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了安徽省1995~2009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安徽省能源消费由1995的4217.82万t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8895.90万t标准煤,平均年增长率为5.48%,其中第二产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均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9%以上;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由1995年的3507.36万t增长到2009年的8536.12万t,其中在各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中原煤的碳排放量最大,占总碳排放量的78%~82%;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低于全国平均碳排放强度,但高于全球和美国;碳排放的因素分析得出碳排放量与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呈现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具有同根同源性,但具体治理中减污降碳的协同效果尚不明确。以浙江省11个设区市为研究样本,对环境空气质量和二氧化碳(CO2)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0年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CO2排放总量仍处于增长阶段。11个设区城市PM2.5年均浓度降幅在26%~41%之间,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下降趋势不明显,大部分城市呈现碳排放增加、NO2浓度下降的特征,只有杭州和温州两市呈现碳排放总量和NO2、PM2.5浓度协同下降的趋势。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设区市呈现NO2浓度与碳排放相关性较大、协同性强,PM2.5浓度与碳排放相关性较小的特点。进一步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定量评价分析表明,浙江地区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已表现出一定成效,但各设区市因产业结构、环境基础条件、协同程度等不同导致减污降碳综合绩效有明显差异。从源头减排实现... 相似文献
3.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6):34-34
人民网消息非营利组织地球政策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2007年到2011年的4年间,美国使用煤炭产生的碳排放减少了10%,石油的碳排放减少了11%;相比之下,使用天然气产生的碳排放增加了6%。总体来说,4年中美国的碳排放量削减了7%。 相似文献
4.
宁波作为全国“碳监测评估试点”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前期科学布局碳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市8个监测站点的监测网络和硬件设施布设。该研究简要梳理了当前国内外碳排放监测与核算评估的发展趋势,回顾了宁波市碳监测试点项目的布点过程和项目进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得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生产端能源消耗和居民生活消费产生的消费端能源消耗共同构成宁波碳排放形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宁波碳监测试点项目需在数据质量管理、同化反演应用和监测网络拓展等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5.
6.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6):59-59
据路透社报道,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年度温室气体公报》(Greenhouse Gas Bulletin)称,2012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创下新高,并呈现加速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采用eFootprint软件对天津市中新生态城低碳体验中心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和运营阶段采用的主要绿色技术减碳潜力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为89.74%,其次是物化阶段,为10.08%,废弃阶段仅占比0.18%.同时,太阳能热水技术措施的利用对建筑的减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核算了 2007-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经济产出效应、城市化率和常驻人口规模对垃圾处理碳排放始终起正向驱动作用,经济产出效应的驱动作用最大,贡献率达86.6%;生活垃圾处理结构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贡献率达-24.8%.利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出2022-2030年重庆市的垃圾清运量和垃圾处理碳排放量将持续走高. 相似文献
9.
对2006—2020年上海闵行区工业能源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分析了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20年闵行区工业能源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与工业能源消耗量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煤炭所占工业能源消费比重、人均工业产值、工业化率和工业能源强度与闵行区工业能源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煤炭所占工业能源消费比重对闵行区工业碳排放影响最大,工业增加值、电力所占工业能源消费比重对闵行区工业能源碳排放影响不显著。基于因素分析结果,提出闵行区可通过调整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降低工业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5-2020年6期土地利用、能源消费等数据,从碳排放经济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承载能力3个方面构建碳排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Topsis法对新疆14地州市碳排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2020年新疆碳排放总量由2 735万t增长至18 499万t,在碳排放经济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承载能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恶化;研究期间新疆14地州市中有9个城市碳排放综合评价值呈下降态势,碳排放低效型、协调型和能源结构失衡型城市数量变化不明显,碳排放压力型城市数量增加.建议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碳排放经济效率、能源结构转型方面进行碳减排管理.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能源消费规模、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现状和包头市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分析。依据IPCC推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对包头市\"十二五\"期间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碳排放的各因素重要程度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单位GDP能耗是包头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经济结构及历史原因等的制约,包头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形式短期内较难改变。从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关系等角度探索包头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现行和正在研制的碳中和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碳中和实现路径中标准的运用实践,探究我国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现状。指出我国的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着顶层设计和统筹机制不完善、政策与标准发展不协调、技术研发与标准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了强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构建标准实施和监管体系、加快制定急需技术标准、建设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以及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标准化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北京城区和京津冀城市群等不同尺度上地表热环境时空格局变化以及与大气污染和污染排放的关系,利用Landsat-58、Terra MODIS和Aura卫星上OMI等多期数据,采用普适性单窗算法反演了不同区域的地表温度强度,并结合京津冀重点行业NOX排放量和区域NO2柱浓度空间分布数据,分析了2001—2016年北京及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能源消耗和城市热力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热岛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高地表温度与相对较低地表温度集聚与相间分布并存,建成区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2001—2016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区快速向外蔓延,北京城市的热场强度逐年加强,范围逐年向东、向南扩大;热岛高强度范围与NO2高污染区、NOX高排放区有较好的一致性,热岛强度的分布特征有助于大气污染物\"热量\"网络的规划,卫星热红外遥感可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以海绵城市池州市为例,基于遥感土地覆盖数据结合现场实测及部门统计数据,明确各项海绵设施的碳排放与碳减排过程,运用碳排放因子法从径流削减、污水净化、绿地水体碳减排3个路径分析6种海绵设施的碳减排量,构建适用于城市尺度的海绵设施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单个海绵设施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3大减排路径中,径流削减碳减排量为1 255 95330 kg,污水净化碳减排量为785 22390 kg,绿地水体碳减排量为26 354 92000 kg。区域净碳减排量为27 004 47265 kg,碳减排主要来源于绿地、水体的固碳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碳循环影响、碳排放核算方法、碳排放效应分析、碳排放效率及碳减排潜力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明晰了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进展。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视角,提出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的系统性框架,即构建碳收支“调查—监测—核算—评价—过程模拟—低碳优化—碳减排效益评价—低碳政策”的整体框架和方法体系,发挥其在区域碳减排、土地利用低碳结构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北京首都机场2014年实际CDM地面放行数据确定航空器的污染物排放量与离场排队飞机数量和落地滑入飞机数量的强关联性,构建包含这两个解释变量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以估算几种常见机型在首都机场地面运行时的最小污染物排放量和绿色滑行时间。对比实际污染物排放量与最小污染物排放量,得出首都机场离场地面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最小污染物排放量。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trend of generation, composition, and managemen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and estimates
the carbon emissions arising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Beijing.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conducted shows that
the gener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Beijing has been growing steadily, showing high correlations (r > 0.9) to the total GDP, per capita income, and the population. Food waste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since 1990.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in 1990, ash and woodchips content in 2003 declined from 56% to 17%,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paper and plastic increased from 10% to 29%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calorific value of the municipal waste also increased,
from 2,686 kJ/kg in 1990 to 4,667 kJ/kg in 2003, indicating that the waste is suitable for incineration. Currently, the source
separation ratio of municipal waste is approximately 15%. About 94% of all the collected solid waste goes to the landfill
while 4% is composted and 2% is incinerated. A moderate garbage collection fee is applied to both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residents in Beijing, but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solid waste collection and treatment is still low. Under current treatment
mode, the total amounts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waste disposal sites and inciner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from 29.8 Gg in 1990 to 84.5 Gg in 2003, including 83.3 Gg of CH4 and 22.0 Gg of CO2. The data availability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monitoring the quant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