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江汉平原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以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数据库(基于1995、2000和2005TM影像)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技术,提取建设用地变化及其空间分布信息,运用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强度指数对江汉平原1995~2005年10 a来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县市的社会经济等信息,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总体上江汉平原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呈现增大趋势,但各县市之间扩张差异显著;各县市建设用地扩张分布上呈现组团状特点;沿交通线扩张的特征较为突出,尤其是后一阶段增幅高于前一阶段,沿江扩张增幅明显;总人口的增长是江汉平原建设用地扩张最主要的驱动力;交通条件改善、经济发展与区域建设用地扩张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GIS支持下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分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土壤侵蚀特点,在IDRISI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研究设计了小流域空间与属性数据库的建设,在GIS系统支持下可有效地实现区域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的分级及其空间分析。首先,采用侵蚀预报的数学模型来估算土壤侵蚀星,用土壤详查资料编制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图,然后,由土壤年均侵蚀量,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得到土壤抗蚀年限图,按水利部标准将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为5级。最后,为表明某一地区或地类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的大小,还提出了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指数(SEPDI)。以三峡库区的王家桥小流域为例进行了研究,并且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前包括GDP在内的社会经济数据大多以行政区划为统计单元,普遍存在统计单元内的数据均一化以及与其他环境数据空间不匹配等问题。以中国海岸带地区为例,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植被指数构建的人居指数与非农业GDP之间的线性关系建模,对非农业GDP进行了空间化模拟,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建立了农业GDP空间化模型,最终得到2010年中国海岸带地区250 m×250 m空间分辨率的GDP密度图。结果显示:相比仅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模拟非农业GDP,人居指数模型较好地改善了夜间灯光数据的像元溢出效应以及过饱和问题,提高了对非农业GDP的模拟精度。栅格尺度上的中国海岸带GDP密度图可以为沿海地区灾害风险评估、社会经济决策、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研究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研究信息系统包括4个数据库:(1)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信息库,包括长江流域的自然,自然保护区,行政区,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2)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收录了有关研究长江流域水,土地,能源,破产,人力等各类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保护与重要,大型工程建设中的移民问题,城市与城市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等的文献;(3)长江流域自然灾害数据库,收录了长江流域发生物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4)长江流域网站导航,收集了有关长江流域的信息网站,配合用户友好的检索系统,用户可以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  相似文献   

5.
通过气象数据分析、实地调查、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DEM计算、遥感解译等,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区典型小流域地理数据库,确定了计算USLE因子指标的方法。在ArcGIS支持下,模拟了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将模拟结果分为微度、低度、中度、强度、剧烈侵蚀5级,建立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及坡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土壤侵蚀量2414 t/hm2,远超该地区容许土壤流失量5 t/(hm2·a)。96%的侵蚀区及95%的土壤侵蚀总量位于<25°区域。就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而言,陡坡耕作区是主要的土壤流失区。研究结果为水源区的土壤侵蚀治理提供参考意见,同时为USLE在无土壤类型图地区的应用提供一种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江汉平原中低产土壤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涝渍、漏瘠和粘结三种类型,提出了五条改良利用措施:1、渔农复合,增强调蓄能力;2、抗旱治渍、协调水气;3、增肥调养,增肥地力;4、选择适当作物品种和优良耕作栽培模式;5、综合治理、系列配套。  相似文献   

7.
湖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湖南省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内陆省份,选择14项指标,使用因分子分析法对湖南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介。评价结果表明:湖南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105个评价单元(县,市)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初等发达地区,较落后地区和落后地区。为实现湖南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1)实行“适度非均衡-均衡”发展战略;(2)以“点-轴系统”开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分一号影像的江汉平原表层土壤湿度指数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湿度指数遥感监测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探讨国产高分一号(GF 1)遥感数据在江汉平原农情参数快速获取中的适用性,以潜江市2017年3月8日的GF 1 WFV影像和106个采样点的土壤湿度实测数据为数据源,选择垂直干旱指数(PDI)、改进型垂直干旱指数(MPDI)和植被调整垂直干旱指数(VAPDI),对土壤湿度指数反演的效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PDI、MPDI、VAPDI与土壤湿度实测含水量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649、0.802和0.821,实测土壤含水量验证精度评价也表明各模型均能满足反演的精度要求,说明基于GF 1 WFV影像开展江汉平原的大尺度土壤湿度反演是可行的;在植被覆盖中等区域,MPDI和VAPD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混合像元对土壤湿度光谱信息的影响,反演的精度要比PDI高,但在高植被覆盖度区,采用垂直植被指数(PVI)修正的VAPDI不易出现植被覆盖饱和现象,具有更高的反演精度;基于3种指数模型反演的土壤湿度指数空间异质性基本一致,但MPDI、VAPDI对土壤湿度变化更为敏感,能反映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湿度的实际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江汉平原大范围和动态监测表层土壤湿度指数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高分一号;土壤湿度指数;PDI;MPDI;VAPDI;江汉平原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99年TM影像解译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然后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选择土壤、地形、坡度等评价因子,对湖北省土地资源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简要地将全省土地资源划分为九等。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水热条件好,土地适宜性广,宜农林牧业同时利用的土地广泛分布;但是该省的基本农田面积小,土地垦殖率高,低产田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资源的供给条件、利用要求不相适宜,利用效益末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球变化对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其多方面内容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和接受性产生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全球变化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的方面:(1)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面积减少及土壤性质恶化;(2)自然灾害增多导致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3)酸雨危害加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4)地表植被减少及湿润指数降低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1)加强全球变化监测与预警;(2)制定适应于全球变化的土地持续利用规划;(3)增强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的应变能力;(4)加强全球合作,减缓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全球变化速度。  相似文献   

11.
“3S”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3S”技术是进行土壤侵蚀研究的有效工具,可以对土壤侵蚀分布与强度的动态变化进行快速监测,为水土保持决策提供依据。介绍了水力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研究了植被覆盖度、坡度和土地利用因子的TM影像判读方法:以TM432合成的假彩色图像和NDVI植被指数灰度图像提取植被覆盖度、DEM数据派生坡度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获得耕地分布。以湖北省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植被覆盖度、坡度和土地利用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了该区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在ARC/INFO 软件支持下,利用研究区2000年的TM图像对该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并与1995年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GIS技术在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三峡库区选定的研究区域,建立地质、地形等滑坡因子空间数据库和滑坡空间分布数据库(比例尺均为1:10 000),利用GIS技术对滑坡和各影响因子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得出滑坡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类属:Q\-4、J\-1x, J\-1z、S岩性岩组;90 m以下、90~135 m和135~175 m三个高程带;15~20m局部高差;10°~15°、15°~20°和20°~25°坡度;北向、南向和西北向方向和 1~1曲率范围。研究的结果是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基础,可以帮助指导库区滑坡灾害管理、土地利用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表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Landsat7-ETM+影像反演地表温度,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道路交通网络数据计算城市景观形态参数以表征地表特征,从行政区(县)、5km间距同心环带和局部区块3个水平上划分空间单元建立数据样本,分析城市地表形态对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景观混合度和景观分裂度对地表温度有恒定的负向影响,区块连通性与地表温度负相关;(2)景观分裂度对热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地类属性:分裂度大的增温地类,地表增温效应弱;分裂度大的降温地类,地表降温效应强;(3)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可对地表温度产生恒定正向影响;(4)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比例和房屋建筑比例是分布在区(县)尺度、同心圆环尺度和典型区块尺度上影响地表热环境最显著的地表形态要素。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坡度和高程是土地资源固有的二个重要环境因子,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生产力有直接作用。在山区,坡度和高程基本上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向和利用方式,从而影响到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三峡库区面积62640km  相似文献   

15.
基于CLUE-S模型的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3、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1〖DK〗∶250000DEM,运用GIS技术,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在地形、高程、水系、道路交通、城镇和居民点等多种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不同时期对千岛湖镇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具有决定作用的驱动因子,并对所得结果进行ROC检验,同时生成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概率适宜图,然后采用CLUE-S模型,对其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模拟;并用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基本单元(90 m×90 m栅格)的水平上,模拟的正确率为8471%,Kappa值达到了0825。在此基础上,针对两种政策情景,应用相同模型模拟预测了千岛湖镇2015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2004年相比较,变化明显的是城镇工矿用地的扩张和林地的减少,并且城镇工矿用地的扩张多是在原有城镇及工矿用地的基础上向四周扩展,侵占的多是周边的耕地、林地、未利用地。  相似文献   

16.
In the Polar Urals (the Rai-Iz massif and Mounts Tchernaya and Malaya Tchernaya), altitudinal and horizontal shifts of the upper boundary of open and closed larch forests in the 20th century have been studied. Spatiotemporal parameters of these shifts have been assessed with the aid of the ARC/INF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ESRI Inc., United States), using our original large-scale geobotanical maps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forest-tundra communities in the early 1910s and 2000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ee vegetation has been actively expanding to higher elevations over the past 90 years. On average, the upper boundaries of open and closed forests have ascended 26 and 35 m and shifted horizontally 290 and 520 m, respectively. These shifts have been conditioned by climate warming and increasing humidity observed since the 1920s.  相似文献   

17.
地块尺度耕地质量评价与方法探讨--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耕地是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土地,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通常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等,通过耕地质量影响因子的分析并建立衡量耕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对耕地逆转趋势的早期预警与耕地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是非常必要的。从耕地质量状态、利用效率和耕地压力3个方面入手,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湖南省浏阳市耕地肥力的众多因素因子进行了取舍,并综合考虑地块区位、交通条件等状态因素,建立了耕地质量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地块上作物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来自外界环境的耕地质量压力建立了基于地块尺度上的县级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对各指标因子的选取与量化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并以湖南省浏阳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的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本文根据对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和土地资源及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实证分析,探讨了我国土地资源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城市化不是造成8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数量下降较快的最主要原因;从长期趋势看,土地资源不会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构成根本制约。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 use in modelling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in European Russia. A GIS of croplands for European Russia was constructed to allow the RothC and CANDY models, and a statistical model of humus balance, to estimate how soil carbon stocks change in time. The soil map of Russia, the database of soil properties, the map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the land use map, the climatic grid, the map of natural and agricultural zoning and an economic database serve as a basis for this system. A map and database of homogeneous units, for maximum accuracy and minimum uncertainty, was created. Hom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parameters required for modelling. In the course of this work, the sources of errors in the database and the possible ways of improving calculation accuracy were determined and are described. The methods used and decisions taken in constructing this database are applicable to other studies in which GIS databases need to be constructing from disparate sources.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牧羊河水文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影响水量平衡各要素的分配,进而导致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发生变化。选用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下段牧羊河小流域内及周边气象站气象资料,植被、土壤以及地形数据,构建了研究区SWAT水文模型,分析其在牧羊河适用性后,结合1986~2009年的土地利用以及设置的人类活动增强和生态环境改善的4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用率定好的SW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下牧羊河水文响应。结果表明:径流依次按1986、2000、2009、1995年土地利用方式减小,而蒸散依次按2009、1986、2000、1995年土地利用方式减小,土地利用对径流和蒸散的影响在汛期大于非汛期,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径流将减小;将现有耕地变为林地或变为草地都有助于减少径流,从流域水源水量涵养角度出发,构建适宜的生态系统将有助于减少径流和蒸散,而增加入渗。这一结果为牧羊河水源涵养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