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7,(4):271-278
广东省揭西县金坑铜锡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惠阳—梅县新华夏构造带之莲花山深断裂带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为构造动力变质热液型铜锡铅锌矿床,具有矿化范围广、规模大、矿脉发育、金属矿物品位变化大、成矿多期多阶段性的特征;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是该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NE—NNE向新华夏裂隙带、片理化带及其配套断裂是该矿床的主要容矿构造,动力变质带是该矿床的重要控矿因素。莲花山深断裂带具有"金坑式"矿床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
于都银坑贵多金属矿田有破碎岩蚀变型、层问破碎带型、岩体接触带型。硫锰矿型、铁锰帽型、黑土角砾型等六种矿化类型。主要控矿因素为地层、岩性、岩浆岩、构造和次火山岩体接触带构造四种。矿化带严格受破碎带控制,也受不同地层时代和岩浆热场的影响。矿带往往在主干断裂旁侧、多组裂隙交汇处及褶皱轴部横张裂隙发育部位定位;不同的地层时代有不同的有益元素组合,不同的岩性又对元素的富集成矿有特定的作用;岩浆岩的多期活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本矿田成因类型属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通过矿床模式的建立,本区找矿方向的主要标志是:多组构造结点、特定的赋矿层位以及次火山构造周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中国东南沿海高钾钙碱性—双峰式火山岩带中已勘查大中型矿床成矿环境的共性:矿床所处区域构造的部位、成岩与成矿时代、矿床与岩浆成因类型、火山构造及其基底构造控矿性、矿床与爆发角砾岩、矿床与矿化类型叠加与共生、矿化与蚀变的分带往、矿床定位深度与剥蚀深度。作者认为这八点可作为找寻与评价大(中)型矿床的地质准则。通过火山地质与矿床地质统一的研究提出本区晚中生代以火山为中心地热体系的成矿模式。并就三个方面作类比:①与现代火山地热体系成矿作用类比;②以紫金山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世界同类型矿床作比较;③与环太平洋其他火山岩带同类型矿床模式作类比.通过建立本区的模式与类比获得进一步找矿中值得重视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西藏日土县弗野铁矿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制和找矿前景。该矿床矿体产出部位严格受石英闪长岩侵入体与碳酸盐岩层接触带、碳酸盐岩层位及其层间破碎带控制。矿体主要为似层状,容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矽卡岩化灰岩。矿石类型简单,主要为磁铁矿矿石。矿化富集与燕山早期石英闪长岩密切相关,矿床类型属矽卡岩型矿床。弗野铁矿床潜在资源量巨大,在其外围地区具有相同类型铁矿床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庐枞地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庐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矿集区,已探明的有罗河、龙桥、大鲍庄大型铁矿,大鲍庄、何家小岭大型硫铁矿,沙溪、井边中型铜矿,岳山中型铅锌银矿等。本文根据区内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庐枞地区区域成矿规律。结合以往地质资料和近年来地质找矿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出庐枞地区具有较大远景的找矿靶区有:(1)沙溪铜(金)找矿靶区;(2)清水塘—岳山铁、铅锌找矿靶区;(3)井边—巴家滩铜矿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6.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5,(3):172-178
浙江龙游溪口大型硫铁矿田位于江山—绍兴拼合带南东侧,余姚—丽水深大断裂北西侧,由牛角湾、溪口、灵山等数个大中型矿床组成,是浙江省岩浆热液型硫铁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赋存在沐尘岩体(石英二长岩)内外接触带中,呈密集脉状产出,受北北东向、北东向及帚状断裂构造控制。矿床形成于晚白垩世,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体,部分来自八都岩群堑头岩组变质岩,属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在系统分析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总结矿床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运用矿床综合模型地质信息预测法圈定最小预测区,并用地质体积法估算溪口地区潜在资源量。定量预测结果表明,矿床外围及深部仍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江西崇义八仙脑钨锡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崇义县八仙脑破碎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产于燕山期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受一组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矿区已知矿化带(体)12条。以V3矿带为主的6条矿化带(体),主要有用组分钨、锡,并伴生有铅、锌、铜、银等元素,品位高、规模大、矿床类型独特、具良好找矿远景。本文重点阐述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及该类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横切鄂霍次克-楚科奇火山带主构造的拗陷范围内的某矿床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矿床的矿物-地球化学找矿模式。据此模式拟定了找矿-预测准则:根据综合的地球化学晕、交代晕和矿物晕,可以确定潜在矿田和矿床的位置;根据区域和局部近矿交代蚀变、细脉-浸染状矿化和非金属矿化的成分,可以确定矿化的建造类型;根据地球化学晕、交代晕和矿物晕的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以确定在横向上接近矿床的程度和矿化的侵蚀切面。  相似文献   

9.
龙王江锑砷金矿带位于湘西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西南侧,赋存于板溪群浅变质岩系中,主要为与剪切带有关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矿床的某些地球化学标志可作为成矿预测和找矿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尤德地体”位于闽中裂谷带南端 ,与紫金山金矿处于同一成矿带。在“尤德地体”中 ,目前已发现元古界麻源群变质岩和侏罗系长林组、南园组 ,火山岩中均存在韧性剪切带型矿床和热液交代充填矿床。区域构造、地层含矿性、物化探重砂异常等表明其找矿前景很好。找矿工作重点应紧扣层控矿床 ,大断裂带 ,斑岩型金矿和红土型金矿  相似文献   

11.
银是我国的紧缺矿种,也是全世界最走俏的金属商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银矿床。陆相火山岩 次火山岩型银矿床是最重要的银矿工业类型,多产于大陆板块边缘陆相火山岩广泛分布地区。根据元素组合可将银矿床分为单银型、金银型、银铅锌型和铜银型等等。它们在空间分布上与莫霍面有一定关系。单银型矿床多产于莫霍面比较浅的地区,铜银型矿床一般分布在莫霍面相对比较深的地区,金银型矿床和银铅锌型矿床通常置于单银型 铜银型中间地区。金银型与银铅锌型相比,前者分布地区的莫霍面深度比后者可能相对浅一些。  相似文献   

12.
寒武—奥陶纪,中国南方发育着一个壮观的大陆斜坡。斜坡规模长约二干多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在其范围内,拥有各种各样的大中小型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特别是磷、钒、钡、钼、镍、铜、金、银、锰、石煤和油气。据研究:该斜坡带有八大类沉积物类型即岩崩、滑移、滑塌沉积等和三种横向沉积模式,所谓缓坡、加积型边缘和跌积型边缘,还有四种垂向演化类型,即推进式、后退式、直立式、淹没式。斜坡带的生物群落属台地和盆地的混合型,或者互相渗透的过渡型,此外,尚有一些特有的生物种属和遗迹化石。该斜坡带有沉积单斜构造、重力滑动构造、同沉积断裂构造和隆起构造四种重要的构造形式。 寒武—奥陶纪华南不存在“江南古陆”,应为一长期持续下降的深水斜坡一陆隆环境。华南古大陆边缘曾经历了裂谷作用(?—Z_1)、被动大陆边缘(Z_2—O_1)和闭合造山(O_2—S)三个阶段。作者对斜坡带中的沉积磷矿、重品石矿、石煤矿、锰矿、金银矿化层及油气资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华南古大陆斜坡带是十分有利的成矿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东南沿海火山岩区新—轮地质找矿科研工作阶段性成果一基本查明下扬子亚板块和华夏亚板块基底杂岩的差异、基底性质和成因以及地壳生长过程;总结了政和一大埔断裂带变形变质特征及其演化模式;分析并类比了主要构造—成矿区(带)控制区域成矿的地质条件.并以实际资料为依据提出了一批效矿靶区;新编了1:100万东南沿海地质图:建立了适合于储存中、大型矿床以及矿点地质信息的数据库.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梅仙式块状硫化物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仙式铅锌矿床是在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有明显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征。矿化受震旦系龙北溪组绿片岩控制。矿体里似层状,与围岩产状一致。绿片岩原岩是一套含板内拉斑玄武岩的火山沉积建造。矿物组合和 Zn/Pb比值有分带性。层状矿体下盘有脉状、网脉状矿化和蚀变带。矿石有特征的结构构造。硫以幔源为主,铅是幔壳混合成因,矿液以海水成因为主.可能有少量雨水、岩浆水等渗入,反映物质的多来源和成矿受多种地质事件的叠加改造。本式矿床可与火山岩容矿型的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类比,也可作为广义华南型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15.
湘西南是湖南重要的产金区,该区金矿以脉型金矿为主。按其成矿元素组合,该区脉型金矿可划分为单金石英脉型和金-锑石英脉型;按其矿体产出形态特征,可划分为顺层式和切层式脉型金矿两种。该区脉型金矿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明显,矿物组合简单,金主要以自然金形式产出。该区脉型金矿形成主要与脆、韧性剪切作用有关,雪峰山一带加里东期的剪切作用,使该区的浅变质岩发生变形,并促使地层中的成矿物质发生活化、迁移,最终富集形成金矿床,因此,该区金矿的成因类型为与剪切带有关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华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区有各种类型矿山企业近2.3万个,矿产开发从业人员近180万人,资源开发涉及的矿种多,数量大。但是华东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华东地区不同类型矿产的开发状况包括不同类型矿山数量、规模、矿山企业类型、选矿及开采方式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华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区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与黑色岩系有关矿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黑色岩系有关矿床近年来在国内外研究中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黑色岩系不但是许多金属元素的重要来源,而且其本身也具有经济价值,但在开采利用中应注意环境保护。黑色岩系可以形成于还原环境,也可以形成于较为氧化的环境。黑色岩系中的矿床有些与生物作用有关,有些属于后生矿床,有些则与海相火山-喷气活动有关。除了本身含矿外,黑色岩系还可为其它类型金属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或提供有利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李海萍  任帅  靳敏 《环境工程》2022,40(10):183-191
开发城市矿产资源对补充原生矿产资源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准确估算城市矿产资源储量也成为研究重点。针对城市住宅建筑,在社区尺度上进行住宅建筑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通过定量评估北京市回龙观21个小区662栋住宅建筑的在用存量,基于我国住宅建筑的生命周期,在对住宅建筑矿产资源储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计算未来的资源可采量,同时对现有住宅1年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城市住宅建筑中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潜力巨大,21个小区矿产资源储量达到729.3万t;2)研究区562栋框架和70栋剪刀墙结构住宅占95.48%,框架、剪刀墙结构住宅温室气体排放量远高于砖混结构,随着新建住宅中框架和剪刀墙结构不断增加,未来的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3)研究区预计可回收利用的建材365.8万t,通过对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带来积极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近10多年来东南沿海找矿具突破性意义的一批矿床中,有5个各具特色的矿床及与之相类似的一批矿床(点)和矿化层位,集中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面积约为8万km2的永定一梅县-会昌地区(简称永梅会地区),构成一成矿集中区.其特点是矿床集中且规模大、埋藏浅、多类型和多层性。该区处于不同构造单元的交接、叠置地带,自晋宁期至晚燕山期漫长的地质历史为形成多层、多类型矿床提供了良好的成矿环境;频繁的火山一侵入活动揭示了壳幔分离、地幔物质多次注入、地壳物质多次循环,特别是石炭纪以来(C1、J1、K1)三次双峰式火山活动所反映的位张环境,造就了本区成矿元素多、丰度高的地球化学场和构造应力环境;可能存在的地幔热流柱对地壳的作用是构成矿床集中的深部构造因素;区内石炭系岩相古地理特征显示本区具有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石炭系铜矿含矿层位相当的合矿层位;本区中等剥蚀程度有利于寻找火山根部带或基底中的矿床。在分析该区上述成矿远景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有可能成为我国南方继德兴之后及维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后的另一个铜、多金属成矿区。  相似文献   

20.
The late-Paleozoic Uralides represent one of the largest lode-gold metallogenic provinces in the world. In the southern Urals, gold distribution is heterogeneous and is confined mainly to two tectonostratigraphic zones, namely the Main Uralian fault and the East Uralian zone. The important lode-gold districts within and in the immediate hangingwall of the first-order crustal suture of the Main Uralian fault are characterized by a complex tectonic history of earlier compressional tectonics involving thrusting, folding and reverse faulting and later transcurrent shearing. Gold mineralization is hosted by second- and third-order brittle to brittle–ductile strike-slip faults that developed late during the kinematic history of the Main Uralian fault. Strike-slip reactivation of earlier compressional structures was related to the late-stage docking of the passive margin of the East European platform with island-arc complexes of the southern Urals, an event that is tentativ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plate motion during the final stages of terrane accretion during the upper Permian and lower Triassic. Gold mineralization was controlled by the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drothermal conduits, as well as by competence contrasts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mainly volcanic host rocks.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at relatively shallow crustal levels (2–6 km) and largely post dates peak-metamorphism of the host rocks. The large and very large (up to 300 to Au) gold deposits of the East Uralian zone are hosted by upper-Paleozoic granitoid massifs. Gold mineralization is tempo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 phase of regional-scale compressional tectonics and granite plutonism during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and lower Permian. Controlling structures have a dominantly east–west strike and occur as hybrid shear-tensional vein systems in competent granitoids subjected to east/west-directed regional shortening. Deformation textures and alteration mineral assemblages indicate lower-amphibolite-facies conditions of mineralization close to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mid-Permian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tectonism. Gold deposits in the southern Urals are, therefore, polygenetic and are temporally and genetically distinct in each of the two major mineralized tectonostratigraphic zones of this well-preserved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 The different timing of ore fluid generation and fluid discharge is interpreted to be the result of the different tectonic, metamorphic and magmatic evolution of terranes in the southern Ur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