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英国HadCRUT3提供的全球温度距平,涠洲岛珊瑚礁普查(ReefCheck)历史资料及涠洲海洋站实测海表温度(SST)历史资料,2010年采集的滨珊瑚样品,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珊瑚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涠洲岛滨珊瑚生长率约为6~8 mm/a;(2)近51 a涠洲岛SST上升率为0.11℃/10 a;与全球平均温度呈准同步变化;(3)预估2050年以前全球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的珊瑚生长不会有毁灭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GC-MS/MS)对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区海水、沉积物和珊瑚中除萘(NAP)以外的15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区海水、沉积物和珊瑚中普遍存在PAHs,且均以3环PAHs占优势(68.47%~85.62%).海水((2004.49±946.22) ng/L)、珊瑚组织((2487.58±1375.33) ng/g)和珊瑚共生虫黄藻((2496.76±979.26) ng/g)中PAHs总体积或质量(干重)浓度(∑15PAHs)较高,而沉积物((61.38±37.41) ng/g)中∑15PAHs较低.与2015年10月的水体和珊瑚组织相比,本次调查的涠洲岛珊瑚礁区PAHs污染显著加重.珊瑚共生虫黄藻中∑15PAHs与其叶绿素a浓度((2.14±1.92) mg/L)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表明生物稀释效应对珊瑚共生虫黄藻中∑15PAHs具有重要影响,即共生虫黄藻繁殖与生长过快将会导致叶绿素a浓度升高而∑  相似文献   

3.
陈琥 《沿海环境》1999,(6):29-29
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环岛水下珊瑚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水升温而大量死亡的消息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时过半年后,就涠洲岛珊瑚的恢复状况,笔者再次上岛调查.  相似文献   

4.
有机磷酸酯(OPEs)是环境中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其在珊瑚礁区多介质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以南海北部涠洲岛珊瑚礁区为研究区域,使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GC-MS/MS)对该区域海水、沉积物和珊瑚中11种典型OPE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区多介质环境中OPEs以氯代为主,占比为77%~96%。海水和沉积物中OPEs总含量(∑11OPEs)分别为43.2~51.7 ng/L和7.09~20.5 ng/g,相对于我国其他海域,其污染水平较低。珊瑚共生虫黄藻中∑11OPEs(146~4048 ng/g)含量显著高于珊瑚组织(nd~334 ng/g)(p<0.01),共生虫黄藻在珊瑚积累OPEs时起重要作用。生物稀释效应强烈影响珊瑚共生虫黄藻中磷酸三异丁酯(TIBP)和磷酸三正丁酯(TNBP)的累积。海水中大部分OPEs的生态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仅磷酸三苯酯(TPHP)对所有站位藻类和部分站位鱼类构成低生态风险,有关OPEs对珊瑚共生虫黄藻的毒性效应仍需进一步探讨。海水和沉积物中OPEs可能主要...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开展造礁石珊瑚的保护与珊瑚礁的修复,需要探明其适生空间分布格局和适生环境条件.采用最大熵模型方法,结合空间分析技术首次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造礁石珊瑚潜在适生区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定量评估了珊瑚分布与多元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的分布主要受到降水、海温等环境变量的影响,最适宜的环境区间为年降水量1136~2051mm,降水量变化方差66~83mm、最冷季平均海温18.6~23.3℃、年平均海温20.9~25.8℃.模拟得到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岛-涠洲岛-雷州半岛沿岸、珠江口-大亚湾、南澳-东山-六鳌沿岸、厦门湾-平潭岛等地,其中最优适生区面积约为138km2.通过叠加分析比较造礁石珊瑚分布热点区和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出我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的潜在保护空缺可能主要出现在珠江口-大亚湾和福建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岛周边的临高、陵水等地.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分辨率SPOT5 2.5m多光谱数据,基于RS与CIS技术对广西涠洲岛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涠洲岛土地利用主要以旱地与经济林为主,土地利用综合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呈现非地带性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揭示了涠洲岛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为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涠洲岛,距广西北海市区以南36海里,有“中 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之称,面积25平方公里,比澳门略大。中国地质大学课题组研究推断,涠洲岛形成于70万年前至1万年前北部湾海域的火山喷发以及随后发生的海洋抬升运动,火山口至今仍清晰可辨。岛上随处可见褚红色岩石和黑黝黝的土壁,令人对当年火山喷发时蔚为壮观的情景悠悠神往,而镶嵌在石壁间的贝壳以及海水冲刷的痕迹,则使人惊叹大自然沧海桑田的神奇造化。 “不到涠洲岛,不算北海游。”涠洲岛和相距9公里的斜阳岛,素有“大小蓬莱”之称,岛上民风淳朴,风光旖旎,近年…  相似文献   

8.
珊瑚礁是一种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它集海洋风光、海底风光、珊瑚礁群落、生物系统于一体,为发展潜水、滨海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此外,珊瑚分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两大类,造礁珊瑚可以形成珊瑚礁,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护、海岸防护、水产养殖、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ENN精粹     
正微寒也会造成红海北部耐热珊瑚的漂白ENN环境新闻精粹2021年4月19日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研究发现位于红海北端的亚喀巴湾的珊瑚对较高温度的抵抗力特别强。这种情况是因全球变暖而导致的,而这一特征使研究珊瑚礁的科学家在面对气候变化时将该地区指定为潜在的珊瑚礁避难所。在这种珊瑚礁中,珊瑚的生存时间可能比因人为压力而流失的珊瑚长得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2018-2019年广西涠洲岛近海营养盐的时空变化数据,采用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营养盐收支模型对涠洲岛南湾营养盐进行收支估算,研究了影响营养盐浓度及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此外,本研究利用流动式反应器(FTR)模拟实验,探究了在不同的有机碳含量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对海水营养盐浓度及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沙永兴岛环境质量状况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年8月对西沙永兴岛的近岸水质、空气环境、声环境和珊瑚礁生态等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永兴岛目前环境质量良好,珊瑚物种丰富,覆盖率较高;但是同时也发现了该岛存在三大环境问题:珊瑚存在较明显的退化趋势,岛上垃圾无序堆放,以及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最后针对这三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珊瑚礁沙洲是珊瑚岛形成的前一地貌类型,大多无植被生长,易受气候条件和水文动力条件的影响,位置不稳定,形态多变。本研究利用2005-2020年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了西沙群岛珊瑚礁沙洲的大小、形状变化以及平面位置移动过程,评估了珊瑚礁沙洲稳定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1)北沙洲、中沙洲、盘石屿和筐仔北岛相对稳定,而西新沙洲、三峙仔、全富岛和银屿仔尚不稳定;(2)珊瑚礁沙洲稳定性是沙洲沉积物供应、海洋动力环境条件和珊瑚礁地形地貌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相同的季风浪和台风浪作用下,各个沙洲由于在礁坪中所处位置和岸滩沉积物类型等不同,在不同的水动力作用下,形成了8个沙洲不同的演变过程和稳定状态;(3)建议在相对稳定的北沙洲、中沙洲、盘石屿和筐仔北岛上人工种植抗风、抗盐碱的植被(如木麻黄),促使其更快地由珊瑚礁沙洲发育成为珊瑚岛。西沙群岛珊瑚礁沙洲监测与评估结果可为南海珊瑚礁沙洲发育研究和西沙群岛岛礁建设与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5年~2013年对西沙群岛中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监控数据,利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相似性指数等对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隶属于4目25科61属131种,科级多样性平均值为3.03,属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71,标准化的G-F指数平均值为0.13;鲈形目珊瑚礁鱼类种类及相对丰富度均占有绝对优势,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具种类较多、相似性较低特征,随着珊瑚礁环境质量下降、西沙群岛渔业活动的频繁以及超负荷的捕捞导致鱼类数量及密度减少,珊瑚礁鱼类密度呈下降趋势,平均鱼类密度从2005年的3.10尾/m2,下降到2013年1.23尾/m2,个体较小、游泳能力较强的礁栖鱼类更适合礁区生存,平均体长在6.00~10.00 cm。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部沿海近岸西加鱼毒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查清我国南部沿海珊瑚礁鱼类体内的西加鱼毒素状况,首次在海南三亚、琼海、广西涠洲岛、珠海担杆列岛、广东徐闻县灯楼角和福建东山岛收集渔民从附近珊瑚礁海域捕捞的野生鱼类,采用酶联免疫法、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毒素测定.结果表明,6个调查海区均检测出染毒鱼类,总阳性检出率达50%,其中福建东山岛(77.8%) >广东徐闻县灯楼角(66.7%) >广东珠海担杆列岛(55.6%) >广西涠洲岛(37.5%) >海南三亚(37.5%) >海南琼海(16.7%),与海域环境质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鱼组织毒素含量为0~169ng P-CTX-1/kg肉,8个样品 (占总样17.4%) 超过100ng P-CTX-1/kg肉,达到可致人中毒水平.染毒鱼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鹦嘴鱼科(Scaridae)、鳂科(Holocentridae)、笛鲷科(Lutjanidae)和鮨科(Serranidae).酶联免疫法与小鼠生物法对鱼毒定性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仅在福建东山岛2个鱼样中检测到P-CTX-1成分.染毒鱼类的毒素含量和鱼体重/体长没有相关性,也与其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5.
2006至2009年采用断面监测法对三亚蜈支洲、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和西岛这5个区域的珊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东海、西岛、亚龙湾活珊瑚覆盖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死珊瑚覆盖率则逐渐升高。鹿回头活珊瑚覆盖率处于较低水平,团块状珊瑚优势度高于枝状珊瑚,群落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分析表明长期的人类活动包括海洋工程、生活污水排放、旅游活动造成了这些区域的珊瑚退化,但这些区域新生珊瑚的补充量相对较高,说明珊瑚生长的自然环境基本没有改变。只要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区域的珊瑚还具有恢复的可能性。蜈支洲活珊瑚覆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死珊瑚覆盖率较低,珊瑚补充量较高,分枝状珊瑚的优势度高,珊瑚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这说明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旅游活动可以促进珊瑚礁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鱼类多样性、营养级特征及其分布格局,本研究于2019年5月在西沙群岛6座主要岛礁(北礁、赵述岛、西沙洲、玉琢礁、华光礁、晋卿岛)采用水下录像方式进行了原位监测,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群落格局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记录珊瑚礁鱼类116种,隶属3目21科;主要优势种为栉齿刺尾鱼(C...  相似文献   

17.
张睿  孙若愚  曹蜚  刘羿 《地球与环境》2022,50(3):426-438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快速的物质循环等特点,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在维系全球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绝大部分珊瑚礁位于近海,有害金属元素如汞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珊瑚礁生长水域,在珊瑚礁生物中富集并经过食物链放大,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危害。本文简单介绍了珊瑚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生态功能,并汇总了目前报道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海水、沉积物、食物网、珊瑚中的汞的含量与形态。总体上,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汞研究极其有限,目前对该重要系统中的汞循环并不清楚。未来可结合稳定汞同位素方法对珊瑚礁生态系统汞的来源、迁移与转化进行示踪,认清珊瑚礁的汞汇通量,发展珊瑚骨骼对生长水域汞污染的监测技术和理论。  相似文献   

18.
采用截线样条法调查了海南文昌椰林湾海域珊瑚礁分布状况,并利用健康指数评估了研究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内围填海建设可能是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以椰林湾研究区内的南海度假村、东郊两个围填海区为例,对比分析了围填建设前后几年研究区内珊瑚礁分布数值(种类、覆盖率等)变化、水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珊瑚礁对围填海建设有明显的生态响应,据此明确了围填海建设是对椰林湾区域珊瑚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文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监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划定了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并以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为研究案例,对我国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评估,进一步探讨了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扭转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提高其生态承载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5~2006年三亚鹿回头珊瑚礁现状调查共记录石珊瑚13科24属69种,礁坪以滨珊瑚占绝对优势(重要值百分比>50%),礁坡以鹿角珊瑚最占优势(28.33%).Pielou、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均高于礁坪.对比历史资料发现近50 a来该岸段珊瑚礁呈衰退趋势:七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岸段珊瑚种类繁多、群落垂直分带,生物多样性较高;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礁坪已不见成片的活珊瑚,礁坡繁茂程度降低;20世纪90年代珊瑚种类虽仍比较丰富,但总体多样性下降;本次研究显示澄黄滨珊瑚已成为礁坪优势种,鹿角珊瑚在礁坡的优势度降低,物种多样性继续缩减.过度捕捞、大规模挖礁、海上和沿岸养殖等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岸段珊瑚礁现有衰退的主要原凶,三亚河和近海上程建设带来的泥沙和污染物以及正向鹿回头扩展的潜水旅游可能是影响其发展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