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作为碱渣倾倒对海洋水环境影响现场调查的先期研究,从理论上推导了固─液体系的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对碱渣─海水混合体系的吸附试验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碱渣对海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是二级动力学过程。并且提出了碱渣─海水体系中碱渣含量对吸附反应速率影响大小的“强度指数”概念。应用该模型预测了不同混合比例条件下碱渣对海水中不同初始浓度磷酸盐的平衡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理论分析发现,预测的平衡吸附量和平衡浓度之间符合乔姆金等温吸附方程,说明了海水中磷酸盐在碱渣表面上的吸附是遮盖率不大的单层化学吸附,与本文的前提假设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选取微塑料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以及抗生素磺胺嘧啶(SDZ)和环丙沙星(CIP)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海水和纯水中的抗生素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背景溶液下微塑料对抗生素的吸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PP-纯水PE-纯水PP-海水PE-海水;抗生素吸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CIP-纯水SDZ-纯水SDZ-海水CIP-海水。除在海水体系中,PE对SDZ的吸附过程使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外,其他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起始阶段吸附较快,随后吸附变慢,最终达到动态平衡。Freundlich模型对等温吸附过程拟合效果较好,表明吸附为非均匀的多层吸附,存在多个吸附位点。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发现在吸附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基团,即没有化学吸附。不同微塑料对SDZ和CIP的吸附存在差异,且不同的水环境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微塑料在海水中的吸附能力低于纯水。这些结果可为了解微塑料作为载体协同迁移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共聚苯胺邻氨基酚与介孔硅SBA-15的复合材料进行了汞离子的吸附性能试验研究,发现该复合材料对Hg(Ⅱ)具有较优异的吸附去除效果,对几种不同初始浓度的汞离子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5%以上;对初始浓度为100mg/L的汞溶液的吸附动力学分别进行了一级和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该吸附材料对汞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SDBS对重油在胶州湾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晓燕  韩辉  杨桂朋 《环境科学》2011,32(10):3011-3017
采用批量定时取样法和批量平衡振荡法研究了人工海水介质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存在时,重油在胶州湾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重油在胶州湾沉积物上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均随SDBS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吸附速率方程可以用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较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5.
沸石负载壳聚糖对铬(Ⅵ)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沸石负载壳聚糖作为吸附剂,对溶液中铬(Ⅵ)的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液中铬(Ⅵ)在沸石负载壳聚糖上的等温吸附数据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体系属于物理吸附,吸附状态属于多层吸附;吸附行为符合二级速率方程。  相似文献   

6.
以猪场沼液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沸石、硅藻土、煤渣、铁粉、石英砂5种基质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并采用一级和二级动力学模型分析吸附动力学过程。根据试验结果,构建了4种人工湿地单元研究人工湿地对猪场沼液处理效果及对高浓度沼液的抗冲击能力。结果表明,5种基质对总磷的吸附更符合非线性Langmuir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能描述各种基质对总磷的动力学吸附过程。沸石对磷的最大饱和吸附量1.868 mg/g,对磷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6.01%。沸石-垂直流人工湿地在构建的4种人工湿地单元中具有最强抗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7.
涂铁砂吸附镉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0℃,20℃,40℃的温度下,涂铁砂(Iron oxide coated sand,简称IOCS)对镉的吸附动力学。镉在IOCS表面的吸附可分为两个阶段,吸附反应的前60min为快速吸附阶段,60min后,吸附速率明显变慢。温度升高加快了镉在IOCS表面的吸附速率。用Elovich动力学模型,准一级反应模型,准二级反应模型,二级反应模型和粒内扩散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准二级反应模型能更好地描述镉在IOCS表面的吸附,各吸附模型的模拟优劣顺序为:准二级模型>二级模型>Elovich模型>准一级模型>粒内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砂石过滤吸附水中有机物的规律和性能,以西宁市湟水河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水溶液中氨氮的等温吸附特性,利用一级动力学模型、二级动力学模型对砂石吸附氨氮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了验证各种典型吸附模型在非线性拟合和线性拟合的条件下,拟合结果是否相同这一问题,文章以沙粒对氨氮的吸附试验为例,对Langmuir和Freundlish吸附等温线模型以及准一级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附热力学Van’t Hoff模型进行了相同试验数据条件下的非线性拟合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两种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小于对应的非线性拟合相关系数,并且两种拟合所得参数的差距也较大;但是,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Van’t Hoff模型中,情况又有所不同,表现出来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大于等于非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并且两种拟合所得参数的相对误差小于1%,因此,可将其作为判定线性拟合结果是否合理的一个参考依据。综上所述,吸附模型的拟合应尽量采用非线性拟合,如若采用线性拟合,则有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吸附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四钛酸钾晶须作为吸附剂,研究了亚甲基蓝在其上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吸附体系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四钛酸钾晶须对亚甲基蓝有较强的吸附力,得到的吸附等温线能较好的符合Freundlich方程,其R2都能达到0.991以上,吸附动力学可以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在碱性范围内四钛酸钾晶须...  相似文献   

11.
碱渣海洋倾倒定点化学追踪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碱渣海洋倾倒,在夏季温度、盐度和密度跃层存在下,以pH、浊度为化学追踪指示值,于北黄海5号倾废区进行的三个航次定点化学追踪试验,讨论了碱渣入海后的沉降速度,扩散时间和飘移距离。选择pH、浊度值作为碱渣海洋倾倒化学追踪指示值是一种尝试。实验室模拟及海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在碱渣海洋倾倒中定量描述碱渣在海水中的时空分布是可行的。可作为研究碱渣海洋倾倒区划分合理性应用,并可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废啤酒酵母为原材料、采用吸附-活化法制备得到负载过渡金属铁的活性炭(Fe/AC),对Fe/AC吸附亚甲基蓝(MB)性能和催化臭氧氧化MB效果进行了评价。Fe/AC对MB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20℃,pH=7的条件下,Fe/AC对MB的最大吸附量达到107.43 mg/g。吸附MB达到平衡的Fe/AC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水中MB,30 min内MB的转化率达到99%以上,5 h后总有机碳(TOC)的降解率达到70%。结合Fe/AC吸附MB特性和催化臭氧氧化MB行为,将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别与近似一级和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耦合,构建了Langmuir-Kinetic近似一级和近似二级耦合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MB转化率的动力学数据,但对体系的TOC去除率动力学数据的拟合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对粉煤灰沸石吸附水溶液中的铜离子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考察了pH、温度、吸附时间、离子初始浓度等主要条件对吸附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aA型沸石吸附铜离子的最佳pH 5;动力学研究表明,铜离子在100 min可以达到吸附平衡,而且更好地遵循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45℃时吸附铜离子的效果最好,而且更好地遵循Langmuir等温式;随着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量也相应增加。最佳条件下最大吸附量44.776 mg/g。  相似文献   

14.
最优条件下制备了高强度生物质活性炭纤维(HP-ACF),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热重分析(TGA)进行了结构表征与分析,并作为吸附材料进行DCB模拟废水处理试验研究,考察了投加量、pH、温度以及DCB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吸附过程的吸附动力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制备产品HP-ACF抗压强度为0.246 MPa;(2)对于浓度为20 mg/L的DCB废水,当投加量≥1g/L时,HP-ACF对DCB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8.29%;(3)当pH≤5时,有利于HP-ACF对DCB的吸附;(4)拟二级动力学方程为t/q_t=0.800+0.044 t,R~2=0.997 7,拟二级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HP-ACF对DCB废水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盐度对海水中~(134)Cs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34Cs在海水-底质系统中的转移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盐度能抑制底质对^134Cs的吸附率;海藻能迅速累积海水中的^134Cs;盐度对海洋生物累积^134Cs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可用指数函数来表达。  相似文献   

16.
黄棕壤不同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李朝丽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8,29(5):1406-1411
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黄棕壤不同粒级组分(粘粒≤2 μm、粉粒2~20 μm、细砂粒20~200 μm、粗砂粒200~2000 μm)对镉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并采用拉格朗日假一级动力学方程、假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2种温度下各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均可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2个阶段,0~15 min内为快反应阶段,吸附量达到饱和吸附量的95%以上,此后为慢反应阶段;随着温度由25℃升高到45℃,各组分对镉的饱和吸附量增加了4.86%~25.3%;各组分对镉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拉格朗日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表明,随着各组分粒级增大,吸附速率降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速率加快;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为颗粒间扩散;各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为吸热反应,反应能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用Fe(NO3)3·9H2O和NaOH合成羟基铁并对膨润土进行覆膜。探索最宜覆膜方式,并考察吸附剂投加量与pH值对覆膜膨润土吸附砷的影响,并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当铁碱比为1∶2时以及水样pH=4.5时,吸附效果最佳;覆膜膨润土对砷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为40.69 mg/g,存在明显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8.
天然沸石吸附氨氮和磷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浙江缙云产颗粒状天然沸石为材料对氨氮和磷进行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试验,考察初始浓度、振荡时间对吸附量、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沸石对氨氮和磷吸附显示出"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特点;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氨氮初始浓度小于7 mg/L、振荡时间在1h内和磷初始浓度小于30 mg/L、振荡时间在15 min内,吸附量、去除率随初始浓度、振荡时间增加而增加,当超过此阶段后,吸附量增加缓慢、去除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泥炭为原料,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制备了粉末活性炭,并研究其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选取泥炭秸秆比、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和碱炭比为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即泥炭秸秆比为2∶1,活化时间为1 h,活化温度700℃,碱炭比为1∶3。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泥炭复配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的粉末活性炭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效率高,最大吸附量为898.2 mg/g,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的拟合效果优于Langmuir吸附等温式,表明主要吸附为多层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比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以污染物苯酚为研究对象,褐煤作为吸附剂,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褐煤对废水中苯酚的吸附特性,考察了褐煤粒径、褐煤投加量、反应温度、反应p H、反应时间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采用Lagergren动力学方程和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苯酚吸附过程,结果表明,褐煤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更符合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反应初始速率随着苯酚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着煤粉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颗粒内扩散模型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苯酚在褐煤上的吸附首先经历了速率较快的膜扩散控制阶段,进而经历了吸附较缓慢的颗粒内扩散控制阶段,最后到达吸附平衡,褐煤对苯酚的吸附过程主要受到颗粒内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