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曹凤中 《环境科技》1989,2(3):31-32,5
1988年5月苏联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莫尔贡说:整个世界的自然环境,其中也包括我们国家的环境,都处于危急之中,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最坚决的措施保护它。苏联认为当前全球存在两种灾难,第一种灾难为核灾难,第二种是环境生态梗塞。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很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最近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加强环保科技成果的可融知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常采用英雄叙事的话语策略,塑造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不同历史时期的灾难话语因具体社会情境而变化,与意识形态密切勾连。在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之下,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可以起到遮蔽社会失序状态、动员社会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专业传播者我们经常讲,当危机发生时,应遵循三大原则,即速度第一,客户第一,信息透明。在三大原则中,速度第一是最重要的一条法则。汶川地震,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在灾难(重大危机)面前的应对能力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全球地质波动频率,气象变化差异幅、度加强.使得洪水泛滥。我们国家受洪水隐患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近两年,到处洪水泛滥,给当地居民的生活与农作带去了极大的伤害,如98抗洪等。本来水库是用采灌溉良田、发电等为民造福,可是“碰上”大暴雨天气的时候,这水库就变成了“魔鬼”.吞没了老百姓的农田,夺走了人们宝贵的生命及财产,给亲朋好友带去永远的伤痛,给国家带去巨大的灾难。为了避免这些伤痛与灾难的发生,我们有必要做好水库溢洪的防患措施,确保对溢洪道预应力锚索施工的稳固。有了这些保障,我们的水库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好帮手.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期,我们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纷纷表达了对保护环境、预防非典的想法和建议,大家都在对“非典”这场灾难进行反思。编辑部特意选编了两封来信,感谢广大读者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何卓岚 《环境》2010,(2):48-50
<正>面对灾难态度的不同,我们暂且分为四类。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我们又会是属于哪一派呢?看过众多科幻大片之后,人类不禁为自己的地球安危感到惶恐而反思。在美国宇航局的网站上,一些年轻人留言,表示正考虑自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我们的地球正在变暖。对于地球变暖,很多气候学家毫无保留地提出了人类既有行为途径的危险性。目前,已经有很清晰的科学证据表明:全球变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球变暖已经造成很多灾害现象加剧,潜在灾难性变化日益深重。同时,我们应该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把自然灾难纪录片作为一个纪录片类型,对新中国自然灾难纪录片发展进行分析梳理,划分出三个阶段,归纳其特征;从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方面分析其变化,形成一个关于新中国自然灾难纪录片历史发展的初步认识,为自然灾难研究和防灾教育做贡献,为灾难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小小志愿者     
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地震灾民安置点,我们见到了北川县10岁的桂彩云,在这里,像她这样的孩子很多,我们从她那坚定的目光里,看到了希望。地震虽然让她失去了亲人,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使她坚强、充满对生活的渴望。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要当小志愿者时,桂彩云说:“我不想让小伙伴们太伤心。”从她的目光里,我们看到:再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祸兮福所倚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事情总有好的一面”,人们相信不幸有时能够转化为幸运的事。2008年,中国经受了一系列灾难——出人预料的雪灾、地震、洪水,以及过去几年我们享受的表面上经济繁荣的最后“崩溃”,从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些可怕的事件中寻找到些许安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在我们日常的很多方面科技与我们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尤其是国家倡导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与其的结合更需要紧密联系,而无人机技术是其一个重要的发现,无人机的可以应用在航拍、农业、植被保护、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等方面,无人机遥感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环境检测的效率,从而有效的分析处理环境数据,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环境工作通讯》2008,(6):10-19
“那是一场我们毫无心理准备的考试,但是换来了我们共同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我们一定能浴火重生!”5.12地震重灾区的一位市长说。 疾风知劲草,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广大环保战线的干部职工面对考验,交出了一份份感人的答卷。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慰问灾区环保职工时感言:“失去亲人却坚守岗位的环保人,用行动诠释着‘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中国事故灾难特征,从而为优化风险管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可获得的我国各类事故灾难统计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各类事故灾难死亡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1990年以来,我国事故灾难总死亡人口先上升后下降,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累计死亡人口最多;(2)受经济发展和安全管理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以2003年为分界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口先上升后下降,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口存在1994年和2003年两个峰值,火灾事故死亡人口在波动中下降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变化;(3)从空间上看,我国各类事故灾难百万人口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藏自治区、浙江省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百万人口死亡率较高,贵州省、重庆市工矿商贸事故百万人口死亡率较高。基于研究结果对"十四五"期间我国安全生产防控重点和事故灾难统计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笠 《环境》2010,(10)
从"地下宝藏"到"黑色灾难" 原油的开采和利用无疑成为了现代文明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它不仅是工业文明最强大的动力来源,也是人类物质生活全面变革的隐形推手.而当我们透过传媒的镜头,看到脏污的原油绵延过漫长的海岸线、难以清理的原油吞噬掉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时候,蓦然发现,长久以来被冠之以"地下宝藏"的石油竟然变成了一场场"黑色灾难",在人类栖居的蓝色星球上肆意攻城掠地,一点点摧毁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产的损失,同时还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大灾面前人们要么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要么失去或转向其他信仰,整个过程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甚大。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既是英国完成宗教改革、合并形成联合王国、完成工业革命的阶段,同时也是中国清朝康、雍、乾三朝鼎盛的时期。分析此间英国文学作品中的灾难描述,研究灾难信仰的形成和特征,对比较研究两国之间的灾难信仰差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5.12,中华大地的一场震颤,震醒了我们对灾难的意识,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自从创世开始就遗留的谜团,科学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碰撞。《上帝的指纹》——1995年出版后迅速风靡世界,作者葛瑞姆·汉卡克通过一系列匪夷所思却又难以辩驳的论证,向读者揭示了一段与通常认知截然不同的人类文明史……  相似文献   

17.
“现在人类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灾难就是气候变化.这是全球性和毁灭性的灾难。我一直在想.这个灾难究竟是谁造成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创办人廖晓义语调忧伤地开始了这次访谈。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经历了5&#183;12汶川大地震以来,人们对生命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珍视与关爱。当人类遭受到来自大自然不可抗拒的灾难时,我们体会到人类本身的无力与渺小,而作为大自然的另一种生灵--野生生物,当它们面对来自人类的侵袭、捕杀甚至惨不忍睹的虐待时,它们"情何以堪"?我们也许应该在追逐利益与高贵的人性时多一些悲悯,不断唤起对另一种生命的救援……  相似文献   

19.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深度报道。新闻周刊以深度报道见长,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对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的报道,来阐释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周刊应坚守的阵地——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0.
灾难观是人类对灾害体系所持有的看法和态度,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处于不断的变化调整中,其整个过程构成文化的一个层面。本文从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文化维度构架出发,选择"与环境的关系"和"人的本质"两个基点对比分析东西方文化灾难观的异同,对深刻理解各种文化在解释和应对灾难过程中的共性和相对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