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Xj92以刃201印5涕灭威复合污染体系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张清敏…(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2加1,20(5)一302一3以环图X一巧 选择了一种毒性很高的氨基甲酸醋类农药-涕灭威和一种常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一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组成复合污染体系,以细菌、真菌、放线菌、脉酶、过氧化氢酶和呼吸强度为土壤微生物生态毒理测试指标,研究了其对土壤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涕灭威一SDBS复合污染体系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复合体系较二者单独作用的显著效应时间…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形势已十分严峻,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导致农产品生态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土壤污染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将土壤的抵抗力、恢复力及稳定性作为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对土壤施加不同含量(含量比)梯度的芘(PYR)、镉(Cd)单一及芘/镉(PYR/Cd)复合污染,分别从微生物活性、多样性和丰富度方面对土壤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的描述,并构建模型来描述Sb与PYR、Rt与Cd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污染物在土壤的扩散过程中均会对土壤DOC含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削减,且在PYR/Cd复合污染中污染物的含量比值与DOC含量的降低速度呈反比例关系;PYR、Cd单一污染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菌落数均随着污染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PYR/Cd复合污染中,PYR/Cd比值大小与Rt呈负相关且其中Cd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占有主导地位;此外本研究对显著相关的两组数据:PYR含量与稳定性、Cd含量与抵抗力构建了回归预测模型,其中二项式模型均可较好描述PYR、Cd胁迫下与上述稳定性参数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Cd、Zn、Pb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1,自引:2,他引:81  
采用回归正交设计方案 ,研究了潮褐土中Cd、Zn、Pb复合污染对 4种土壤酶活性 (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 )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复合效应影响中 ,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效应顺次为Cd >Zn >Pb ;同时 ,Cd、Zn、Pb复合污染对 4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效应存在着明显差异 .其复合污染对脲酶表现出协同抑制负效应的特征 ;对过氧化氢酶表现出一定的屏蔽作用 ;对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则主要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离子冲量与土壤脲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用脲酶活性作为预测土壤重金属Cd、Zn、Pb复合污染程度的主要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多效唑的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龚平  G. Beudert 《环境科学》1996,17(4):36-38
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田间实验,研究了多效唑对土壤硝化作用,脱氢酶活性,呼吸强度和微生物生物量的生态效应,阐明多效唑对土壤微生物无长期不利影响。但其短期效应仍值得关注,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环境生物学     
X171 9702629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及其保护途径/杨本津…(中国环科院)//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一1997,10(l)一46一51 环信X一6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是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腹心地区。区内独特的生态环境、奇异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21世纪将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也存在诸多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设相对稳定人口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图1表2参lX171 9702630Cd、Zn、菲和多效哇复合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毒理效应/龚平…(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环境科…  相似文献   

6.
韦芳 《环境科技》2005,18(Z1):17-18
通过生物盆载试验不同土壤中Cu,Zn,Cd复合污染对紫花苜蓿和黑麦草两种牧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土呈碱性,复合污染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影响较小,红壤置酸性,与中性的黄棕壤相比,复合污染对黑麦草的危害程度较大.黄棕壤中不同重金属对黑麦()生长的影响顺序为;Cu>Zn>Cd,潮土;Zn>Cu>Cd,红壤Zn>Cu>Cd.  相似文献   

7.
采用模拟实验对铅锌矿区重金属(Pb、Zn、Cu、Cd)复合污染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土壤酶活性随着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剧而显著降低.尾矿区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的Vmax 平均值分别是非矿区土壤的60%、77%、38%,而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Km 平均值分别是对照土壤的2.73 和2.25 倍. 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Pb、Zn、Cu、Cd 元素含量与脲酶、磷酸酶及脱氢酶Vmax 和Km 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4 种重金属元素对不同性质酶酶动力学参数的相对贡献大小存在差异,且元素之间也存在着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是一种新开发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农药。试验采用微生物毒性检测的力法,以混合细菌为材料,研究多效唑对细菌的生长速度、总脱氢酶活性和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属低毒性农药,在一定范围内,各观察指标与多效唑浓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即较低浓度的多效唑对细菌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西崇义县小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江西崇义县小江流域水体、河道表层沉积物、农田土壤和农作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进行了研究,对河道表层沉积物和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小江流域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As和Pb,ρ(As)和ρ(Pb)最高值分别为0.241和0.054 mg/L;河道表层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为As和Cd,w(As)和w(Cd)最高值分别为1 815.71和19.23 mg/kg;农田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为Ni、Cu、Zn、As和Cd,w(Ni)、w(Cu)、w(Zn)、w(As)和w(Cd)最高值分别为74.47、428.08、393.05、1 599.71和28.53 mg/kg;农作物中w(Cr)、w(As)、w(Cd)和w(Pb)较高,其最高值分别为15.15、58.45、6.77和13.98 mg/kg. 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As>Cd>Cu>Zn>Cr,重金属总体生态风险程度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具有大于“强”的生态风险程度. 农田土壤中各重金属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Cd>As>Cu>Zn>Cr,整体生态风险除3号采样点为“中等”外,其他采样点均为“强”及以上. 总体而言,小江流域As污染极为严重. 针对小江重金属污染特征,提出采取污染源源头控制、河道生态修复、加强重金属监测与管理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云龙水库周边选取5个监测点位,测定土壤中的Cu、Zn、Pb、Cd、Cr和As 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龙水库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指标地质累积指数Cd和As处于轻度级别; Cu、Zn、Pb、Cr处于偏中度级别;重金属的污染度单因子六项均处于低度污染,多因子也处于低度污染;生态风险指数单个金属指标和多个金属复合指标均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状态,土壤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1.
3种离子液体与甲霜灵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3种咪唑类离子液体(ILs): C10H19ClN2 (IL1), C12H23ClN2 (IL2), C16H31ClN2 (IL3)和一种杀菌剂甲霜灵(MET)为混合物组分,以直接均分射线法构建3组二元混合物体系:MET-IL1, MET-IL2和MET-IL3. 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法(MTA)测定二元混合物对青海弧菌Q67 (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的联合毒性.通过比较实验毒性数据与浓度加和(CA)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并利用半数效应浓度(EC50)水平下的等效线图分析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组二元混合物的相互作用明显不同.在MET-IL1和MET-IL2 2组二元体系中,MET浓度比例越高,拮抗作用越明显;在MET-IL3二元体系中,随着MET浓度比例的减小,MET与IL3的相互作用由加和变为协同,并且MET比例越小,协同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稻田土壤固碳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研究不同类型稻田土壤自养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差异及其影响因子,对全面认识稻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选取4种典型稻田土壤,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对具备卡尔文循环途径碳同化微生物进行了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克隆文库以及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技术,研究了卡尔文循环关键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 CO)的2种编码基因(cbbL和cbbM)的丰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与培养前相比,培养45 d后碳同化自养微生物数量有所增加,cbbL基因丰度比cbbM基因高3个数量级.不同稻田土壤中碳同化功能微生物优势种群存在差异,且这些微生物大多不能归类到已知的细菌类群中,部分可归类的与变形菌和放线菌有较高相似度.RD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SOC)、阳离子交换量(CEC)、pH、黏粒、粉粒和砂粒含量对碳同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微生物在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也可以为稻田土壤肥力科学化管理和构建低碳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海沉积物组份对有机物的吸附与吸附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连近海沉积物主要组份碳酸钙、金属氧化物、腐殖酸和粘土矿物为沉积物模拟样品,测定该4种组份对硝基苯等4种毒性有机的吸附等温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组份吸附剂吸附等温模式。通过吸附热的测定,探付了4种沉积物组份吸附毒性有机物的机理,并比较了相对吸附能力大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外加醋酸镉和氯化镉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相伴阴离子对镉污染红壤中微生物区系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相同镉浓度下相伴OAc-对镉污染红壤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抑制作用大于相伴Cl-.统计分析显示 ,在供试红壤中OAc-与Cl-对其微生物区系及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 (AWCD值 )、Shannon指数的影响均达到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在红砂土上表现更为明显 .外加醋酸钾和氯化钾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阳离子为钾时 ,相伴OAc-与Cl-对红壤微生物区系结构及群落功能多样性没有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相伴OAc-甚至存在一定的刺激作用 .可见 ,相伴OAc-对镉污染红壤微生物的毒害作用大于相伴Cl-,其原因并非是阴离子本身的毒性效应 ,而镉的生物有效性变化可能是不同相伴阴离子镉盐导致毒性差异的原因之一 .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对浒苔吸收硝酸盐的动力学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型海藻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选取浒苔(Ulva prolifera)为实验材料,通过实验室一次性培养实验,从大型藻营养盐吸收动力学角度,研究了Cu(Ⅱ)、Zn(Ⅱ)和Pb(Ⅱ)对浒苔吸收硝酸盐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Cu(Ⅱ)(<0.04mg/L)和Zn(Ⅱ)(<0.12mg/L)对浒苔吸收硝酸盐具有促进作用;当达到一定浓度(Cu(Ⅱ)>0.10mg/L和Zn(Ⅱ)>0.20mg/L)时则对浒苔吸收硝酸盐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Pb(Ⅱ)对浒苔吸收硝酸盐均是抑制作用.Cu(Ⅱ)、Zn(Ⅱ)和Pb(Ⅱ)对浒苔吸收硝酸盐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抑制率IPC50分别为0.23,0.66,0.63mg/L.当添加重金属浓度大于0.50mg/L时,重金属对浒苔吸收硝酸盐的抑制顺序为:Cu(Ⅱ)最强,Pb(Ⅱ)次之,Zn(Ⅱ)最小.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炭和秸秆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碳构成和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单施生物质炭、秸秆及两者配合施入下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碳和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矿化率为21.50%(2%添加水平),远大于等量生物质炭的矿化率(8.09%);施用等量(占4%土重)生物质炭和秸秆,培养200 d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4.40 g·kg~(-1)、17.40 g·kg~(-1),表明生物质炭对有机碳的提升作用大于秸秆的.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固有有机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生物质炭与秸秆配合施用促进了秸秆的矿化,对有机碳矿化影响的交互效应为正值.施用秸秆能大幅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碳,而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碳影响小;秸秆和生物质炭配合也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但其交互效应与培养时间、施用量等有关,可正可负.  相似文献   

17.
铜、锌和锰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运用评价化学品毒性藻类测试的标准实验方法 ,得到铜、锌和锰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安全浓度分别为31.8μg/L、65.0μg/L和 5.5mg/L ,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 96h EC50 分别为 67.3μg/L、473.0 μg/L和 17.0mg/L .实验结果表明无论从安全浓度还是从 96h EC50 考虑 ,都证明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毒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铜 >锌 >锰 .不同金属离子与藻细胞的不同亲和性是导致金属离子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毒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  相似文献   

18.
Avian incubation dramatically reduces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microbial assemblages on eggshells, and this effect has been hypothesized as an adaptive explanation for partial incubation, the bouts of incubation that some birds perform during the egg-laying period. However, the mechanisms for these antimicrobial effects are largely unknown. In this study, we hypothesized that microbial inhibition is partly achieved through removal of liquid water, which generally enhances microbial growth, from eggshells, and experimentally tested this hypothesis in two ways. First, we placed the first- and second-laid eggs of tree swallow (Tachycineta bicolor) clutches in unincubated holding nests with either ambient or increased water on eggshells. Second, we added water to eggshells in naturally partially incubated nests. We compared microbial growth on shells during a 5-day experimental period and found that, as predicted, both unincubated groups had higher microbial growth than naturally partially incubated controls, and that only in the absence of incubation did wetted eggs have higher microbial growth than unwetted eggs. Thus, we have shown that water increases microbial growth on eggshells and that incubation nullifies these effects, suggesting that removal of water from egg surfaces is one proximate mechanism for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incubation.  相似文献   

19.
A novel respirometer for biological toxicity tes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ovelrespirometerforbiologicaltoxicitytestsZhangMinquan,ChenHuanqinChemicalEngineeringResearchInstitute,SouthChinaUnivers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