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研究宿迁市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季节特征和来源,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宿迁市水汽通道上的3个监测点位采集了171份PM2.5样品,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以及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结果表明,宿迁市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年均浓度为(44.08±34.61)μg ·m-3,占PM2.5质量的41.8%,9种水溶性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ρ(NO3-) > ρ(SO42-) > ρ(NH4+) > ρ(Cl-) > ρ(Na+) > ρ(Ca2+) > ρ(K+) > ρ(F-) > ρ(Mg2+),其中NO3-、SO42-和NH4+是主要的离子组分,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的75.6%.ρ(NO3-)/ρ(SO42-)年均值为1.53±0.88,表明移动污染源对PM2.5的贡献高于固定污染源.水溶性无机离子相关性分析表明,NH4+与NO3-、SO42-可能以(NH42 SO4、NH4H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结合主成分分析,水溶性无机离子主要来源于二次转化、工业源、生物质燃烧和扬尘.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在冬季呈显著正相关,水汽传输在冬季更容易对PM2.5浓度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9年三亚城区站点PM2.5中水溶性离子在线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水平、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PM2.5浓度下的特征,探讨了气象因子对离子组分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解析来源.结果表明:2019年三亚城区总水溶性离子(TWSI)质量浓度为8.173 μg·m-3,占ρ(PM2.5)的58.4%,各离子质量浓度大小依次为:ρ(SO42-) > ρ(NO3-) > ρ(K+) > ρ(NH4+) > ρ(Na+) > ρ(Cl-) > ρ(Ca2+) > ρ(F-) > ρ(Mg2+) > ρ(NO2-),其中二次离子SO42-、NO3-、NH4+(SNA)和K+为主要离子组分,占总水溶性离子的80.0%,海盐粒子Na+及Cl-之和占比为14.7%,且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TWSI季节浓度变化特征明显,秋季最高,春冬季次之,夏季最低,主要与秋冬季风速较大、主导风向转为东北风,易受外来传输有关;SO42-在各个季节均是浓度及占比最高的离子,硫氧化率(SOR)的日均值均大于0.1,存在显著的SO2向SO42-转化的过程;PCA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城区水溶性离子主要受海洋源、二次源及生物质燃烧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雨水化学组成与雨水酸度主控因子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刘君峰  宋之光  许涛 《环境科学》2006,27(10):1998-2002
采集了广州地区2003-10~2004-09的雨水样品,通过对雨水样品的pH值、主要阴阳离子组成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测定,分析了广州地区酸雨的现状以及影响雨水酸度的主要因素等.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广州地区酸雨频率高达85%;雨水的主要离子组成为NH4+、SO42-、NO3-、Ca2+、Cl-和Na+,而DOC约占总化学组成的24.0%;雨水酸度的主要控制离子还是SO42-,但NO3-对雨水酸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水溶性有机酸对雨水酸度的贡献也很明显.另外,来自扬尘中高浓度的碱性含钙化合物也对雨水酸度有明显的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模拟氮沉降对高硫沉降地区森林土壤酸化的贡献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重庆铁山坪马尾松林下典型的酸化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40 kg·(hm2·a)-1的N剂量分别喷洒NH4NO3和NaNO3以模拟氮沉降翻倍的情景,对其影响下的土壤溶液pH值和主要阴阳离子浓度进行了为期1 a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相比,喷洒NH4NO3的土壤溶液的pH值有所下降,而NaNO3则导致pH值略有上升.同时,喷洒NH4NO3和NaNO3均导致盐基阳离子(Ca2+和Mg2+)和Al3+浓度的明显上升,其中Al3+与盐基阳离子(Ca2+、Mg2+和K+之和)的摩尔比值由对照的0.5左右升高到接近甚至超过1.0.盐基阳离子的加速淋溶和有毒Al3+的活化,表明氮沉降已加剧了土壤酸化.此外,氮输入的增加还引起了NO-3淋溶的大幅增加,土壤出现氮饱和现象.相对而言,NH+4的酸化和富营养化效应均强于同当量的NO-3,表明中国氮沉降控制不应忽视NH3的排放削减.  相似文献   

5.
丽江市夏季降水化学组成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运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海盐示踪法和HYSPLIT模型,对2006-05-23~2006-07-02云南丽江市夏季降水常量离子的化学特征分析表明,降水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SO2-4>Ca2+>Cl->NO-3>Na+>K+>Mg2+,其中SO2-4和Ca2+是夏季降水中的高浓度离子,分别占离子总浓度的65.5%和15.6%;13次降水中阴离子总浓度显著高于阳离子总浓度.夏季降水中SO2-4∶NO-3变化范围为7.2~37.1, 平均值为15.7, 表明SO2-4为该区降水酸度的主要贡献者.由于离子在大气中的相互反应和来源的相似性,离子间相关性水平较好,其中SO2-4和NO-3的相关系数为0.74;离子浓度与同期降水和平均风速表现负相关.研究区夏季降水中NO-3、 SO2-4、 K+、Ca2+主要是陆源物质输入,NO-3、 SO2-4、 K+、Ca2+、Mg2+和Cl-陆源物质贡献比例依次为100%、 98.8%、 96%、 99.3%、 46.7%和50.3%.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一些污染是该区大气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丽江周边工业区的污染物质主要通过局地环流输入,南亚、东南亚和我国东南沿海工业区的污染物质主要随季风环流输入.  相似文献   

6.
2014年北京地区云内云下的降水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现阶段北京地区降水的化学特征和云下/云内的清除作用,于2014年采用分段采样的方式针对25场降水进行收集,分析了降水中各离子组分浓度.结果发现,2014年北京地区降水中NH4+、SO42-、NO3-和Ca2+浓度最高,雨量加权平均离子浓度分别为240、162、91和65 μeq·L-1,与早期研究相比均有所下降.SO42-/NO3-比值为1.8,NO3-和NH4+的比重显著增加.综合利用相关性分析、主因子分析及后向轨迹等方法,探讨了北京地区降水中各离子组分的来源.结果表明,东南气团中主要离子NO3-、SO42-及NH4+的浓度较高,主要受人为活动排放的影响.总体上各离子的云下冲刷作用略大于云内清除,其中,Na+、Ca2+及NO3-云下冲刷的贡献大于SO42-和NH4+.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地区云内清除的贡献略大,表明长距离输送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贡嘎山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观测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2005年12月~2006年11月在贡嘎山东坡海拔1 640 m处,利用大流量滤膜采样器对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进行了分级采样,并用离子色谱(IC)分析了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PM2.5和PM10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年平均浓度分别为6.46和8.86 μg/m3,其中主要的3种离子SO2-4、NO-3和NH+4,占PM2.5和PM10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的82%和85%.Na+、 NH+4、 K+、Cl-和SO2-4主要分布在细粒子中,NO-3、Mg2+和Ca2+在粗细粒子中各占一半.雨季Na+与Cl-相关性明显增强,PM2.5和PM10中Na+与Cl-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7和0.84. PM10中SO2-4与NH+4的量浓度比值接近1∶2,表明SO2-4与NH+4主要以(NH4)2SO4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天津市高校道路扬尘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来源及校内外差异,于2018年7—8月采集天津市9所高校道路扬尘样品,用离子色谱法对其中8种水溶性离子(Ca2+、K+、Mg2+、Na+、Cl-、NH4+、NO3-、SO42-)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水溶性离子占PM2.5的11.65%,PM2.5中占比大于1%的离子有Ca2+和SO42-,其中Ca2+最多,占到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65.75%;②入校道路离子含量(12.76%)稍高于校内道路(11.11%),其中8种离子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E/AE(阴阳离子当量浓度比)值为9.59(远大于1),PM2.5呈较强碱性;③NH4+与SO42-、NO3-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的形态结合;④NO3-/SO42-的比值为0.45,说明固定源的贡献更大;⑤天津市高校道路扬尘PM2.5主要来源于海盐粒子、燃煤、机动车尾气、建筑水泥尘等.  相似文献   

9.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主要离子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以我国最大的低海拔岩溶湿地会仙岩溶湿地为研究区,对该区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共采集的27组地下水样品中常规离子进行检测和分析,在分析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和不同时期变化基础上,运用单指标污染标准指数法对不同时期地下水进行污染评价,利用多元统计、Gibbs模型和离子比例关系识别地下水主要离子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岩溶地下水主要为弱碱性淡水,Ca2+和HCO3-为优势离子.不同时期地下水主要离子总浓度顺序为:平水期 > 丰水期 > 枯水期,枯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和平水期.地下水中K+和NO3-主要受含水层空间分布差异影响,Mg2+、SO42-、NO2-、NH4+和TDS受时空尺度综合作用,Na+、Ca2+、HCO3-和Cl-为水体中较稳定离子.受碳酸盐岩控制,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地下水化学类型具有高度一致性,HCO3-Ca水占比分别为77.78%、77.78%和88.89%.地下水主要受SO42-、NO3-和NO2-污染,NO3-出现极严重程度污染样点,SO42-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出现较重污染样点.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Ca2+和HCO3-主要来源于方解石风化溶解,少量水点受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硫铁矿控制导致Mg2+和SO42-浓度偏高,K+、Na+、SO42-、NO3-和Cl-部分来源于大气降水,Na+和Cl-部分来源于当地居民生活,K+与种植施用的钾肥相关,NO3-主要来源是化学肥料.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浙江省中部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组成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集了兰溪市市区和近郊两个站点2016年4个季节的PM2.5样品,利用双通道离子色谱对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3-、SO42-、Na+、NH4+、K+、Ca2+、Mg2+)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兰溪PM2.5中离子总浓度存在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年均值为21.19 μg·m-3,约占PM2.5质量的45%;SO42-、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中最主要的组分,年均浓度分别为8.11、5.92、3.87 μg·m-3.Cl-和NO3-浓度的季节变化最为显著,冬/夏浓度比接近10,其半挥发特性是导致兰溪PM2.5中离子组成呈现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兰溪PM2.5中NO3-/SO42-比值的冬季平均值为1.18,说明流动源对兰溪PM2.5有很大贡献;夏季(以及春、秋季)时NO3-/SO42-比值较低,且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与矿物尘结合的硝酸根离子的较大贡献可能是导致夏季PM2.5浓度较低时NO3-/SO42-比值较高的主要原因.阴阳离子平衡、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矿物尘对兰溪市PM2.5的酸度及离子赋存状态有较大影响;冬季及春、秋季兰溪的PM2.5具有一定的酸性;NO3-和SO42-主要与NH4+结合,但部分可能与钙等其他组分结合;Cl-和K+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但K+的年均浓度仅为0.31 μg·m-3,说明生物质燃烧对兰溪PM2.5的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11.
酸沉降对重庆南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酸沉降现象在重庆南山地区已造成长期严重的环境污染.笔者根据东亚酸雨监测网土壤和植被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了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影响和危害.通过对土壤的分析表明:5个采样点的土壤pH值较低,A层均值为3.74,B层均值为4.20,盐基饱和度(BS)的均值小于10%,盐基离子交换量(CEC)A层为78.1~88.6 mmol/kg,B层为61.1~65.1 mmol/kg,土壤中含有较高的Al3+<\sup>可能与大气中S和N的输入有关,并导致了土壤酸化.土壤中C/N较低,A层接近12.0,并且随土层的加深而下降,说明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有机质层分解良好.通过对植被的分析表明,酸沉降可能对杉木和柳杉这两种酸敏感性植物有一定的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大气降水污染及其沉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的湿沉降观测数据,针对2002~2016年重庆市的降水电导率、pH值和降水中水溶性离子浓度与沉降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郊区站点的降水酸化问题较严重,而城市站点降水污染较严重.降水中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在城市和郊区站点分别达到627.00 μeq/L和480.14 μeq/L,其中城市站SO42-、NH4+和Ca2+的平均浓度为郊区站的1.21~1.47倍.由SO42-与NO3-占比说明重庆市的降水类型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城市站的主要离子沉降量较高,约为郊区站点的1.14倍.降水中的无机氮平均沉降量在17.59~47.31kg/(hm2·a)范围内浮动,并且主要以NH4+-N为主,其平均沉降量为NO3--N的2倍左右,说明重庆市大气氨/铵污染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lease of base cations and Al3+ at the treatment with simulated acid rain (SAR) in main soil types collected from South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s of base cations increased obviously when the pH value of simulated acid rain was lower than 3.0 or 3.5. Compared with the leaching of K+ and Na+, the leaching of Ca2+ and Mg2+ was affected by the pH value of SAR. Only when the amounts of base cations leached from soils exceeded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the pH value of leaching solutions decreased sharply and the amounts of released Al3+ increased. The H+ buffering mechanisms, which were affected notonly by the pH values of SAR, but also by the types and solid components of soils, were proposed for the main soils studied.  相似文献   

14.
The investigation of pH variation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ainwater have heen studied from April 2003 to October 2006 at a rural area of Nakorn Pathom Province,western Thailand.The pH value ranged from 4.0 to 7.8 with an average of 6.1.Out of 319 rain events,72 events were observed in acidic range(pH<5.6).The pH of rainwater gradually increased over the sampling period.The volume-weighted mean concentrations (μeq/L)of ion species followed the order:Ca2 >NH4 >SO42->HCO3->NO3->Na >C1->CH3COO->Mg2 >K >H >HCOO->PO43-.Neutralization factor calculations reveal that Ca2 plays a major role in neutralization processes in this area.Enrichment factor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SO42-,K ,Ca2 and Mg2 were originated from non-marine sources.The statistical measure principie component analysis indicates influence of various local emission sources e.g.,soil,limestone mines,biomass burning and agricultural emissions,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ainwater.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主要城市酸沉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东省多年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其17个设区城市的酸雨现状,并研究了济南市和青岛市硫的干、湿沉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a(1997~2001年)青岛市降水酸度位列全省17城市之首,是唯一降水pH年均值低于酸雨临界值5.60的城市;山东省主要城市的降水酸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济南市和青岛市近年来硫沉降总通量基本稳定或呈下降趋势,仍达10t/(km2·a)左右;在硫沉降总通量中,硫干沉降的贡献率达80%以上,而在硫干沉降通量中,SO2干沉降的贡献率要远远高于SO42-干沉降的贡献率.通过分析酸雨前体物排放强度、土壤酸碱性以及气象条件对酸沉降的影响,揭示了山东省内主要城市酸沉降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东海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朱玉梅  刘素美 《环境科学》2011,32(9):2724-2731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舟山嵊泗群岛收集了92个雨水样品,测定了pH值、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解态NH 4+、NO 3-+NO 2-、PO34-和SiO32-的含量,探讨了大气湿沉降对东海低营养级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湿沉降中85%的样品pH〈5.0,对环境酸化有明显的影响.雨水中NH 4+和NO 3-...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区高山酸沉降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1987—1989年春季,在华南地区衡山、狮子山、苗儿山和白云山观测到华南高山降水酸化,各测点降水pH<5.6的频率大于68%,平均pH值在3.56—4.85之间,分析了高山降水的化学特征,及其与高山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山雨水与高空云水有相似性,狮子山和白云山的云雾水主要属地形云,受局地源的影响更为严重,化学性质更接近于地面雨水.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酸沉降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2类模式(拉格朗日烟团轨迹模式和欧拉模式)研究南宁市的酸雨成因,计算出硫沉降场的分布特征和南宁市与广西各地区之间硫输送的关联矩阵.结果表明,2001年外来源的贡献占南宁市总硫沉降量的72%,而本地源的贡献占南宁市总硫沉降量的28%,故在南宁市的酸雨形成过程中外地源占据主导地位.自2001年8月-2002年9月,桂林、柳州、梧州、南宁4个城市环保监测站同步进行的10次降雨过程的pH观测结果亦表明,对南宁市硫沉降贡献最大的仍为外来源.因此,这2类模式的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9.
2012年-2016年乐亭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2016年乐亭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乐亭酸雨变化特征和降水量、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pH值和年酸雨频率呈下降趋势、平均K值呈上升趋势;秋季酸雨程度在四季中最严重,平均pH值为4.50,酸雨频率为38.4%;月平均pH值和酸雨频率呈现波动;酸雨平均pH值随降水量的增加而下降,酸雨频率随降水量的增加不断上升;月平均风速越大,月平均pH值越大,酸雨频率越小;酸雨发生时地面主导风向为NE、ENE、E,与上游地区燃煤型钢铁企业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近二十年(1987~2004)湿沉降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分析降水酸度和沉降量2个酸沉降控制指标,得出北京市近二十年(1987~2004)湿沉降特征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98年以后北京市的湿沉降污染有严重的趋势.pH值逐年下降至5.52,酸雨频率逐年上升.湿沉降中的硫组分来自北京本地污染源排放的SO2和远距离输送.含氮组分对湿沉降的贡献作用明显增加.钙沉降是湿沉降中变化最大的因素,钙沉降量明显下降.1998年以后所采取的使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大幅下降的污染控制措施,可能直接导致了湿沉降酸化的加剧.酸沉降污染控制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不能单纯地依靠控制本地的SO2排放量,北京市SO2排放量虽然得到了削减,但是湿沉降污染并未减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