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南省是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较快的省份,研究其城镇化格局与过程对提升河南省城镇化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与应用价值.在时间进程方面,对建国后河南省的城镇化时间进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和原因分析;在空间进程方面,考虑到统计口径和有些年份数据的缺失,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空间分析并通过kernel密度分析方法进行了辅助分析.研究表明,河南省城镇化时间进程存在明显差异,且在1949-2009年间不断扩大;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中间密、外围疏”的基本倾向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发育逐渐趋于稳定的差异化发展;河南省城镇密集区1995年之后逐步形成,2000年后城镇密集区的集聚核心区逐步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2.
以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为测度指标,运用EDSA-GIS和统计分析方法对2001—2009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和空间作用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找出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并进行比较,分析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动。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级市之间入境旅游经济虽然近几年还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空间格局也在发生改变,入境旅游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发展较快,同时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各方面的投入。  相似文献   

3.
当前,四川省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尤为突出。基于协调度概念,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4年四川省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化协调度水平总体偏低,处于持续提升的过程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子系统均呈现上升趋势,彼此间差异在逐年减小,由人口导向型城镇化转变为经济导向型城镇化;全省综合城镇化和协调度水平(除攀枝花外)均表现为沿盆地中心向外围呈放射状衰减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经历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城乡差距日益拉大的困境。由于经济落后,欠发达地区城镇实力弱小,城镇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复杂。利用甘肃省2006—2012年78个县级面板数据,采用ESDA方法及空间面板计量,测度甘肃省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结论为:1从时间维度,2006—2012年全省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下降趋势,城镇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从空间维度,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城镇化率空间集聚程度弱于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以"HH"型和"LL"型集聚为主;而城镇化集聚特征以"LL"型为主,集聚程度变化不明显。3应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两者的关系,发现甘肃省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不密切,需要针对各县区实施不同的城镇化方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年31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数由0.179增至0.740,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城镇化效应指数由0.134增至0.833,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耦合协调度由0.394增至0.88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耦合协调转变,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解释力分别为60.9%和15.6%,城镇化效应对自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分别为84.4%和39.1%;(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空间回归系数为0.148,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直接效应为0.221%,空间溢出效应为0.071%;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更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时序耦合协调性;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疆2001-2010年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对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和演变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新疆旅游外汇收入的“省域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北疆差异”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分布以及区位和交通条件的空间差异,是新疆入境旅游空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1-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生源地统计信息,通过GIS可视化方法,对生源地在甘肃省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出生源地在甘肃省的分布格局;运用计量地理方法,分别计算学生人数与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等级相关系数.总体上,生源地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较好,分析了不同类型样本的等级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教育水平的城乡差异、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缓慢等现象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中国能源绿色消费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在构建能源绿色消费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了中国省域能源绿色消费转型水平,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能源绿色消费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中国能源绿色消费转型水平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减小,区域水平格局形成“东中西”“北中南”阶梯式递增的空间分异特征。(2)地区间能源绿色消费转型存在显著的空间聚类特征,能源绿色消费转型水平冷点区主要集中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三省,热点区呈现从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偏移的趋势。(3)城镇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和环境规制对能源绿色消费转型具有负向影响,政府行政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水平呈现正负两种影响效果,且影响程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涵义,构建出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等相关数理模型对2000—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时空耦合分析。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均呈现南高北低、地级市区高于县域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7年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2008—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则快于经济发展;在2014年江苏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大致呈现南高北低、地级市区高于县域的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