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989年,我国的自然灾害轻于1988年,农业获得了好收成,但部分地区灾情相当严重。现简要概述如下: 1 灾情从时间上看,一年四季的灾情大致分布如下:冬季(1988年11月~1989年2月),江南、西南、江淮地区出现雨雪、低温冷冻天气,致使麦类、蔬菜、林木等损失严重;春季,东北、华北降水偏少,加上气温高、失墒快,影响了春播,南方个别地区出现了水灾;夏季,南方的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暴雨频繁,洪涝范围较大,而北方的东北、华北北部、山东大部发生了历史上少有的“卡脖子”旱;秋季,东北及山东、湖南、广西的旱情加剧,东北地区初霜较常年偏早,影响了玉米、大豆等秋收作物的生长;年内有若干次风雹袭击了全国900多个县(市);全年共有10个台风袭击东南沿海,并影响了四川、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
洪水专题     
<正>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江南、华南、西南、东北和江淮等地区先后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造成全国大范围洪涝灾害种类多,受灾程度重,贵州、云南、甘肃、吉林、辽宁、广东等多地更引发了滑坡、泥石流等次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中国十大自然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灾博览》2006,(1):43
一、华南、江南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2005年6月16日,浙、闽、赣、湘、粤、桂6省(自治区)发生严重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共计2127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79.9万人,死亡 165人,失踪7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1140千公顷;倒房2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7亿元。  相似文献   

4.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江南、华南、西南、东北和江淮等地区先后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造成全国大范围洪涝灾害种类多,受灾程度重,贵州,云南、甘肃、吉林、辽宁、广东等多地更引发了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5.
早稻高温热害强度指数构建及气候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旬、年等时间尺度早稻高温热害进行定量化对比分析,以及对江南华南早稻区高温热害气候危险性进行时空细化分析评估,本文基于早稻高温热害行业规范,通过匹配1981—2016年江南华南早稻高温敏感发育期与高温天气过程,形成高温热害过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考虑不同等级高温热害达标强度、有效天数以及可能影响权重,构建了早稻高温热害强度指数;此外,基于旬高温热害强度分级以及不同强度等级出现概率加权,构建了旬高温热害气候危险性指数并分析了江南华南早稻区6—7月逐旬高温热害气候危险性。1981—2016年江南和华南早稻高温热害强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6月下旬、7月上旬以及抽穗至灌浆期高温热害强度指数呈现增强趋势,而7月中旬江南大部地区高温热害强度指数呈现减弱的趋势。2003年和2013年两个典型高温热害年份相比,2003年高温热害范围较大,其中7月上旬高温热害范围扩大且强度突增;2013年高温热害范围和强度整体较2003年偏小,但高温热害出现较早,6月中旬湖南东部、江西大部即出现了高温热害,这与当时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高温天气以及该地区早稻较早进入了抽穗期是共同关联的。江南华南早稻区6—7月逐旬高温热害的气候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7月上中旬为江南、华南早稻高温热害危险性最高的两旬,并且江南早稻高温热害的气候危险性整体大于华南地区;7月上旬湖南中部的部分地区、江西中部和东北部、浙江中部和福建中部等地为高温热害高危险区;7月中旬江西中部高危险性区域明显收缩,但浙江中部高危险性区域扩大。本文所研建的高温热害强度指数可以为任意时段或旬、月和过程等特定时段高温热害评估提供定量化评价技术方法,江南华南逐旬高温热害气候危险性评估可为细化的早稻高温热害防御和风险规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2013年湖南省夏季旱灾,基于MODIS时序数据,采用温度植被旱情指数监测分析了2013年6-10月间湖南省旱情发展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3年6-10月湖南省发生了大面积的农业干旱灾害,其中,6-8月旱情持续加重;9-10月旱情得到缓解;(2)2013年6月重旱区呈带状分布于湘西北、湘中地区,7月向东发展,8月又大幅转移至西部,9-10月逐步向东南方撤退至衡阳及其以南区域;(3)6-10月是湖南省早、中、晚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2013年的严重干旱导致该时段的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7.
正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以及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大部分区域处在华南地震区长江中游地震带。历史上全省14个市州都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其中,1631年发生在常德的6~3/4级地震是华南内陆最大的地震之一,但到目前为止湖南省已有80多年没有发生过大的破坏性地震。湖南省目前正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加速推进"四化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3,(5)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江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普遍暑热难当。上海7月25日出现了39.6℃的高温,破了60年来的纪录。浙江、江西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40℃左右的高温,局部地区达到43℃,都是几十年未遇的酷热。甚至北方城市也破了当地的高温纪录,例如北京7月27日四环四元桥地区的温度高达41.6℃。今年高温来势凶猛,酷热当道,持续不降,个中原因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9.
我问你答     
《民防苑》2011,(1)
12月22日,中央气象台继续鸣响寒潮蓝色预警,南方将遭遇今冬第二场大范围雨雪天气。前不久,已有两次强冷空气侵袭江南、华南,欧洲也出现了罕见的寒潮暴雪天气。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何频繁遭受寒流袭击?  相似文献   

10.
干旱是威胁我国及世界农业发展的自然灾害之一,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干旱监测与评估已成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持续干旱,给冬小麦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基于2000年至2009年Terra卫星MODIS传感器8天合成的地表反射率数据,结合地面实测土壤水分和实地调研数据,利用距平植被指数(AVI)和距平水分指数(AWI)对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干旱程度进行了分级,对干旱的发生、发展和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监测,得到了该时期的旱情分布结果:2008年10月份以后旱情逐渐加重,2009年1月下旬各地旱情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研究表明,AWI对干旱的反应比AVI敏感而且准确。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典型年梅雨洪涝灾害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雨期降水形成的洪涝和枯梅年产生的干旱是江苏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为了能客观地划分各年梅雨的旱涝等级,从而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利用江苏省近50年来的梅雨资料,考虑梅期持时长短、梅期平均日雨量及暴雨日数等3个因子,给出了梅雨强度计算模型及梅期旱涝指标,较好地反映了江苏省每年各地的梅期旱涝状况.结合实际灾情,确定了典型梅雨洪涝年的标准.针对1954,1991和2003年3个比较典型的梅雨洪涝年,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及淮河流域上游的客水、入梅之前的降水量和梅期降水会直接影响该省梅雨期的洪涝灾情;(2)1991年的洪涝是历年来最为严重的,1954年的洪涝稍重于2003年;(3)3个典型梅雨洪涝年中全省最涝的地区都位于沿淮地区或江淮之间地区的北部,淮北地区这3年中都出现了较重的涝灾,淮北南部的灾情重于北部.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近50年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五三  田红 《灾害学》2011,26(1):94-98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共49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计算每个干旱过程,进而得到各个台站每年的干旱日数。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功率谱及小波分析、滑动T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0年安徽省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运用累积频率法对CI指数的阈值进行修正,修正前后值基本一致;安徽省常年干旱日数基本呈纬向空间分布特征,干旱频率自北向南递减;沿淮淮北及江淮之间东部地区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其它地区呈增加趋势,但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干旱日数EOF展开前三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为75%,第一模态全省一致为正,基本呈纬向空间分布;第二模态零线横向将安徽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多(少)南少(多);第三模态零线横向将安徽分为三部分,两头多(少)中间少(多);干旱日数主周期为12~13年,次周期为2~3年左右。在12~13年的时间尺度上,近50年干旱日数经历了由少到多3个循环交替。此外,干旱日数在1968年前后存在一次突变。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暖与中国旱涝灾害大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旱涝灾害受气候变化的制约,还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用历史类比方法研究近500年我国历史冷朝时期的旱涝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分析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最后将两者叠加,勾划出全球变化和未来社会经济形势下我国旱涝灾害分布大势。结果显示:在未来稳定暖的时期,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及嘉陵江上游地区易涝,其中以东南沿海为甚;黄淮、华北、环渤海湾地区易旱,其中以黄淮为甚。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广西喀斯特干旱农业区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中部喀斯特平原区是广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旱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利用EOS/MODIS数据,采用植被状态指数(IVC)和温度条件指数(ITC),构建了干旱指数ID的遥感监测模型, 统计分析了ID与农业受旱率的相关系数,从而确定了模型中各参数的权重系数.将该模型应用于2005年秋旱监测,经与旱情实况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干旱指数ID的有效性.通过对ID随ITC和IVC变化的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ITC和IVC都能反映旱情变化,但ITC反映旱情的敏感性高于IVC,以ITC和IVC为因子构建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型适用于广西中部喀斯特干旱农业区的旱情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16.
《民防苑》2011,(6)
美国:城市用水比农村贵77倍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等地经常发生严重干旱。在一些旱情明显的农业地区,政府对水资源的分配有明显的倾斜。比如在加州,农业用水需求大大优先于城市用水。加州西南部圣迭戈农场的120万立方米灌溉用水,水费仅为17美元;而在圣迭戈市内,居民消耗同等水量却得付水费1311美元。  相似文献   

17.
陈家其 《灾害学》1992,7(1):90-91,94
正值太阳活动22峰期间,1991年夏江淮流域下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符合于江淮下游地区历史旱涝变化与太阳活动关系的一次洪涝灾害。太阳活动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副高活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入春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降水持续偏少。2—6月上旬华北大部、黄淮大部、东北中南部及西北东部的部分地区总降水量一般只有30—8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4—8成。根据近50年来各区域平均降水量资料分析,2001年2—6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180个气象站平均降水量仅为53毫米,比常年同期少38毫米,是建国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其中山西、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平均降水量为建国以来同期最少值;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平均降水量为建国以来同  相似文献   

19.
桂中旱片的成因机制及旱片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中地区降水不少,但由于自然及人为等因素,旱情严重,成为广西著名的旱片之一。对其成因机制的探讨是桂中环境治理和区域开发的科学基础。在概述地质地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桂中旱区的干旱时空分析,重点揭示了桂中旱片的成因机制;然后,根据干旱类型、旱灾脆弱度及从便于地下水利用出发,进行了桂中旱片的综合区划;最后,遵循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抗旱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治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1994年江淮伏旱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 《灾害学》1998,13(2):58-62
利用江谁地区18个站点1951~1995年6~8月降水量资料,用Z指数建立了历年夏季旱涝序列,着重对1994年江淮伏旱及其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述,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