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直接影响到建设用地特别是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效果。基于开发区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能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揭示不同区域及不同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差异,为促进开发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构建包含开发程度、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和资源消耗5个子目标、14个指标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RAGA AHP方法实现了江苏省134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与层次分析法的集成,能获得高精度的权数并能保证全局收敛性;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JP2〗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苏北5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水平远低于苏南和苏中地区,但苏南和苏中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水平差距较小;高新技术开发区比其他类型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按开发区类型出现较大分异  相似文献   

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是全面客观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关键要素。以南京市12个开发区为实证对象,尝试采用物元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并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以期探求更合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各开发区集约用地主要限制因子各不相同,主要是企业用地容积率、企业用地建筑密度、建设用地投入强度和建设用地产出强度;南京各开发区之间的集约用地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国家级开发区集约等级相对高于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集约等级相对高于传统经济类开发区;(2)相较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物元分析法不但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综合信息还能反映单个指标分异情况以及研究对象所处状态的稳定性,反映的信息更丰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结果排序具有一定差异,表明未来开发区不但要提高其集约利用水平更要提高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掌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规模效益情况,并使其土地集约利用与规模效益均达到最佳状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2004-2009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效性、规模效益情况及土地利用调整方向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规模效益评价一种有效的方法,其评价结果能为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土地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建立了海沧台商投资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研究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完善开发区评价的国家规程基础对重庆市38个开发区(包括主区和发展方向区)进行评价与潜力测算;并运用sps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再对开发区进行跨区域的空间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开发区级别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不显著,但对区域间土地利用差异显著。2开发区的土地管理水平与园区土地可持续开发能力对开发区的集约利用起决定性作用。3区域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与区域经济相关态势。4在强度潜力趋于饱和情况下,调整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提升园区管理与规划能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开发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现象仍然存在。采用统计模型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化评价,并试图探讨集约度的合理水平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政策和用地结构是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几大因素。因此,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根据各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相对集约综合指数值和绝对集约综合指数值的大小以及资源的消耗情况,加快产业政策及用地结构的调整,并制定相应的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合理界定其用地规模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运用多目标决策法评价开发区集约利用等级,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法选取与集约利用相关度较大的因素作为预测依据,进而计量其合理的规模。研究结果表明:其一,A、B和C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I级,可以适当扩大开发区规模;D、E、F和G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II级,应该维持开发区规模;而H和I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V级,应适当缩小开发区规模。其二,当B开发区、A开发区和其他开发区地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23.10%、18.18%和15%时,可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潜力。其三,即使实现土地集约利用,B开发区仍需扩充6.08 km2。最后,本文提出通过科学设定地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来提升开发区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集约评价的角度研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不仅可以掌握开发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还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土地管理及规划等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工具,对推进吉林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中部为研究对象,选取12个开发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长春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已达到最优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有效性较好,而吉林市和四平市均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2)有国家级开发区的市,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区域效应更好;(3)吉林省中部地区开发区总体发展不均衡:省级开发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差距大,省级开发区中也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无锡市区5个省级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抽样调查资料,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投入产出等方面分析了无锡市区省级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对不同行业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在08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075以上;橡胶制品业的综合集约度在07以上;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06以上;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不到06。要合理控制开发区规模,不断提高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对新进项目设置明确的入园门槛,加大开发区内部的空间挖潜力度;完善土地利用的管理机制,严格开发区内工业用地的招拍挂出让制度。建立集约用地的考核制度,加强对集约用地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各类开发区是中国快速工业化的主要载体,但在规划建设进程中粗放用地现象严重,土地集约利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以中国制造业大省山东省为例,以山东省内被国家相关部门依法批准的16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四至范围内的2011年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山东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土地利用状况较好,但是工业用地率偏低且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土地利用强度较弱,容积率、建筑密度不高;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这也是山东省作为全国能耗第一大省,经济规模巨大但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全省164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可分为5类,73.2%的开发区属于中度集约和低度集约类,高度集约类的开发区仅占6.1%。这也说明山东的工业化仍然处于粗放发展阶段。通过研究开发区集约程度的地域差异发现,不同集约化水平的开发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集约程度最高的开发区空间分布较为离散;较高水平的开发区呈现团簇状分布;而中度集约化开发区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欠集约化开发区散点布局于山东省的周边地带。如果把地级市全部开发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比较,则烟台、滨州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最高,菏泽和日照最低,而作为山东省中心城市的青岛和济南的开发区只处于中度集约化水平。分析可知,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尽管存在一定关联,但是并不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这也意味着国内开发区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区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本文基于江苏省开发区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测算了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并结合江苏省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了理论潜力实现的可能性及途径。结果表明,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潜力分别为261km^2和1069km^2;若能在劳动生产率和工业用地容积率等方面有所作为的话,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现实潜力将分别达210km^2和869km^2。这主要通过注重开发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开发区的用地门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级开发区土地开发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是当前我国开发区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从政策和管理层面对开发区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客观要求。江苏省是我国开发区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发区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数量过多、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的问题。借鉴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构建了一套开发区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系统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的省级开发区的土地开发效益进行评价,并就开发区效益评价结果进行了数学和空间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背景下,开展辽宁省农村居民点(试点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对潜力值进行测算。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①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关家村、方家村、巧鸟村、大管村处于粗放利用水平;川心店村、二十里铺村处于基本集约利用水平;柏家村、鲍家村处于较为集约利用水平。②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关家村24.87hm2、方家村29.23hm2、柏家村12.88hm2、巧鸟村14.57hm2、川心店村13.71hm2、大管村36.01hm2、鲍家村23.50hm2、二十里铺村28.23hm2。研究结论: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建筑密度较低,存在较大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基本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影响研究区域土地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等各项指标因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因素的权重,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全面评价其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和经济效果,为促进和提高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武汉市相对于全国水平和北京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别为0.89和0.78。根据土地集约评价等级,武汉市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处于最佳集约状态,相对北京市则处于较为集约利用的状态,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在武汉市未来的土地规划及利用中,应当注意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多维利用土地的立体空间,完善公众参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监督机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以达到土地的最佳集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5.
应用文献归纳法,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与梳理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方法的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现有文献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本质、土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的异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新观点和新方法以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相关政策研究现状等加以归纳和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未来深入开展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背景:在当今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成为土地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乡交错带这一特殊的城市扩张边缘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目前相对较少。研究目的:通过典型研究区域南京市栖霞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探讨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和方法。研究方法:模型法、主成分分析法、文献法。研究结果:9 a内栖霞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但受到产业发展模式制约,综合集约利用水平仍不高。研究结论:城乡交错带这一特殊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具有不同于城镇与乡村的特点。引入PSR模型进行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是可行的,在研究区的评价实践中是成功的,评价结果能较好的反映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及其演变,也能较好的表现出研究区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功效函数法测度了江苏省1985~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并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表明:(1)1985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城市化水平总体上逐步提高;(2)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均为一阶单整序列;(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但长期内其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且长期的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来自城市化的冲击响应强烈,城市化的冲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解释水平达到了5844%,而城市化对来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响应较弱,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对城市化的解释水平较低。因此,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不仅是缓解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借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兴化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和不集约5类,从市域范围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从南向北递减,分别形成以戴南镇、昭阳镇和戴窑镇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各因素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制约程度,将小城镇划分为土地利用效益制约型、土地利用程度制约型、城镇基础设施制约型和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制约型4种类型,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闲置土地治理是健全我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必须重视的问题。以我国北方A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典型剖析,探讨开发区闲置土地现状、成因,以及闲置土地治理的现实障碍和具体路径。结果表明,开发区闲置土地总量大,其中以征而未供土地、工矿仓储和商住用地为主,且政府规划调整、大量征地却出让不畅、用途争议、拆迁未完成等原因导致的土地闲置远远多于企业拖延开发、破产等原因导致的闲置;开发区科学发展机制缺失、土地财政强力驱动、土地价格偏离市场需求、违法成本较低等深层次原因则构成了开发区土地闲置的必然逻辑。总体上,开发区土地闲置与开发区建设由政府主导的特点紧密相关,土地闲置又给开发区建设带来资源浪费、环境脏乱等问题,对开发区后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开发区闲置土地治理面临闲置土地认定法律依据不足、违法行为查处体制不畅和再利用机制缺失等现实障碍。因此,今后开发区闲置土地治理的路径是,创新开发区供地和用地机制,改革土地储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建立开发区用地企业综合审查机制,减少闲置土地来源;完善闲置土地处置法制体制,修改闲置土地认定标准,建立闲置土地查处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模式及公众参与机制,增加闲置土地违法成本;健全和创新闲置土地处置机制,落实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的耕地恢复耕种的制度,建立企业闲置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和闲置土地利益纠纷协调解决机制,加速闲置土地再利用。  相似文献   

20.
以沈阳市为例,应用权的最小平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根据沈阳市的特点,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权的最小平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方面对沈阳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