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香港西贡郊野公园的荔枝庄地区是早白垩世荔枝庄组(142 Ma)火山-沉积岩系主要分布区。在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火山岩研究中,笔者等实测了该区荔枝庄组地层剖面,在总计14个岩性分层中有多个分层为灰白-灰黄色凝灰质砂岩与灰黑色炭质泥岩互层产出。炭质泥岩厚薄不等,触之易污手,在重力作用下易发生下滑,形成多处滑脱构造,在滑脱层前缘出现形态各异的包卷层理、层间滑动、褶曲及褶曲面的微小张裂隙、阶梯状裂隙等,这在华南中生代火山岩区十分罕见,是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内珍贵的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黑色泥岩,分布在贵州北部。为阐明其沉积环境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分析了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泥岩具粉砂泥质结构或泥质结构,岩层多为薄层,普遍具水平层理,含浸染状黄铁矿颗粒,表明沉积水动力弱、沉积速率较低。泥岩的Mo、V、U的富集系数都大于1,Ce异常的平均值为-0.033,特定元素比值(V/Cr、Ni/Co、V/(V+Ni)和Ce/La)都显示泥岩形成于缺氧环境。总体上,龙马溪组黑色泥岩的沉积环境为水体较深、沉积速率较低、呈缺氧还原状态。龙马溪组黑色泥岩的TOC含量在2.78%~4.36%之间,平均值为3.79%;镜质体反射率(Ro)在1.88%~2.16%之间,平均值为1.99%,反映有机质已达成熟-过成熟的干气阶段;有效厚度在10~100m之间,脆性矿物含量一般在20%~30%之间,埋深大概在0~3500m。地层厚度从南至北逐渐增大,其余参数各剖面相似。因此,具有页岩气资源潜力的区域大致在桐梓-绥阳以北地区。这些特征综合表明龙马溪组黑色泥岩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良好条件,存在较高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0月16日,笔者等在江西塔前—朱溪—赋春钨铜成矿带东北端的婺源赋春考察时,见到可能属风暴沉积成因的二叠纪栖霞组,现作简介,待同仁们考证。赋春地区栖霞组野外观察到的可能风暴成因现象有:(1)岩性为灰岩与薄层黑色泥岩互层(图1),属于广义混积岩—由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互层构成的混积层系,应属Mount(1984)定义的"间断混合"和张雄华(2000)定义的"事件突变沉积混合",董桂玉等(2007)认为多形成于风暴成因的突变环境,称之为"突变式混合沉积";(2)发育风暴浪成因的丘状交错层理,表现为灰岩层面呈波状起伏(图1);(3)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南京附近吕家山一带出露的一套中生代地层,李毓尧等(1935)曾将其中的砂岩层划为侏罗系象山层,而将其南侧之紫红色砂页岩、灰岩误划为下石炭统高骊山系及中石炭统船山灰岩。1964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在测制1:5万南京,汤山、上党幅区测报告中,将上述石炭纪地层改划为下一中三叠统青龙群及上三叠统黄马青组。1977年,安徽省区测队在1:20万南京幅区调报告中,又将上述地层改划为中三叠统徐家山组。 1985年,杨松生,蔺雨时发表“南京附近的高骊山组”一文,复将上述紫红色砂页岩划为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并在上部的灰色砂泥岩中采得一些植物化石,定其为古生代之属种:Suble pidodendron sp., Archaeocalamites sp., Calamites sp., Sphenophyllum sp., Loncho pteris sp., Rhodeas sp., Pecopteris cf. plumosa,Mario-  相似文献   

5.
<正> 本矿床为产在石炭、二迭系碳酸盐沉积建造中的一个铀矿床,属于碳-硅-泥岩类型。铀矿化严格受层位和构造破碎带的联合控制,主要赋存在下石炭统梓门桥段下亚段(C_1dZ~α)和上二迭统龙潭组中段(P_2L~2)地层中。含矿层的沉积(音页)律表现为粉砂岩—页岩—含泥炭质灰岩(及白云岩)—页岩—粉砂岩,为氧化-还原交替变化的沉积环境。同时,铀的富集与破碎带的宽度和破碎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红层泥岩公路路基填料受酸性环境影响下的崩解机理,在室内干湿循环试验条件下对不同pH值溶液中红层泥岩试样开展了干湿循环崩解试验,分析了红层泥岩崩解后崩解物的颗粒粒径分布状况,并采用推导的基于质量与粒径关联的分形维数分析了酸性环境对红层泥岩崩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越小,溶液中红层泥岩崩解物的级配分布越均匀,崩解越充分,反之则崩解物以大颗粒为主,崩解不充分;在干湿循环次数较少时,不同pH值溶液中红层泥岩试样的崩解速率较快,在第2次干湿循环后其崩解速率开始减小,并在第6次干湿循环之后基本达到稳定;随着溶液pH值的减小,红层泥岩崩解物的分形维数逐渐增大,说明红层泥岩崩解物中细颗粒含量逐渐增多,崩解速率逐渐增大,表明酸性环境能够加速红层泥岩试样的崩解。  相似文献   

7.
在亚拉巴马州西南部,侏罗系斯马科弗组藻类碳酸盐泥岩是中生界储集层中原油和凝析油的主要生油岩。这一解释依据的是一些页岩(诺夫利特组、海恩斯维尔组、特里尼蒂群、塔斯卡卢萨群)和碳酸盐岩(斯马科弗组)样品中的原油、凝析油和有机质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潜在的和可能的生油岩分别赋存在塔斯卡卢萨群和斯马科弗组中。斯马科弗组碳酸盐岩的可抽提有机质,其分子和同位素特征类似于侏罗系石油。 尽管亚拉巴马州西南部的侏罗系原油与凝析油具有相似的成因,然而其成分由于热成熟度和有机相/岩相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有机相反映了不同盆地中生油岩的不同沉积条件。密西西比因蒂里厄索尔特盆地(以下简称为MIS盆地)以较连续的海洋至超盐度环境为特征,而马尼拉和科尼卡海湾周期性地具有较低的酸度,岩屑和陆源有机质有较大量的输入。 亚拉巴马州西南部休罗系岩石中的石油和有机质,显示出一系列热转变作用。储集层中烃的天然气含量随埋藏深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高。在温度高于130℃的一些储集层中,凝析油在同位素组成上富含重硫——显然来源于侏罗系蒸发盐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这一作用还导致了该天然气中H_2S和CO_2含量的增高以夏凝析油中饱和烃含量的减少。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可能取决于储集岩的矿物成分?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发育有大量三叠系巴东组第四段紫红色泥岩(T_2b~4,简称为巴东组紫红色泥岩),受库水位升降的影响其强度易弱化而影响库岸边坡的稳定性,开展三峡库区巴东组紫红色泥岩强度弱化特性的研究可为相关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提供参考。首先,依次开展了干湿循环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分析巴东组紫红色泥岩的强度弱化特性,并通过CT扫描试验观察试样表面与内部的细观损伤特性;其次,基于CT扫描重构模型,开展了考虑试样内部初始损伤的三轴压缩条件下数值模拟试验;最后,基于岩石的变形特征,提出考虑岩石变开过程压密阶段的能量消耗的一种新的能量耗散模型。试验结果表明:0~10 kPa预应力下的干湿循环试验只对试样表面粗糙度有轻微的影响;干湿循环条件下,试样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与干湿循环次数呈负线性相关;基于CT扫描重构模型的试样三轴压缩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与室内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体现试样内部的初始损伤特性,更符合实际;改进后的能量耗散模型适合于分析考虑岩石压密阶段的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9.
综合利用煤层高岭石泥岩夹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利用煤层高岭石泥岩夹矸生产聚合铝、4A分子筛等产品的工艺过程,检测了4A分子筛的质量,彻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该工艺的特点是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无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显著,为综合利用煤层高岭石泥岩夹矸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安徽铜陵地区的大隆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隆组属岩石地层单位,系指一套灰黑色硅质层、硅质泥岩、页岩夹灰岩的海相沉积。按岩性特征其顶界划在三叠系殷坑组底部黄绿色泥岩或灰白色粘土层之下:其底界以“压煤灰岩”之底为宜。 大隆组上部生物群组合为Pseudotirolites,下部为Anderssonoceras组合,其时代应为吴家坪期至长兴期。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生物标志物的一般分布 正构烷烃与类异戊二烯烷烃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是原油和生油岩中分布最丰富的生物标志物。采自泌阳盆地下二门油田的四个不同深度的原油的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为C_(14)—C_(35),其OEP值=1.08—1.01。浅层泥岩(Eh_2)的OEP=0.98—1.57,高于深层泥  相似文献   

12.
基于钻探资料,场地地质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土层、白云岩、泥岩、白云岩、泥岩、泥质白云岩,渗透系数测定结果显示:第四系黏土层、白云岩、泥岩、泥质白云岩渗透系数数量级分别为10-6、10-2~10-3、10-6~10-7、10-4~10-5cm/s。其中第四系黏土层和泥岩隔水性能良好,钻探资料显示:第四系黏土层和下伏第一层泥岩局部缺失,不具有隔水效果;第二层泥岩连续分布,且最小厚度大于1 m,渗透系数数量级在5.73×10-7~1.98×10-6cm/s,构成天然防渗层。利用解析法对这种"孤岛式"多层次地质结构场地污染物垂向渗入地下水水位以下的时间和渗透比例进行了计算分析,作为一种定量的计算结果,在场地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中具有指示意义。评价结果显示:污染物垂向渗透时间最小为3 086 d,渗透比例为0.37%,显示地下水防污性能极强。考虑到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入渗的特点,这种"孤岛式"多层次地质结构可作为一种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模式,在以后工程建设选址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以大港油田板中北储气库为例,利用多种资料,从盖层、断层和水体三方面论述断块型储气库运行前后的封闭性。首先利用静态、动态资料,对储气库建库前的封闭性进行评价,然后利用现场监测资料,对储气库运行后的封闭性进行论述。钻井显示板中北储气库为板1油组和板0油组泥岩形成的双盖层,全区分布;泥岩排替压力大于储气库剩余压力,封闭性好;定性评价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定量分析泥岩涂抹、压力、气体组分等断层封闭性判断要素,结果表明板桥断层建库前后封闭性好,板816断层建库前封闭,注采气后断层活化;原始油水界面距圈闭溢出点15~65 m,边水密封性好,经过周期性注采后,注采压降、注采比变化平稳,水体推进均匀,水体封闭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九七六年我们在鉴定广东省加禾龙归地区的溶性盐类矿物时,在盐类矿物溶解后形成的空洞中发现一种淡兰色、毛发状、放射状产出的矿物,后经鉴定为霓石。 霓石产出的岩层是一套含方解石膏盐泥岩互层的岩石,主要的伴生矿物有石膏、硬石膏、方解石、无水芒硝、石盐和粘土矿物,其次有微量的重晶石、电气石和绿泥石等。霓石见于井深503米左右的黑色含石盐钙质泥岩中,在该岩石内见有断续微层状的石盐薄层和方斛石的集合体,有的方解石可能交代了钙芒硝。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多种分析手段,定性及定量地查明了晋城矿务局王台铺矿九号煤层底板泥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并借电子计算机,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该层矸石中FeO3的分布,查明了Fe2O3的赋存状态;还测试了该层泥岩的可塑性、结合性能、坯体性能、耐火度和烧结性能等工艺物理性质。据此,提出了该层泥岩的六个方面的用途,并进一步笔了该项泥岩的两项开发试验;(1)生产聚合氯化铝,(2)生产釉面砖。  相似文献   

16.
碳硅泥岩型层控铀矿床矿源层是一含泥质、有机质、磷以及黄铁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的黑色页岩。在沉积和成岩初期,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是还原沉积环境和氧化还原界面形成的原因。 海水中溶解的Cu~(2+)、Co~(2+)、Ni~(2+)、Mo~(2+)、Mn~(2+)等离子,在氧化还原界面形成了金属离子密度跃层,是离子扩散并不断生成硫化物沉淀的动力。UO_2~(2+)则主要被有机质、腐殖酸、粘土等所吸附及配合,不断从海水中扩散富集到沉积物中。铀以分散形式存在,铀矿物是后期地质作用的结果。“浓度负扩散模式”是铀矿源层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认识泥岩裂缝储层,利用核磁共振实验分析技术,对某油田A井的10块泥岩裂缝岩心进行分析测试,获得了核磁孔隙度、可动流体饱和度、裂缝孔隙度等物性参数;同时,利用核磁共振特征值来表征裂缝的特征.这是常规实验无法实现的,为认识泥岩裂缝储层及进行储层评价提供了全面的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研究了哈马尔-达班中部中等压力带状变质杂岩中稀土元素的分配。该变质杂岩在文献1—3中已有描述。取样是沿着科尔尼洛夫组的变泥岩层、舒布图依组的变粉砂岩和变硬砂岩层,从绿片岩相的绿泥石-黑云母带  相似文献   

19.
为得到一种高效去除土壤中总石油烃(TPH)的原氧化技术,利用富里酸(FA)在土壤中原位制备富集铁并进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探究了富集铁组和非富集铁组对不同质地和有机质(SOM)含量的石油污染土壤(S1、S2)氧化效果的影响,以及富集铁组高效原位氧化TPH的机制.结果表明:(1)在S1、S2石油污染土壤(土壤S1、S2中TPH的初始含量分别为16 074.33、14 528.17 mg/kg)中,富集铁组中TPH的氧化量分别高达7 550.32、8 747.78 mg/kg,均高于非富集铁组Ⅰ中的相应值(分别为6 364.43、5 730.73 mg/kg),说明富集铁组可以高效氧化土壤中的TPH.(2)在土壤S1、S2中,富集铁组对中链(C19~C24)烷烃的氧化率分别为20%、22%,对长链(C25~C30)烷烃的氧化率分别为23%、20%,分别高于土壤S1中非富集铁组Ⅰ(17%、18%)和土壤S2中非富集铁组Ⅰ(19%、12%)的相应值.(3)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测定结果表明,富集铁组...  相似文献   

20.
西西伯利亚盆地秋明组地层中,粘土层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在下-中侏罗航沉积地质发展史的最新时期,生油过程曾经十分活跃。已取得的资料表明,秋明组的原油与干酪极的碳同位素组成为重同位素。通过研究冬明组泥岩的原油和沥青类,可以确定它们具有相同类型的同位素-分馏曲线,这类曲线对于生油潜力小的Ⅲ型干酪根是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