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金属元素对原子荧光法测定砷的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常见金属元素对原子荧光法测定砷的干扰,并研究了硫脲、抗坏血酸、硫脲-抗坏血酸(体积比为1∶1)、柠檬酸钠、乙二胺四乙酸(EDTA)、硫氰化钾、铁氰化钾、酒石酸钾钠、1,10-邻菲罗琳等9种常用的掩蔽剂对干扰金属元素的掩蔽性能.结果表明:(1)镉、铁、锰在测试条件下对砷的测定没有干扰或干扰可以忽略;铅、锌对砷的测定产生正干扰;铜、镍、铬、钴对砷的测定产生负干扰.不小于砷50倍浓度的铅、锌对砷的测定产生正干扰;不小于砷10倍浓度的镍以及不小于砷100倍浓度的铜、铬、钴对砷的测定产生负干扰.(2)硫脲-抗坏血酸、硫氰化钾、铁氰化钾对铜、钴、铬、镍等产生的负干扰有较好的掩蔽效果;EDTA能有效消除铅、锌产生的正干扰.  相似文献   

2.
主要探讨应用AFS-2202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水中的痕量砷.用5%的盐酸和1%硫脲与1%抗坏血酸混合试剂处理,并以1.5%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在5%的盐酸介质中测定砷,从而建立一种测定痕量砷的新方法,用于地表水痕量砷的测定,结果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石膏中砷的污染问题,通过烘干、水洗对石膏进行除砷研究,分析石膏中砷的存在形态和砷的浸出规律。结果表明,毒性浸出法能够浸出石膏中大部分可交换态砷、部分结合态和残渣态砷。烘干能使石膏中结合态和残渣态砷转化为可交换态砷,导致其砷洗出总量增加。同时水洗液pH值越低,洗出砷的总量就越大,水洗后石膏砷的浸出浓度越低。用pH=3.0的水洗液水洗石膏,水洗后石膏砷的浸出浓度低于5.0 mg·L~(-1),为一般固体废物。通过XPS、SEM分析可知,烘干、酸洗能使部分三价砷氧化成五价砷,并使石膏晶体粒径变得更小,这是砷洗出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环境中砷的存在往往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SRB)利用有机物还原硫酸根生成硫化物,进一步通过硫化物与溶液中砷反应产生沉淀从而实现砷的最终去除。为了探讨不同因素对SRB除砷的影响,该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初始pH值、碳源和初始砷浓度条件下的SRB活性及其对砷的去除效果。提取在UASB反应器中长期驯化的富含SRB的厌氧污泥进行批次实验。研究表明,在选取乳酸、乙酸、葡萄糖作为不同外加碳源的对比实验中,微生物利用乳酸作为基质反应相对缓慢(COD分解速率低),SRB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对硫酸根去除率最高),同时保持较好的砷去除率(大约60%);SRB利用不同有机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碱度导致系统内pH逐渐升高,其中以乳酸作为碳源时系统内pH升高到8.5左右;随着初始pH的升高,砷的去除效果降低,硫化砷沉淀在弱酸性条件下更易稳定存在;随着初始砷浓度的增加,SRB的活性受到抑制,当初始砷浓度达到40 mg·L~(-1)时,SRB基本失去反应活性;利用驯化污泥除砷过程中,部分砷价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中,排污口外受纳水域污染混合区范围计算是一项主要内容,允许浓度升高值是污染混合区范围计算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发现,当背景浓度与水质标准限值比较接近时,受纳水体背景浓度的一个微小误差,就会引起允许浓度升高值和污染混合区几何特征参数误差传递的放大效应。提出了确定背景浓度与允许浓度升高值的新方法:针对背景浓度的随机特征,提出了根据河流断面实测资料计算水质频率曲线的方法和以75%或90%水质保证率确定背景浓度的原则,以及采样60%~90%之间部分频率分布的曲线拟合方程计算背景浓度的方法。最后,由水质标准值减去背景浓度得到允许浓度升高值;按照河流上、下游水环境容量的公平合理分配和留有余地的原则,提出了以水功能区水质标准值的5%直接作为允许浓度升高值,以此计算污染混合区范围。  相似文献   

6.
环境中的砷可以通过食物、水等进入人体。砷能在人体内取代必需元素磷的功能而造成危害。为了研究环境中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人体内砷的水平是必要的。以头发作为砷的活体检查材料,具有稳定、容易采样和保存、携带方便等优点。测定头发中的砷含量,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并为砷在环境中的污染程度提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酸度的含砷废水处理难度大的问题,通过溴与铜的协同作用将高价态的砷还原为单质来实现脱砷,采用ICP测定、阴离子电极分析、XRF检测对反应前后的溶液滤渣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还原反应中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氢离子浓度、铜粉目数及搅拌速率的升高均有利于砷还原反应的发生;增加铜粉及溴化钠用量,有助于反应进行,铜粉与溴化钠过量则引起反应后溶液中铜、溴离子浓度升高。在最优条件下,反应后砷的去除率可达到99.5%以上,溶液中的铜离子为60 mg·L~(-1)以下,通过XRF分析反应后所得的滤渣发现,溶液中的砷均沉淀进入固体。通过溴与铜协同还原的方法,溶液中的高价砷还原为单质,实现了高酸度环境下砷的脱除。  相似文献   

8.
用玻璃碳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在Cu~( )存在下测定微量As~( )已有报导。本校实验室中曾研究了Cu~( )、Au~( )共同沉积下测定砷,灵敏度可大大提高,曾用于污水中砷的测定。但在HCl溶液中.由于铜引起的空白值大,限制了方法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为了降低空白值提高方法的灵敏度,本文研究了Cu~( )、Au~( )与砷共同沉积时,在HClO_4底液中测定砷的条件。一、仪器及试剂 1、仪器国产883型笔录式极谱仪。扫描速度0.53伏/分。旋转玻璃碳电极作为指示电极,转速1200转/分。电极表面处理手续见文献。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以饱和KNO_3溶液作盐桥。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索了用冷原子汞吸收法间接测定痕量砷的新方法。它是基于砷酸被硼氢化钠还原为胂,胂再把相应量的汞离子还原为原子态的汞,然后用测汞仪表测定汞蒸汽的浓度。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由测汞仪上读得的吸光度与样品液中的含砷量成正比。主要反应式如下:  相似文献   

10.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砷时钯、镍两种基体改进剂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重点探讨了镍和钯作为基体改进剂对石墨炉AAS法测定砷时的影响。在灰化、原子化温度,灵敏度,精密度以及回收率方面进行了比较,选择了土壤中砷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方法。用本法测定了GSS-3标样及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样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采用AFS-9800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仪测定生活饮用水中微量砷的方法。结果表明,荧光强度为280 V,等电流60 A,读数时间12 s,硼氢化钾浓度为1.5%,对测定微量砷有较好的检出,检出限为0.004μg/L,标准曲线相对系数R=0.999 8,相对偏差为0.5%,不同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0%-100%。该方法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锰渣为材料,用聚环氧琥珀酸(PESA)作为萃取剂,研究PESA在不同pH、萃取剂浓度、土液比下对砷(As)的萃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MA/AA)相比较,PESA对锰渣中As有优良的萃取效果。在萃取体系条件为pH=1、萃取剂浓度50 mg/mL、土液比1∶200、搅拌60 min并浸泡过夜时,PESA对砷的萃取率可达78.3%。实验还发现,PESA对三价砷和五价砷均有螯合萃取作用,对砷的萃取无价态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探索高浓度含砷废水中砷的深度脱除方法及脱除机理。采用预氧化-二段铁盐沉淀的方法脱除炼铅烟尘浸出液中的砷,研究影响砷脱除效率的控制条件和因素,砷脱除机理。结果表明,用双氧水氧化原料液中的低价铁和砷,加Fe Cl3调节铁砷比=1,在p H=4~5、T=60~70℃反应60 min,砷的脱除率达到99.95%,XRD分析结果表明,沉淀物为非晶态砷酸铁形态;在二段除砷中,控制铁砷比=5、p H=7~8,除砷后液中的砷含量小于0.014 mg/L,远低于允许的排放限值。采用二段铁盐脱砷工艺可以将高砷溶液中的砷深度脱除。  相似文献   

14.
添加硫酸铁降低砷的活性从而抑制其在作物中的富集是阻断砷在食物链中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对于砷和锑伴生的复合污染矿区,添加硫酸铁会对锑产生怎样的影响还不清楚。以贵州晴隆老万场砷和锑复合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中水溶态砷和水溶态锑以及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 L.)、平坝油菜(Brassica juncea var.PBYC)和凯里青油菜(Brassica juncea var.KLQYC)中砷和锑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添加3%(质量分数)硫酸铁对土壤中砷和锑移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在未经硫酸铁处理的土壤中的3种作物根系和地上部分干质量分别为0.07~0.12、2.10~2.40g;种植在经硫酸铁处理的土壤中的3种作物根系和地上部分干质量分别为0.11~0.22、4.10~5.70g。与未经硫酸铁处理的土壤相比,经硫酸铁处理的土壤中水溶态砷浓度降低了82%~84%,且作物体中的砷也显著降低,说明硫酸铁能显著降低土壤中的砷活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然而,经硫酸铁处理的土壤中水溶态锑浓度却比未经硫酸铁处理的土壤增加37%~56%,导致作物中的锑并不下降。因此,添加硫酸铁对砷和锑复合污染土壤而言,虽能钝化土壤中的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锑的活性,需考虑锑活化增加引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纳滤膜技术在地下水除砷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污染突发事件的频发严重威胁着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加之饮用水控制标准的提高,就对饮用水除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纳滤(NF)膜分离技术为饮用水除砷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概述了地下水中砷的存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我国高砷地下水地区分布,然后分析了NF膜特点、除砷机理与性能,系统地阐述了各种因素包括膜操作因素(操作压力、膜回收率、膜排布方式等)和原水水质因素(pH、水温、共存离子、共存有机物及砷浓度与砷价态等),对NF膜除砷性能的影响。此外,对NF除砷的关键问题,如原水预处理、膜浓水处理、膜污染及其清洗等,也作了探讨。最后,总结了目前NF除砷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探索性提出了NF膜技术在除砷应用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现有的微量砷和硫化物的测定方法中,还未见到有砷和硫化物联合测定的报导。本文提出利用氢化物发生的方法,使水样中的砷和硫化物分别以AsH_3和H_2S形式逸出,用氢气带入氢氧化钠吸收液定量吸收S~=,AgDDC-三乙胺氯仿吸收砷,然后用荧光素汞测定硫的快速联合测定方法。研究了氢化物发生的酸度、吸收时间、干扰元素的影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含砷硫酸烧渣中酸浸脱砷效果和铁盐沉淀固砷行为,采用常温常压酸浸法脱除硫酸烧渣中的砷,并对进入浸出液中的砷以铁盐沉淀的形式脱除,进而对沉淀渣的浸出毒性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了磨矿细度、酸浓度、固液比、浸出时间对硫酸烧渣中砷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浸出参数可以将硫酸烧渣中砷的质量分数降低到0.2%以下,通过调节浸出液的pH和Fe/As摩尔比将其中的砷以沉淀的形式脱除。当Fe/As 2、pH=4~6时,溶液中砷浓度降到了0.5 mg·L~(-1)以下。沉淀砷渣主要是以非晶态的形式存在,提高铁砷比有利于提高砷渣稳定性,从而降低浸出毒性。在Fe/As=3、pH=6.04~6.22的条件下,得到的沉淀渣的浸出毒性为0.711 mg·L~(-1)。因此,通过酸浸脱除硫酸烧渣中的砷,进而采用铁盐沉淀的方法能够实现硫酸烧渣中砷的安全处置。  相似文献   

18.
砷污染土壤柠檬酸萃取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伴随着砷工业的发展,含砷化学品引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一般砷污染事件发生后,土壤是其最直接的受害者,有必要寻找一种快速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砷污染土壤进行控制修复。针对此问题,通过实验探讨了柠檬酸萃取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了柠檬酸浓度、液土比、萃取时间及土壤共存离子对柠檬酸萃取砷的效果的影响,为砷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柠檬酸是一种高效的砷萃取剂;随着柠檬酸浓度、液土比、萃取时间的增加,砷的萃取率均有所升高;当柠檬酸摩尔浓度为0.25 mol/L、液土比为20 mL/g、萃取时间为21 h时,柠檬酸对砷的萃取率达到最高值(70.58%);土壤中共存的PO43-、Zn2+、Fe2+,由于其竞争作用,能使柠檬酸对砷的萃取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1):79-80
云南省砷超积累植物的初步筛选案例研究戴文娇1刘晓海2宁平1曾向东1贺彬2(1.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2.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在云南省就几种植物对土壤中砷的富集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筛选。分析测定结果发现,蜈蚣蕨的地上部的砷为1900mg  相似文献   

20.
通过"硫酸-硝酸法"浸出实验,以砷的浸出浓度为控制指标,选用Fe Cl2为稳定药剂,对矿区砷渣进行药剂稳定化研究。考察Fe/As摩尔比、p H值、粒度、温度及稳定时间对砷浸出浓度的影响,通过研究稳定化前后砷形态的变化,探讨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砷浸出浓度随Fe Cl2投加量增加而降低,当Fe/As摩尔比为1,p H=6.5~7.5时,常温下稳定化1 h后,砷浸出浓度低于2.5 mg/L且基本达到稳定,达到《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的入场要求;随反应温度升高,砷浸出浓度略有升高;矿渣稳定化处理后,砷从生物有效性高和毒性大的形态逐渐转化为毒性小、稳定性强的形态,但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不同,砷形态的迁移转化也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