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东沿海牡蛎石油烃污染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2.
3.
测定了广东沿海六个地点牡蛎样品的总石油烃浓度。牡蛎整体软组织总石油烃浓度范围为45.4—114.0μg·g~(-1)干重,平均浓度为37.0μg·L~(-1)。石油烃在牡蛎各类组织中的分布有内脏>鳃>外套膜>闭壳肌的趋势。牡蛎体内石油烃化合物可能主要来源于成品油类。与其它水域牡蛎样品比较,广东沿海牡蛎总石油烃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广东沿海9个地点牡蛎体中的总芳香烃含量,分析了芳香烃化合物的组成和来源。全部牡蛎样品均检出芳香烃,其总芳香烃的平均含量范围为0.61×10-6~12.2×10-6,与国外轻污染水域牡蛎的平均含量相近。在已鉴定出的14种芳香烃化合物中,有6种为“优先污染物”。强致癌物BaP和BaA的含量高于自然背景水平,但远低于安全限。广东沿海牡蛎体中芳香烃的主要来源是石油类。  相似文献   

5.
1989 ̄1993年对广东沿岸海域14个观察站的牡蛎Cd含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Cd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差异,牡蛎Cd含量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如实地反映了广东沿岸海域环境中Cd的地理分布状况;牡蛎Cd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高值出现在秋季,低值出现在春季,牡蛎Cd含量的季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牡蛎自身的生物条件;个别观察站牡蛎Cd含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但就整个广东沿海来说牡蛎Cd含量的年限变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研究了深圳湾牡蛎体石油烃含量的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牡蛎体的石油烃含量从春季到初秋前呈上升趋势,夏末达到最高值,其后趋于下降,到冬季有所回升,达次高值后翌年春季下降到原来的含量水平。冬季节平均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深圳湾牡蛎体石油烃含量的季节变化主要与水体石油烃浓度和牡蛎本身生殖循环引起的总脂类量及体重的变化有关。此外,水温、盐度的变化亦有某些间接的影响。文章对上述影响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广东沿海8个地点牡蛎的石油组分。牡蛎体中石油组分的分布范围、f_1UCM含量、nC_(16)指数、CPI、∑nC_(14-30)/f_1UCM、nC_(17)/姥鲛烷和nC_(18)/植烷等特征参数值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中的石油烃组分主要来自燃料油类,并反映出长期、低浓度曝油和已经经历过一定程度代谢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89~2010年广东沿岸1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Pb含量的监测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粤东、珠江口和粤西沿岸海域牡蛎体内Pb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法(NCHI)评价了Pb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牡蛎体内Pb的浓度范围为N.D.~3.65mg/kg,总体平均值为0.41mg/kg,从总体看其出现频数呈偏正态分布.牡蛎体内Pb的年际变化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后波动趋于平缓并有微弱的上升;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珠江口>粤西3粤东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粤东和粤西牡蛎体内Pb浓度随时间延长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珠江口牡蛎体内Pb浓度从2006~2010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Pb的浓度未产生明显污染,对人体不具有非致癌性风险.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沿海养殖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20份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8.8%,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差异显著;分离得到60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检出tlh基因,未检出tdh和trh基因;26种药敏分析发现,分离株普遍对氨苄西林耐药,耐药率为83.3%,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妥因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介于1.67%~11.7%。所有菌株对头孢泊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12种抗生素敏感;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率为3.33%,其中1株菌出现耐受7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结果表明,广东沿海养殖牡蛎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程度在不同地区及季节存在显著差异,分离株的致病风险较低并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惠州地区养殖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及耐药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1986年9月—87年2月,对珠江口伶仃洋东岸沙井水域的育肥牡蛎软组识的石油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牡蛎软组织总烃浓度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变化规律可用指数方程C_t=C_oe~(-bt)来描述,据此计算了总石油烃化合物的生物学半保留期为43d;(2)牡蛎软组织总烃浓度变化受水体石油烃浓度的影响,它们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底质的石油烃浓度间不是正相关;(3)牡蛎软组织的总烃浓度与其脂类含量间亦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牡蛎样品的荧光光谱特征表明,分子量小、溶解度大的芳烃化合物比分子量大、溶解度小的优先被释放。  相似文献   

13.
"南海贻贝观察":广东沿海牡蛎体中Zn含量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了解广东沿海重要养殖水域Zn含量水平变化趋势,1989~1997年间实施"南海贻贝观察"计划对广东12个地点牡蛎体的Zn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广东沿海牡蛎体Zn含量范围为50.4×10-6~768×10-6,总平均值为245×10-6,总体上属清洁~微污染水平.牡蛎体Zn含量的海域分布格局呈珠江口海区>粤东海区≥粤西海区.1989~1991年,广东沿海牡蛎体Zn含量呈上升趋势,此后略微下降,1994~1997年间牡蛎体Zn含量虽有波动,但年际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收集大量监测资料,研究广东省沿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基于社会、经济、自然等方面,分析广东省沿海沉积物重金属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高于粤东、粤西区域,其中Cu(106.98±70.69μg/g)、Pb含量(65.74±65.03μg/g)分别以广州、深圳最高,Zn(250.25±55.01μg/g)、Cd(1.48±0.30μg/g)、Cr(96.48±9.79μg/g)、As(17.30±14.00μg/g)含量均为中山最高.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广东沿海各单项指数(0.528±0.377~2.107±3.665)及综合指数(7.135±7.880)均处于"低等"水平.单因素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为:Cd > Cu > Pb > Zn > As > Cr,而生态风险综合指数则表现为:珠江口(12.131) > 粤东(5.488) > 粤西(4.1560).沿海沉积物中Cu、Pb、Zn、Cd、Cr之间均具显著正相关性(P<0.05),说明各重金属污染来源相近,具有同源性;部分重金属(Cu、Pb、Zn)含量与TOC显著正相关(P<0.05),而部分重金属(Cu、Cr、Cd)含量与pH值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毒素的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2001年和2002年10~11月间的广东省近岸海域15个地点的翡翠贻贝样品,用Oshima麻痹性贝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主要毒素成份分析。结果显示:高毒性毒素成分STX、GTX1检出率较低,而低毒性毒素成分C1、C2、GTX5及中等毒性毒素成分GTX3、GTX4检出率较高;各主要毒素成分在地区间存在一些差异;与2001年相比,2002年各主要毒素成分的检出率和检出的毒素含量值有所降低,消化腺在这方面变化尤其明显;不论消化腺或壳内全部软组织,其PSP毒性的平均值,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大亚湾、大鹏湾海域〉深圳湾、珠海海域和粤东海域〉粤西海域。  相似文献   

16.
2003年4月和5月对广东沿海15个重要渔业养殖水域牡蛎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牡蛎体PSP毒性较低,检测结果均未检出。其结果远低于1991年水平,而与2002年一致;15个重要渔业水域牡蛎体PSP毒性低于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贝类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贝类上市安全限量。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沿海牡蛎体中PAHs的时空分布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4年对海南岛沿岸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中16种PAH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沿岸牡蛎体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范围为289~2426ng/g d.w.,平均值为856.7ng/g d.w..与国内外相比,海南岛牡蛎体PAHs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海南岛牡蛎体PAHs含量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八所港>榆林港>马袅港>东寨港. 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八所港牡蛎体中PAHs含量有显著上升趋势(P0.05).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牡蛎主要以2~3环的低分子量PAHs为主(62.3%~92.5%).来源分析表明牡蛎体PAHs主要为石油源和油类燃烧源.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八所港牡蛎的PAHs致癌风险超过最大可接受致癌风险(10-5),但尚未达到严重的致癌风险(10-4),而其他站点牡蛎均处于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本研究建议居民对八所港牡蛎和海南其它牡蛎的日均消费量分别不超过56g和 67g.  相似文献   

18.
19.
广东沿海贝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麻痹性毒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导了广东沿海华贵栉孔扇虫Chamys nobilis,栉江珧Pina pectinata,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翡翠贻贝Pernaviridis、紫蛤Sanguindaria vicea 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东风螺Babylonia等七种经济贝类体中不同组织器官(闭壳肌、消化腺,鳃、外套膜,性腺,足,水管等)的麻痹性毒素(PSP)的毒性与分布状况,贝类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石油污染对广东沿岸海域水产品食用安全的影响,探索建立了石油残留风险分级方法,用荧光法测定了2001~2010年广东沿岸海域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石油烃,推测了同期该海域鱼虾石油烃残留水平。结果表明,牡蛎体石油烃含量(按湿重计)为 < 0.2×10-6~36×10-6,不会产生石油气味。平均含量9.4×10-6在国内沿岸海域牡蛎体中属较低水平,但高于本海域1989~1992年6.7×10-6的平均含量。石油烃在99.3%的牡蛎样本中检出,在16.7%的样本中达到或略超过我国15×10-6的限量值。牡蛎体石油烃年均含量、超标率在2001~2006年均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之后略有上升,在珠江口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区牡蛎中上升更明显。推测该海域鱼虾石油烃含量大多低于15×10-6,较高者一般不超过30×10-6,超标或产生石油气味的风险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