,赤潮区与非赤潮区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赤潮区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非赤潮区,而赤潮区和非赤潮区浮游动物各指数均差异不显著。赤潮发生对桡足类影响较大,其在赤潮区的种类和丰度均显著少于非赤潮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非赤潮区最主要优势种红色赤潮藻与氮磷浓度呈正相关,赤潮区则相反。浮游动物总丰度在非赤潮区及赤潮区均与叉状角藻丰度呈正相关,与有毒赤潮生物具刺膝沟藻丰度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为主的混合赤潮爆发能够显著改变赤潮发生海域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稳定性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浮游植物群落稳定性变化不仅带来一系列水体生态环境变化,而且也影响了水体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了揭示库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稳定性变化,分别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对三峡库区支流花溪河的11个样点进行浮游植物采集,并对资源利用效率(RUEPP)、物种丰富度(S)、物种均匀度(J)和群落更替值(BC)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溪河全年共检测出藻类8门103属380种,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采集到264、181、197和183种,绿藻种类最多,其次是硅藻、裸藻和蓝藻;S0样点物种数量和细胞密度最小,S2样点物种数量和细胞密度最大;夏季RUEPP最大,秋季RUEPP最小;BC与RUEPP、物种均匀度、总磷(TP)、正磷酸盐(PO43--P)、总氮(TN)、硝氮(NO3--N)、高锰酸盐指数和电导率(Spc)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物种丰富度和溶氧(DO)呈显著正相关系,表明蓄水对花溪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导致浮游植物群落不稳定,易发生更替,其更替程度受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